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菊兰;万正东;王向荣;高祖梅;樊宏英;胡晓原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尿毒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为降低尿毒症肺部感染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采取随机对照、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东湖分院接受治疗的80例尿毒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发生肺部感染时间及对护理的满意度;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率观察组为11.12%、对照组患者为27.32%,患者感染出现的时间观察组为(4.68±1.69)d、对照组为(2.98±2.66)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达到97.50%、对照组为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应用于降低尿毒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比较理想。
作者:梁虹;吴煌福;陈文;李飞;高海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真菌感染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5月在医院就诊的COPD患者1150例,采集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中国珠海迪尔公司药敏分析系统检测常见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结果1150例COPD患者发生真菌感染120例,感染率为10.43%;共检出119株真菌,其中检出率高的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曲霉菌属;真菌对抗菌药物的总耐药率由低到高依次为:伊曲康唑21.01%、氟胞嘧啶28.57%、两性霉素B 32.77%、制霉菌素33.61%,酮康唑较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耐药率为50.42%;120例患者中61例好转、38例无效、21例死亡,其中10例死于基础疾病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1例死于严重呼吸衰竭。结论 COPD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应及时给予真菌检查,尽早发现致病菌,选择有效地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刘永娟;戚明;门浩;肖辉;林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降钙素原(PCT )、B型利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BNP)水平变化,为临床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与非感染组136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 PCT、NT-pro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BNP水平,分析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感染组患者PCT、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心功能分级增加,PCT、BNP、NT-pro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PCT与NT-proBNP/BNP呈正相关(r=0.621,P<0.05),PCT与BNP、NT-proBNP均无显著相关性;120例感染组患者痰液标本共检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8%、28.03%、3.79%。结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PCT、BNP、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升高,NT-proBNP/BNP不受心功能影响,可反映感染程度。
作者:姜风琴;张学军;贺树凤;许道营;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对肝脏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肝内感染因素分析,以防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肝脏肿瘤患者66例,在彩超引导下全麻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调查患者术后一周内感染率,统计患者术后各类型肿瘤完全消融情况,随访两年记录患者肿瘤局部复发以及生存率。结果病灶直径<4 cm患者肿瘤完全消融率显著高于病灶直径>4 cm患者,病灶位置为非靠近大血管的肿瘤完全消融率显著高于病灶靠近大血管者,病灶直径<4 cm者肿瘤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病灶直径>4 cm以上者,病灶位置为非靠近大血管的肿瘤局部复发率显著低于病灶靠近大血管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发生术后感染2例,以上因素可能与感染相关;患者一年生存率为95.5%、两年生存率为80.3%。结论射频消融术对肝脏肿瘤患者进行治疗,完全消融率高且两年局部复发率较低,患者术后感染例数较少,两年生存率较高,该治疗手段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黄志刚;杨世忠;揭中华;吴旭光;蔡建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基因缺失对新型隐球酵母菌生长与毒力效应的影响,为研究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提供试验数据。方法2014年4月以临床标准株 H99为背景,分别敲除其中一个目前已知的COP9编码基因,构建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基因缺失菌株,通过高温、氧化、NO、高盐、高渗、细胞膜、细胞壁体外应激应答反应;进一步检测生长速度,绘制生长曲线;并以巨噬细胞感染模型、蜡蛾感染模型检测新型隐球酵母菌活体内毒力变化。结果与标准株相比,CSN1201△缺失株对温度、氧化、NO、高盐、高渗、细胞壁及细胞膜应激反应的敏感性显著升高;CSN1201基因缺失对新型隐球酵母菌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高温条件更加重了其影响;CSN1201△缺失株和CSN7△缺失株的胞内生存率显著下降(PCSN1201△=0.003,PCSN7△<0.001),而其他缺失株则与标准株类似;与标准株H99相比,CSN1201△缺失株和CSN7△缺失株的毒力显著下降,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5±0.95)d和(21.2±1.28)d(P<0.05);而CSN4△则表现为毒力显著增强,平均生存时间为(6.4±0.36)d(P<0.05),其余缺失株的毒力与标准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的基因,尤其是CSN1201对于新型隐球酵母菌的毒力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调控多种应激条件下新型隐球酵母菌毒力的重要基因,有可能成为抗真菌药物靶点。
作者:樊一斌;潘卫利;陶小华;皇幼明;徐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临床特点和血糖控制情况,以降低尿路感染率。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接受治疗的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无尿路感染患者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各项生化指标,了解患者糖尿病病程及并发症,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其中大肠埃希菌多占60.00%;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尿素氮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2.00%、对照组患者为4.00%,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糖尿病病程、治疗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糖达标率为94.00%,对照组为98.00%,两组血糖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2型糖尿病尿路感染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明显升高,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血糖控制至关重要。
