学术投稿

不同消毒方法对电纺组织工程支架性能的影响

马义勇;李光然;段思腾;邱裕佳;王伟

关键词:紫外辐射, 环氧乙烷, 乙醇, 组织工程支架, 静电纺丝
摘要: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消毒方法对电纺聚乳酸(PLA)支架性能和生物相容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水接触角和扫描电镜检测经三种方法消毒后电纺PLA支架理化性能及其生物相容性,同时对比分析环氧乙烷改良法灭菌后支架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三种不同方法消毒后电纺PLA支架物理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环氧乙烷组支架纤维融合严重,乙醇组支架亲水性改善为明显;MTT结果表明乙醇组支架上细胞增殖能力强;环氧乙烷改良法灭菌后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有明显提高.结论 三种消毒方法均可用于电纺PLA材料的消毒,但乙醇浸泡法对电纺支架材料的组织工程学应用影响较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多发性骨髓瘤合并HBV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50例作为多发性骨髓瘤组,体检者250名作为对照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根据HBsAg是否阳性分为HBsAg阳性患者22例和HBsAg阴性患者228例;测定HBsAg阳性与阴性患者血清肝炎病毒标记物.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组HBsAg阳性率为8.8%,高于对照组的2.8%(P<0.05);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肝硬化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HBsAg阳性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肝损伤比例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HBsAg阳性患者HBV再激活率高于HBsAg阴性患者(P<0.05).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HBsAg阳性率高,多发性骨髓瘤合并HBsAg阳性患者肝硬化、治疗前后肝损伤及HBV再激活率均升高.

    作者:颜敏超;曾惠;李园;吴海兵;王文松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预防相关感染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在预防感染中的效果,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于医院行食管癌切除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术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全静脉肠外营养支持治疗,试验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术后排气时间和体质量下降水平.对两组患者术后1d、7d时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水平等营养指标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术后总感染率为8.00%,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4.00%(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血清ALB、Hb水平及外周血CD4+、CD3+、CD8+、CD4+/CD8+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试验组患者的排气时间和体质量下降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相对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在食管癌切除术后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减少手术创伤,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作者:张少娟;吕定量;万海军;盛红娜;邱欣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消化内镜处理模式的辩证思考与探索

    消化内镜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因内镜引起的感染暴发事件频发,引起了感控人员的高度关注;就此,SIFIC论坛组织辩手对于消化内镜的再处理方式进行了辩论.分别从规范指南、循证文献、实践操作等方面论证消化内镜再处理方式选择消毒还是灭菌.本文对该场辩论双方的观点进行整理,并阐述内镜引发感染的问题包括了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预防内镜相关感染的体系,单一的解决方案并不能达到目的,对于未来消化内镜的处理方式的发展方向,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依据和数据加以探讨与改良.

    作者:卢珊;刘聚源;张波;周超群;米宏霏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中医拔罐器具清洁与消毒技术研究进展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症的扩展、疗效的肯定和群众接受度的增加,该项技术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治疗往往注重疗效,忽视感染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针罐疗法的逐渐推广,操作不当引起皮肤破损等造成拔罐器的血液体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忽略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工作,重复使用未经规范清洗消毒后的罐具,可使其他治疗者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之中.国外已有诸多报道,认为拔罐会造成皮肤感染,是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对拔罐器进行明确的危险程度分级,消毒方法也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应对拔罐器的感染危险程度进行科学分级,选择有效、安全、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消毒方法,提高临床对罐具清洗消毒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同时需建立健全中医拔罐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可复用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测清洗消毒质量,认真执行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温晓雪;刘建芳;朱萍;徐土珍;沈敏;倪晓平;徐虹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7和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脓毒血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7(IL-27)、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及血清IL-27、CRP、PCT与脓毒血症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80例作为脓毒血症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非脓毒血症患者8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分析两组患者血清IL-27、CRP、PCT水平.结果 脓毒血症组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IL-27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67.58%、73.12%、62.13%、76.52%、0.753;CRP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54.23%、64.35%、69.87%、53.24%、0.594;PCT诊断脓毒血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9.03%、76.42%、79.58%、57.41%、0.845;脓毒血症休克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脓毒血症非休克患者(P<0.05);脓毒血症死亡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高于脓毒血症存活患者(P<0.05).结论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IL-27和PCT水平升高,IL-27和PCT在脓毒血症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价值.

