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追踪方法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研究

孙旭震;肖英;张红霞;王玉香;朱丽

关键词:追踪方法, 尿毒症, 血液透析, 医院感染
摘要:目的:将追踪方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以降低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医院收治的22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追踪方法实施的时间,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医院治疗的110例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3月-2014年3月就诊的110尿毒症患者作为观察组;追踪方法的实施包括成立追踪方法质量管理小组、制定医院感染质量评价要点,通过个案追踪和系统追踪相结合的方式对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管理进行全面的质量评价,比较追踪方法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及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实施追踪方法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手卫生、多药耐药菌管理、消毒隔离质量、医疗废物管理及感染预防与监测的水平;观察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11.82%;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率为29.09%,两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13例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17株,对照组32例感染患者检测出病原菌48株,均以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追踪方法有利于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提高,对预防尿毒症透析患者医院感染有良好的效果。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相关基因分析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与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分离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经 gy rA测序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共57种耐药相关基因与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 gy rA突变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率非常高,且阳性基因可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发现,20株菌可区分为A、B两个家族,A家族中1号株为孤独株,A1(2和9号株)与A2(10、11、12、13、15、16、17和18号株)子家族均为克隆传播,A3子家族有2株菌;B家族(3、4、5、6、7、8和20号株)亦为克隆传播,并已构成暴发流行。结论本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有克隆传播,有的已构成暴发流行。

    作者:王磊;金敏;黄支密;李云亭;周茂亮;黄东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感染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感染的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合理的选择。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0例(120颗患牙)根尖周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一次性组和多次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一次性组为90.3%、多次性组为94.8%,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组与多次性组患者填充中适充、欠充和超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复诊次数均明显低于多次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根尖周炎感染患者应用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是可行的,但是一次性根管治疗在缩短患者疼痛时间和复诊次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孙秀玲;符之熙;陈海贝;杨作斌;袁旺美;赵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m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整合子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以及菌株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20株,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均为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6种16S rRNA甲基化酶、6种Am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3种整合子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产A m pC酶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blaDHA、intⅠ1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 aac(3)-Ⅱ18株、aac(6')-Ⅰb 10株、ant(3″)-Ⅰ5株,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0%、50.0%、25.0%,16S rRNA甲基化酶检出 rmtB 2株,检出阳性率为85.0%;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该组菌可分为两个簇群,A簇群中又可分为 A1、A2两个亚簇群,A1亚簇群中可分为A1.1(1、5、7、8、10、12、16、20号株)和 A1.2(6、15)两个子簇群,均为克隆传播;A2亚簇群中可分为A2.1(2、3、4号株)和A2.2(9、11、13、18、19号株)两个子簇群,亦均为克隆传播,B簇群(14、17号株)亦为克隆传播。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携带 blaDHA基因导致对 AmpC型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携带 aac(3)-Ⅱ、aac(6′)-Ⅰb、ant(3″)-Ⅰ、rmtB基因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Ⅰ类整合子可能是上述基因的载体,本组菌株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郑丹;朱健铭;袁求文;吴正海;朱雪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敷料对骨折外固定患者针孔感染的预防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德莫林与聚维酮碘对骨折外固定架治疗患者针孔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寻找预防针孔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医院进行外固定架治疗的骨折患者10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德莫林消毒针孔,对照组患者采用聚维酮碘消毒;记录两组患者每天更换敷料次数,针孔周围皮肤红肿及渗出等,并进行细菌培养;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术后第1~5天每天敷料更换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针孔处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渗出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12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和2.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分离出病原菌7株和19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对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治疗后采用德莫林处理针孔,可有效降低每天更换敷料的次数,降低红肿、渗出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针孔感染率。

    作者:陈晓英;吴菁;杨爽;赵静;于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颅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调查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颅内感染的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检出120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44.99%、革兰阳性菌占38.34%、真菌占16.67%;其中假单胞菌属、新型隐球酵母菌、鲍氏不动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别占15.84%、14.17%、13.33%、12.50%;鲍氏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10.00%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00%;真菌除对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具有一定耐药性外,对其他药物均无耐药性。结论颅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各类菌的耐药性较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申学明;王序;高安举;梁洪磊;许红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比较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行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及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的疗效,为治疗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医院26例肝胆管结石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例,试验组患者实施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及排石通畅率,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78.80±20.65)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3.60±41.21)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皮下脂肪液化、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5.38%、7.6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46%、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排石通畅率为95.66%,高于对照组的8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优于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在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驰;周进学;曾峰;倪猛;宋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预防皮肤感染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预防皮肤感染的效果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诊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葵花油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任何油剂,葵花油组患者皮肤表面涂抹葵花油,评估两组患者皮肤状态、病原菌分布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px)水平变化,针对患者皮肤干燥程度进行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5.5软件和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第14天后皮肤评分明显降低,且应用葵花油第56天与第28天的效果明显好于第14天,而对照组患者皮肤评分无明显变化;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后病原菌的分布无明显变化,但是病原菌总数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皮肤应用葵花油后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明显降低,而SOD、CAT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葵花油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皮肤状态,抑制皮肤表面病原菌数量,其通过改善患者血清内氧化还原酶类发挥作用。