作者:刘玉妮;张怡;韦文合;韦庆凡;徐丽玲;黄剑良;陈秋景;覃玉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情景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 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法进行宣教,试验组采用情景式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收集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5.0%,其中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1.3%,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8.8%,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34.8%,革兰阴性菌11株占47.8%,真菌4株占17.4%;患者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情景式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清霞;林海燕;林白浪;杨晓阳;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6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链霉素+乙胺丁醇治疗,研究组给予帕司烟肼+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3.3%、9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6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血尿酸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于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帕司烟肼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是可行的,能显著提高复治肺结核的阴转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林日暇;冯伯荣;林昌锋;徐颖;张玲;温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综合分析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IC U 130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ICU重症肺炎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疗效,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以及临床肺炎评分(CPIS)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何莲;聂斌;徐奇;宋曦;陈芳;张丽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骨科23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且需要去除毛发的清洁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19例和对照组11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 d晚和手术当日分别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当日术前2 h内或术前即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采用肥皂清洁皮肤并使用刀片剃除毛发,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手术间级别和术后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间净化级别、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试验组1例、对照组8例,感染率分别为0.84%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 <0.05),传统备皮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用2%葡萄糖氯己定清洁手术野、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结论2%葡萄糖氯己定及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有利于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王清妍;韩月欣;逄丽华;张艳;张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 T )水平测定对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意义,从而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按感染类型将其分为两组,68例细菌性感染患者为观察组,34例非细菌性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PC 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两组患者在PCT 和CRP的灵敏度、特异度比较,观察组不同时间的PCT 和 APACHEⅡ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PCT和CRP的水平分别为(7.2±2.6)μg/L和(11.2±3.5)mg/L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1.3)μg/L和(8.7±2.9)mg/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PC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5%和91.2%,均高于对照组的79.4%和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中CRP的敏感度相对较高,但是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特异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对患者的治疗,PCT的水平得到下降,使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下降,且第1天和第8天的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的病情可通过 PCT水平的测定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全面的评估,是一个较好的诊断指标。
作者:杨春华;迟永生;沈志鸿;温加玮;艾宗耀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表皮葡萄球菌对夫西地酸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2014年分离的表皮葡萄球菌498株,采用VIT 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其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并用K-B法测定其对夫西地酸的耐药性。结果498株表皮葡萄球菌中,检出耐夫西地酸表皮葡萄球菌24株,检出率4.8%;24株耐夫西地酸表皮葡萄球菌标本来源以痰液、导管、血液为主,占62.4%;科室分布主要为IC U、新生儿和烧伤/创伤科,占37.5%;24株耐夫西地酸表皮葡萄球菌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呋喃妥因均表现为敏感,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均>60.0%。结论夫西地酸仍对表皮葡萄球菌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出现的耐药性问题不容忽视。
作者:林纯婵;陈舒影;丁宇;李丹;张雪青;王良兴;余方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4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200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采集感染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20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15.00%;分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55.17%,革兰阳性菌18株占31.03%,真菌8株占13.8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高,均>80.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达100.00%;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3种的抗菌药物耐药率≥50.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在药物选择时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林振吕;张琳;郑光威;周俊峰;郑建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呼吸道感染中高突变株的检出率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呼吸道标本分离所得的铜绿假单胞菌48株进行检测,其中COPD组22株、VAP组26株,应用含和不含利福平300μg/ml的M-H平板检测突变率,筛选高突变株和非高突变株,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统计分析比较差异性。结果48株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11株占22.9%,非高突变株37株占77.1%;高突变株的突变率平均为(1.05±1.03)×10-6,非高突变株的突变率平均为(4.85±4.68)×10-8;两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突变株的检出率在COPD和VAP分别为22.7%和23.