    作者:周勇;陈大庆;李萌芳;吴晓玉;蔡旗旗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左西孟旦用于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与标准强心剂(多巴酚丁胺类药物)对比,左西孟旦能否取得令临床满意的治疗效果.方法 检索2005年1月-2015年12月CNKI、CBM、VIP、万方数据、BioMedCentral、Embase、Pubmed、Central中符合条件的文献;左西孟旦应用于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并发心衰患者且有病死率描述的随机对照试验将被纳入;本研究首要结果是病死率,次要指标为心排血指数(CI)、血清乳酸浓度(LAC)、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作功指数(LVSWI)、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共411例患者的11项研究被纳入到本次分析;左西孟旦组病死率为36.8%(77/209),对照组病死率为47.5%(96/202),RR=0.77[0.62,0.95],P=0.02,同质性检验P=0.98,I 2=0%;与对照组相比,CI、LVEF、LVSWI升高,LAC降低,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左西孟旦与标准强心剂治疗相比,可降低病死率.本结论需进行大型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验证.

    作者:刘力名;彭锦;乔鲁军;张建;陈岩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集束化治疗研究

    目的 探讨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于医院就诊的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共78例,将患者分为试验组40例与对照组38例,试验组采用集束化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24 h后,试验组患者的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每h平均尿量、平均中心静脉压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d后,试验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及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连续治疗1个月后,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6.3%(P<0.05).结论 应用集束化治疗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可降低患者乳酸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及排尿量,降低患者死亡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汪增方;王公平;陈晔;金灿辉;张伟;孟元普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希望水平与院内感染预防意识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旨在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希望水平与院内感染预防意识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希望水平量表中文版测定T2DM患者希望水平,采取本院针对T2DM患者编制院内感染预防意识调查表测定患者院内感染预防意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患者希望水平和院内感染预防意识评估得分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希望水平平均总分(23.71±5.49)分,采取积极行动(8.69±3.19)分、对现实及未来积极态度(7.65±3.32)分和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7.37±2.76)分,希望水平高为中等水平47例占47.00%,其次低水平为34例占34.00%,低高水平为29例占29.00%(Z=7.435,P=0.024);患者院内感染预防意识平均总分为(20.09±3.46)分;T2DM患者希望水平与院内感染预防意识呈现正相关性(P<0.0001).结论 T2DM患者希望水平与院内感染预防意识呈现正相关性,护理人员应该通过提升患者希望,从而增强其预防感染意识,给患者一个良好护理服务.

    作者:姚建红;陈科;沈知行;顾沈红;陈慧琴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白细胞计数与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CRP)在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7年2月医院血液透析行静脉导管置管患者121例,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4例患者为感染组,97例未感染患者为未感染组.检测和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置管后、感染组疑似感染及感染控制后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RP水平.结果 疑似感染时,感染组患者WBC、PCT、CRP水平高于导管置管后,感染控制后三者水平低于疑似感染时(P<0.05);PCT曲线下面积为0.870、截断值为10.30 ng/mL,CRP曲线下面积为0.753,截断值为16.00mg/L;PCT、CRP敏感度分别为91.67%、79.17%,高于WBC的60.42%,PCT特异性为89.18%、阳性预测值为67.69%,高于WBC、CRP.结论 PCT联合CRP检测有助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早期诊断且具有较高敏感度与特异性,优于传统感染指标.

    作者:高燕;王怀坤;王子竟;钟杰;龚雪峰;王安凤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013-2017年某三甲医院产KPC肺炎克雷伯菌 流行特征研究

    目的 分析近五年医院产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KPC)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耐药性变迁及流行特征,揭示产KPC肺炎克雷伯菌(KPCKpn)在医院近年来的流行规律,为临床防治KPCKpn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6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非重复菌株,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MS质谱仪或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实验.使用特异引物序列对CRKpn菌株的DNA模板进行多重PCR扩增,确定其是否携带目前已知的常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随机选取各病区来源的KPCKpn菌株100株,采用脉冲场电泳(PFGE),使用XbaI内切酶对待测菌株基因组进行酶切和电泳分析,使用BioNumerics 3.0软件对电泳图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近五年,医院共分离肺炎克雷伯菌4946株,其中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n)710株占14.4%,而82.8%的CRKpn为KPCKpn;CRKpn的比例近五年上升明显;KPCKpn菌株主要来自呼吸病区占20.4%、急诊ICU病区占17.0%;KPCKpn菌株主要分离自痰标本占48.3%、引流液占23.0%.结论 CRKpn的比例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KPCKpn菌株数量的增加是导致CRKpn概率增加的主要原因;KPCKpn菌株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其在院内的克隆传播;创伤性操作等医疗行为对于耐药菌感染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作者:王凤;赖开生;安静娜;叶丽艳;罗燕萍;杨继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手消毒剂卫生要求》实施效果追踪评价

