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旭;李林;程璐;李涵英;陈日兰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6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链霉素+乙胺丁醇治疗,研究组给予帕司烟肼+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3.3%、9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6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血尿酸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于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帕司烟肼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是可行的,能显著提高复治肺结核的阴转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林日暇;冯伯荣;林昌锋;徐颖;张玲;温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分析德莫林与聚维酮碘对骨折外固定架治疗患者针孔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寻找预防针孔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6月医院进行外固定架治疗的骨折患者10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德莫林消毒针孔,对照组患者采用聚维酮碘消毒;记录两组患者每天更换敷料次数,针孔周围皮肤红肿及渗出等,并进行细菌培养;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χ2检验。结果患者术后第1~5天每天敷料更换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针孔处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渗出比例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有4例和12例细菌培养结果阳性,感染率分别为0.8%和2.4%,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分离出病原菌7株和19株,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结论对于四肢闭合性骨折患者外固定架治疗后采用德莫林处理针孔,可有效降低每天更换敷料的次数,降低红肿、渗出情况的发生,有效降低针孔感染率。
作者:陈晓英;吴菁;杨爽;赵静;于卫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多重感染的基因型,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接受HPV检测患者2479例;收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采用QIAgen公司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内DNA ;采用Eppendorf公司的PCR仪进行扩增,PCR产物使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79例调查患者中 HPV 感染714例,感染率为28.80%;多重感染163例,感染率为6.58%;HPV基因分型显示,HPV 45型和HPV 58型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0.06%和27.61%;163例多重感染患者中,二重感染128例占78.53%,三重感染23例占14.11%,四重感染7例占4.29%,五重感染5例占3.07%;二重感染构成比高,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V多重感染主要以二重感染为主,其中 HPV 45型和HPV 58型检出率较高,且均为高危型,临床上对H PV基因型进行检测,对防治宫颈癌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紫琼;胡南;王玮;司伟;吴传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骨科23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且需要去除毛发的清洁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19例和对照组11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 d晚和手术当日分别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当日术前2 h内或术前即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采用肥皂清洁皮肤并使用刀片剃除毛发,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手术间级别和术后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间净化级别、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试验组1例、对照组8例,感染率分别为0.84%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 <0.05),传统备皮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用2%葡萄糖氯己定清洁手术野、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结论2%葡萄糖氯己定及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有利于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王清妍;韩月欣;逄丽华;张艳;张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检测成纤维细胞在表皮葡萄球菌(SEP)刺激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 A )表达水平及细胞上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成纤维细胞在表皮葡萄球菌刺激下发生表型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的机制。方法将细胞培养液分为表皮葡萄球菌SEP RP62A组(A组)、SEP ATCC 12228组(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C组),RT-PCR法检测各组培养液中的成纤维细胞α-SM A蛋白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的成纤维细胞上清中TGF-β1的含量。结果 A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均于培养第5天升高,与第3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及B组细胞第7天仍能维持相比第5天较为稳定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细胞的α-SMA蛋白表达水平则于培养第7天时明显下降(P<0.05);A组细胞上清中TGF-β1的含量均高于B组及普通培养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与细菌裂解液浓度呈正相关;低浓度的B组细胞上清中TGF-β1含量与 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细菌裂解液浓度增加,与 C 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阳性菌株可诱导乳腺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变为肌成纤维细胞,且能力明显强于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阴性菌株,细菌刺激后细胞上清中TGF-β1含量增加,可能是成纤维细胞发生表型转变的机制之一。