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OPD和VAP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的比例均较高,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作者:赵铁梅;檀红岩;王平;范龙梅;陈良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新生儿科1258例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主要感染部位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58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5.01%,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49.20%;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1.7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38.2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单因素分析发现,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5 kg、住院时间>7 d、胎龄<37周、非母乳喂养、入住暖箱、机械通气、羊水污染、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质量、胎龄、机械通气、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较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采取相应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侵入性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陈敏利;江玉凤;吴超英;胡清江;付海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一定型别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备条件,预防性 HPV 疫苗可大量减少与此相关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治疗性疫苗通过早期 HPV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产生免疫反应,预防性疫苗研究日渐成熟,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而治疗性疫苗还缺乏相应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该综述介绍了H PV防治性疫苗作用机制、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现状等,提出了疫苗应用及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作者:谢旭;李林;程璐;李涵英;陈日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医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3224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严格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K-B法,数据采用WHONET 5.5-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4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88例,感染率为5.8%;感染患者切口中分离出病原菌2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9株占58.6%,革兰阳性菌81株占34.2%,真菌17株占7.2%;6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产ESBLs菌29株,检出率46.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22.0%、25.9%;67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32株,检出率47.8%;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3.0%~70.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均<10.0%。结论务必严格实施抗菌药物用药管理措施,遏制医院内流行菌耐药性快速增长趋势,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彭玉华;孔双红;王华丽;黄丽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患儿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C A U T I发生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入CICU的2457例患儿发生CAUTI进行监测,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分析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57例患儿发生CAUTI 56例,感染率为2.28%,留置尿管总日数为9021 d ,CAUTI千日感染率6.21/‰;从56例CAUTI患儿中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占53.23%,检出第1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儿体质量<6 kg、年龄<6月龄、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尿管天数≥15 d和住院天数>14 d等为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体质量<6 kg和住院天数>14 d为CICU患儿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CU患儿CAUTI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体质量<6 kg患儿发生CAUTI的风险可增高3.58倍(P<0.001),应针对该类患儿制定相应措施,以有效降低CAUTI感染。
作者:赵丹洋;郭巧芝;崔彦芹;司徒敏雄;张穗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94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2例,对照组患者术前3 d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滴入患者结膜囊,统计两组患者眼部不良反应发生率;采集患者眼分泌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鉴定培养菌种,并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病原菌阳性率。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为0.43%,对照组患者为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分离病原菌1株,对照组患者共分离病原菌39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曹晓宁;宋斌;王姣婷;张培培;张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成纤维细胞在表皮葡萄球菌(SEP)刺激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 )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成纤维细胞在表皮葡萄球菌刺激下发生表型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机制。方法将细胞培养液分为表皮葡萄球菌SEP RP62A组(A组)、SEP ATCC 12228组(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C组),RT-PCR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α-SM A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的成纤维细胞上清中TGF-β1的含量。结果 A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均于培养第5天升高,与第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B组细胞第7天仍能维持相比第5天较为稳定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则于培养第7天时明显下降(P<0.05);A组细胞上清中TGF-β1的含量均高于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与细菌裂解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的B组细胞上清中TGF-β1含量与 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细菌裂解液浓度增加,与 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阳性菌株可诱导乳腺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且能力明显强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阴性菌株,细菌刺激后细胞上清中TGF-β1含量增加,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变的机制之一。
作者:汤琦;周绍强;王建逵;杨庄青;黄云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