    目的 全面掌握《手消毒剂卫生要求》标准发布后的知晓及使用情况,为后续标准修订提供相关建议.方法 2017年3月-2017年7月期间,选择14家手消毒剂生产企业、42家疾控及监督机构、34家医疗机构和52个使用家庭及个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研、电话调查、邮件调查的方法,对该标准的知晓、使用情况以及对标准实际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结果 14家手消毒剂生产企业对该标准知晓率为100%;14家企业均将该标准纳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9家企业的技术管理部门均组织过或组织参加过《手消毒剂卫生要求》的相关培训;42家疾控及监督机构中,40家机构知晓此标准,知晓率95.2%;使用手消毒剂的34家机构中,该标准知晓率为100%;但仅有20家占58.8%使用机构获得标准全文,14家占41.2%使用机构未获得标准全文.52个普通家庭及个人对标准的知晓率为0.结论 手消毒剂使用对象对该标准的掌握程度不高,需加强宣贯及培训.

    作者:曹宁涛;尹进;张流波;李炎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血清PCT与PCT清除率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疗效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降钙素原清除率(PCT-c)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感染患者疗效及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 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ICU住院治疗、符合VAP诊断标准的70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于10d后评估疗效,并分为恶化组和好转组,每组各35例.取确诊VAP时患者第5、7、9天清晨血,检测血清PCT并计算PCT-c.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点PCT和PCT-c是否存在差异;ROC分析PCT和PCT-c对VAP感染患者预后的预测效力.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好转组的PCT水平下降,恶化组仍保持较高水平;恶化组确诊第5、7和9天时PCT水平高于好转组(P<0.05);好转组患者PCT-c保持高水平,且随着病情好转而逐渐升高;恶化组PCT-c较低,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下降;恶化组确诊第5、7和9天时PCT-c低于好转组(P<0.05);ROC分析显示,确诊后第9天PCT和PCT-c对VAP患者预后预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结论 PCT和PCT-c可以较好地预测VAP感染患者的预后,PCT-c的预测效力要优于PCT绝对值.

    作者:胡雪忠;孙勤;徐伟华;张天卿;孙波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他克莫司联合激素治疗对IgA肾病伴黏膜感染患者血清VEGF和ET-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应用于进展型IgA肾病伴黏膜感染患者的疗效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水平影响的研究.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6年7月于医院肾内科进行治疗的50例进展型IgA肾病伴黏膜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试验组联合应用他克莫司和小剂量泼尼松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r、24 h尿蛋白定量(PRO)、胱抑素C(CysC)、VEGF、ET-1和白介素18(IL-18)、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和临床疗效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24 h PRO、CysC、VEGF、ET-1和IL-18、ICAM-1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24h PRO、CysC、VEGF、ET-1和IL-18、ICAM-1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1.67%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结论 他克莫司联合泼尼松能有效降低IgA肾病伴黏膜感染患者血清VEGF、ET-1水平,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

    作者:郑设锋;宋瑞芳;赵章健;孙维文;缪初升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十二指肠镜清洗消毒及监测研究新进展

    十二指肠镜结构复杂,清洗困难;近年来,有关于十二指肠镜相关感染的报道屡见不鲜.国内外相继发布了与内窥镜清洁、消毒、灭菌有关的指南和规范,明确了内窥镜预处理、测漏、手工清洗、高水平消毒、灭菌、干燥、储存、监测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极大地提高了十二指肠镜消毒质量.但目前的规范仍存在局限性,清洗消毒操作依从性的监测、灭菌方式的选择、内镜佳储存时间、消毒灭菌之后微生物的监测方法和结果解释等,亟待进一步论证说明.并且,需要发展十二指肠镜再处理的新技术,希望未来能长远的解决感染的风险.

    作者:王广芬;朱梦捷;廖丹;陈文森;梁丹燕;杨乐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研究进展

    多黏菌素是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后防线;2015年中国科学家首次报道了由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不同于已经发现的多黏菌素耐药机制,mcr-1基因整合于质粒,而非染色体上,可以随着质粒的接合转移在不同细菌中水平传播,多种细菌及动物宿主均能携带mcr-1基因.mcr-1基因还能与其他耐药基因共存于质粒上,产生多药耐药,引起临床患者的严重感染;目前,五大洲30多个国家相继报道检测到该基因,对全球抗菌药物耐药带来巨大挑战;本文从食物链传播模式、环境和人群的流行现状、携带mcr-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暴发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提供参考.