    作者:李炫谕;栗东生;敖丽丽;安利平;梁有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糖链抗原125与癌胚抗原在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在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以及抗结核疗效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63例浸润性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92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其中初治患者56例、复治患者36例;71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为肺结核组,其中初治患者42例、复治患者29例;另收集21例肺细胞腺癌患者为肺癌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选择2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CEA与CA125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P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肺结核组、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受试人员CEA水平,均低于肺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初治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89.92±12.03)U/ml ,高于复治患者的(35.93±7.53)U/ml ,高于肺结核初治患者的(46.92±14.03)U/m l与复治患者的(28.97±4.46)U/m l ,且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的(18.24±6.76)U/m l及正常对照组的(12.39±1.45)U/m l ,低于肺癌组患者的(332.04±88.29)U/m 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规范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降至正常(P<0.001)。结论血清CA125水平可以作为评价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预后和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联合血清CEA与CA125水平变化可用于鉴别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与肺癌患者。

    作者:杨江华;孙静;梁曼曼;王文节;喻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程度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 L )患者骨髓增生程度与医院感染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医院血液病房的9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填写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和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7例、302例次,医院感染率27.87%、例次感染率30.38%;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为47.73%,其次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患者,感染率为44.26%,骨髓增生不同程度患者医院感染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增生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干燥奈瑟氏菌和酿脓链球菌为主要的病原菌。结论应密切关注患者骨髓像的变化,针对骨髓增生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吴晓慧;王静娜;王书会;刘芸宏;吕怡静;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综合分析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IC U 130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ICU重症肺炎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疗效,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以及临床肺炎评分(CPIS)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何莲;聂斌;徐奇;宋曦;陈芳;张丽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腰椎手术患者全麻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气管置管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其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9月在医院住院拟行气管置管全身麻醉下腰椎后路切开减压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的患者303例作为研究对象,记录其基本信息及相关病史,分析术后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研究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300例患者中发生呼吸道感染34例,感染率为11.33%;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既往有呼吸系统慢性感染、糖尿病、无口腔护理等因素与术后呼吸道感染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置管全身麻醉下行腰椎手术患者,如为高龄、吸烟者,既往有慢性呼吸道感染及糖尿病史,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明显增高;术前进行规范口腔护理可以降低术后发生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作者:李宁;张义龙;赵国军;宋有鑫;任磊;李建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皮肤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皮肤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皮肤科治疗的皮肤病感染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皮损痂皮或组织、脓液、渗出液以及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2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按照CLSI 2011年标准进行判定。结果200例皮肤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245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65.2%,3.6%,18.7%和12.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占55.3%,革兰阳性杆菌中以棒杆菌属为主占11.4%;患者皮肤感染部位以手、足以及合并感染较多,分别占13.0%、11.0%及17.0%;革兰阳性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4.4%、64.0%;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以及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3%、48.3%;革兰阴性球菌对多数药物均敏感,耐药率较低。结论病原菌种类繁多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导致感染相关皮肤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庆宁;王小川;杜鹏;金梅;樊楚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某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抗菌药物应用横断面调查

    目的:动态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成效,了解三甲医院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高危人群、感染高危因素以及抗感染药物应用现状,为制定和落实目标监测方案和持续质量改进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0月16日0∶00-24∶00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对某三甲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进行调查和记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各科医院感染现患率、感染部位分布、病原菌检出分布、抗菌药物的使用与病原学送检等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实际调查住院患者2203例,发生医院感染68例、71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3.09%、例次感染率3.22%;不同标本中检出的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均>60.00%,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副流感嗜血菌,尿道和腹腔感染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04%,以治疗性和一联用药为主,分别占61.90%和73.58%,感染病原菌标本送检率为32.20%。结论病原学标本送检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使用为医院感染管理的薄弱环节,均应纳入医院目标监测范围开展实时监控和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以保障患者安全和遏制多药耐药菌产生。