    作者:徐虹;雷晓婷;赵丽华;史庆丰;刘聚源;王广芬;朱越燕;乔甫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24家综合医院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感染防控措施依从性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了解中心静脉导管(CVC)置管临床实践(CLIP)依从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设计,对2017年3月1日-2017年3月31日期间的江苏省12个省辖市开展调查,选择依从性较好的三级和二级医院.观察均在成人ICU中开展,通过统一培训的观察员观察CLIP依从性结果,通过手机软件调查,调查结果自动上传终端数据库.结果 共有24家医院参与本次调查,共观察CVC置管572次;其中三级综合医院487次占85.14%和二级医院85次占14.86%;置管前手卫生和皮肤消毒依从性较高,分别为94.41%和100.00%,大无菌屏障依从性低为77.27%,其中无菌隔离衣的依从性低为87.9%;穿刺前消毒剂干燥和大无菌屏障依从性医生分别为90.16%、75.79%,低于护士的98.44%、89.06%(P=0.028、P=0.017).结论 ICU中CVC置管CLIP依从性不高,尤其是医生,需要加强培训、督查和反馈,从而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安全.

    作者:戎毅;陈文森;张卫红;杨益群;乔美珍;谭思源;刘菁;周宏;唐红萍;谢金兰;杨乐;黄劲华;李惠芬;陶彤;严周忠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在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流行分析

    目的 调查一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β-内酰胺酶基因的存在状况.方法 收集分离自2016年某医院ICU的20株CRKP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17种药物敏感性判断,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A、B、C、D四类36种 β-内酰胺酶基因,PCR法连锁检测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与插入序列(KPC-ISKpn6).结果 20株CRKP菌每株均检出blaTEM、blaSHV、blaKPC和blaNDM型β-内酰胺酶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75.00%、100.00%;15株KPC阳性菌株KPC-ISKpn6连锁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blaTEM、blaSHV、blaKPC、blaNDM等4种基因的菌株在该组CRKP菌中流行;KPC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由插入序列ISKpn6介导.

    作者:张筠;陈冲;王珊珊;汪丽;常燕子;邓在春;马红映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肿瘤的发生及其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为幽门螺杆菌在大肠肿瘤发病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收治的大肠癌患者70例作为大肠癌组,大肠腺瘤患者70例作为大肠腺瘤组,结直肠镜及组织病理学结果正常者70名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三组临床病理特点资料.结果 大肠癌组和大肠腺瘤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分别为68.6%、71.4%,高于对照组的51.4%(P<0.05);大肠癌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关;大肠腺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肿瘤蒂部情况、肿瘤病理分型无关.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发生有关,但与大肠癌及大肠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无关.

    作者:樊秀琴;王泽军;王伟伟;夏露露;何国萍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孕期B族链球菌与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对胎膜早破和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孕期B族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与胎膜早破的关系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产科符合纳入标准的胎膜早破孕妇200例为胎膜早破组,同期胎膜未破正常孕妇200例为对照组,胎膜早破孕妇被分为足月胎膜早破患者88例和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112例.分析比较宫颈分泌物B族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情况.结果 胎膜早破组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分别为44.00%、6.50%,高于对照组的24.00%、1.50%(P<0.05);足月胎膜早破患者支原体感染率低于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P<0.05);B族链球菌感染患者及衣原体感染患者的绒毛膜羊膜炎、早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分别高于B族链球菌未感染患者与衣原体未感染患者(P<0.05),新生儿体质量低于B族链球菌未感染患者(P<0.05);支原体感染患者早产、新生儿窒息、低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支原体未感染患者(P<0.05),新生儿体质量低于支原体未感染患者(P<0.05).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率升高,B族链球菌、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均增加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风险.

    作者:仇娥;甄莉霞;金素娟;蒋志霞;冷雪 刊期: 2017年第24期

  • 部队传染病防控工作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目的 建立针对部队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评价系统,直观反映各部队防治传染病工作的优劣,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与政策允许的奖罚制度相结合,共同促进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开展.方法 对部队肺结核、乙型肝炎、消化道传染病、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控工作建立评价系统,确定指标及权重,使用秩和比法,对现场采集的多组部队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评价数据进行计算,分出优劣档次,查出存在问题,并给出纠正措施.结果 初步建成部队常见传染病防控工作评价系统,该系统可以对上述5种传染病的防控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能现场给部队指出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法,既可以横向比较所考核的所有部队,也能对各单个部队进行各年度的纵向比较.该系统架构的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能够充分体现德尔菲法所咨询专家的集体智慧.结论 该系统为军队常见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客观评价与分析,简化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结果一目了然,便于及时发现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高东旗;王建丰;李宏;王征;杨会锁 刊期: 2017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