    作者:薛菊兰;万正东;王向荣;高祖梅;樊宏英;胡晓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研究

    目的:了解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收治的58例T ACE治疗HBV相关性肝癌患者,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结果 TACE治疗的HBV相关性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差3例占5.2%,依从性较差25例占43.1%,依从性较好30例占51.7%;患者服药依从性实际得分(21.74±3.138)分、标准得分(80.52±11.621)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有医源性因素、经济状况、HBV三系、肝功能分级、职业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根据患者依从性不佳的主要因素,医护人员应为患者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提高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作者:尤国美;江子芳;邵国良;梁冠冕;经碧玲;潘琴;吴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开颅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0月320例实施开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引流管留置、术后应用激素、手术入路等潜在因素实施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0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5例,感染率4.6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潜在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临床应加强干预,降低感染率。

    作者:张美彪;王列;罗科辉;郭熙雄;夏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医师控制感染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12月3328例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参照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进行;药敏监测与数据读取遵循K-B法及CLSI当年折点认定敏感或耐药,检验全程坚持室内质控方案,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28例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6例、319例次,感染率8.9%、例次感染率为9.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0.5%、26.6%;共分离病原菌3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5%,革兰阳性菌占23.8%,真菌占10.7%;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均>60.0%,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31.0%;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25株,检出率44.6%,检出产ESBLs菌37株,检出率46.3%。结论≥60岁老年人属于感染高发组,医师用药时务必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低损害的药物抗感染,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性。

    作者:蔡秀娟;杨家宏;杨爱明;孙建军;彭先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ICU分离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调查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 U )分离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为IC U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治疗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月IC U住院患者分离到的135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采用PCR法检测blaVIM、blaNDM、blaOXA-23/24、blaIMP、blaKPC及blaOXA-51/58等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采用PCR检测 ISAba1基因并与碳青霉烯酶基因连锁检测。结果4年ICU分离出鲍氏不动杆菌135株,年龄>60岁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多52株,占38.52%;IC U患者痰液标本中检出鲍氏不动杆菌多79株占58.52%,其次为分泌物及尿液,分别占20.00%及11.11%;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为94.81%,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32.95%和34.07%;对选取的46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菌进行基因检测显示,46株均携带有blaOXA-51-like基因,46株菌携带 ISAba1基因;40株携带 blaOXA-23-like基因,对 blaOXA-23-like基因测序,进行比对后确定为 blaOXA-23基因,并同时检出 ISAba1-blaOXA-23连锁基因;未检出 blaK PC、blaIMP、blaV IM、blaOXA-58-like、blaOXA-24-like及blaNDM基因。结论 ICU患者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严重,以老年患者居多,主要分离自痰液标本,其中碳青霉烯耐药株常携带有 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并与 ISAba1连锁携带。

    作者:丰燕;葛国平;傅园花;吴瑞英;祝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广州地区患儿胃肠道医院感染流行特征

    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胃肠道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符合医院胃肠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住院患儿胃肠道感染分布特点,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间住院患儿95722例,医院感染2332例,感染率2.44%;其中胃肠道感染342例占14.67%,多发生在住院后3 d~1周占58.48%,其次为住院后第2周占26.61%,住院两周后感染率为14.91%;342例胃肠道医院感染患儿中送检标本307例,送检率89.78%,检出病原体248株,其中检出病毒228株占91.94%;至12月份病毒性感染比例可高达83.91%;病毒性胃肠道医院感染81.14%发生在≤24月龄患儿,而其他胃肠道感染占64.04%集中在≤18月龄患儿;病毒性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其他胃肠道医院感染无季节性趋势;胃肠道医院感染病例和病毒性感染病例均集中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感染病区和危重部综合病区。结论住院患儿胃肠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有其自身特点,应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郭巧芝;赵丹洋;何通杰;司徒敏雄;华亮;黄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收治的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菌分布及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为4.4%,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13株占76.4%,革兰阳性菌3株占17.7%,真菌1株占5.9%;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是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吸烟史及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针对以上感染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杨晶源;刘秀珍;王立红;杨大鹏;龚煜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医院感染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医院感染现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 VRE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23例V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1∶1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VRE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年共纳入2887例住院患者,23例发生 VRE医院感染,4年感染率波动较大,为0.20%~1.90%;尿路感染是VRE医院感染常见的感染类型,占73.91%;科室分布以老年病房高,占26.09%;8例VRE患者发生混合感染;死亡8例,病死率34.7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有基础疾病、感染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 RE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VRE与真菌混合感染提示不良临床结局,临床应严格掌握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指征,预防VRE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张玉;侯铁英;刘伟江;白雪娇;张友平;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