作者:汤琦;周绍强;王建逵;杨庄青;黄云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住院患儿胃肠道医院感染分布特点,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符合医院胃肠道感染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住院患儿胃肠道感染分布特点,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期间住院患儿95722例,医院感染2332例,感染率2.44%;其中胃肠道感染342例占14.67%,多发生在住院后3 d~1周占58.48%,其次为住院后第2周占26.61%,住院两周后感染率为14.91%;342例胃肠道医院感染患儿中送检标本307例,送检率89.78%,检出病原体248株,其中检出病毒228株占91.94%;至12月份病毒性感染比例可高达83.91%;病毒性胃肠道医院感染81.14%发生在≤24月龄患儿,而其他胃肠道感染占64.04%集中在≤18月龄患儿;病毒性感染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其他胃肠道医院感染无季节性趋势;胃肠道医院感染病例和病毒性感染病例均集中在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感染病区和危重部综合病区。结论住院患儿胃肠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有其自身特点,应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郭巧芝;赵丹洋;何通杰;司徒敏雄;华亮;黄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医院2011-2014年分离的肠杆菌科中耐亚胺培南的细菌进行初筛;对阳性菌株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技术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耐药基因并测序;用ERIC-PCR对阴沟肠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18株,以阴沟肠杆菌为主;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阳性率均为72.2%;ESBLs、AmpC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2.2%、55.6%、88.9%和11.1%;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中,以NDM-1为主,阳性率为55.6%,其余耐药基因KPC、VIM、SME和IMP阳性率分别为44.4%、27.8%、16.7%和11.1%,未检出OXA-48耐药基因;ERIC-PCR可将阴沟肠杆菌分为5个基因型,未发现优势基因型。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需加强耐药菌株的检测,防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赵慧铮;师志云;李刚;赵梅;周晓燕;董辉;贾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在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以及抗结核疗效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63例浸润性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92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其中初治患者56例、复治患者36例;71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为肺结核组,其中初治患者42例、复治患者29例;另收集21例肺细胞腺癌患者为肺癌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选择2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CEA与CA125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P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肺结核组、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受试人员CEA水平,均低于肺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初治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89.92±12.03)U/ml ,高于复治患者的(35.93±7.53)U/ml ,高于肺结核初治患者的(46.92±14.03)U/m l与复治患者的(28.97±4.46)U/m l ,且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的(18.24±6.76)U/m l及正常对照组的(12.39±1.45)U/m l ,低于肺癌组患者的(332.04±88.29)U/m 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规范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降至正常(P<0.001)。结论血清CA125水平可以作为评价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预后和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联合血清CEA与CA125水平变化可用于鉴别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与肺癌患者。
作者:杨江华;孙静;梁曼曼;王文节;喻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与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分离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经 gy rA测序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共57种耐药相关基因与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 gy rA突变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率非常高,且阳性基因可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发现,20株菌可区分为A、B两个家族,A家族中1号株为孤独株,A1(2和9号株)与A2(10、11、12、13、15、16、17和18号株)子家族均为克隆传播,A3子家族有2株菌;B家族(3、4、5、6、7、8和20号株)亦为克隆传播,并已构成暴发流行。结论本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有克隆传播,有的已构成暴发流行。
作者:王磊;金敏;黄支密;李云亭;周茂亮;黄东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Max)用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分型的临床检验效果,为宫颈上皮内瘤变(CIN )及宫颈癌的诊断提供依据,有效提高宫颈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100例妇科患者作为试验组,另选取68名正常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使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并将两组受试人员的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TCT )诊断结果进行对比,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中68例患者 HPV呈阳性,阳性率为68.0%,68例 HPV阳性患者中单一型 HPV44例、多重型HPV 24例;试验组检出较高的 HPV类型有16、58、33型,分别占48.5%、17.6%、16.2%;HybrMax技术的诊断率与患者的宫颈病情成正比,其中CINⅠ、CINⅡ、CINⅢ、宫颈癌的检出率,分别为32.0%、51.9%、80.0%、94.4%。结论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于宫颈癌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提高临床对宫颈癌以及CIN的诊断率。
作者:袁征;李珍;孙彦珍;王晶璇;王英;马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皮肤病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期为临床医师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医院皮肤科治疗的皮肤病感染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皮损痂皮或组织、脓液、渗出液以及血液等标本进行细菌培养,采用VITEK-2进行菌种鉴定,药敏试验用K-B法,按照CLSI 2011年标准进行判定。结果200例皮肤感染患者标本中分离出245株不同种属的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革兰阳性杆菌以及革兰阴性杆菌分别占65.2%,3.6%,18.7%和12.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占55.3%,革兰阳性杆菌中以棒杆菌属为主占11.4%;患者皮肤感染部位以手、足以及合并感染较多,分别占13.0%、11.0%及17.0%;革兰阳性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64.4%、64.0%;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以及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53.3%、48.3%;革兰阴性球菌对多数药物均敏感,耐药率较低。结论病原菌种类繁多以及细菌耐药性的逐渐增加,导致感染相关皮肤病患者的治疗难度加大,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陈庆宁;王小川;杜鹏;金梅;樊楚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降钙素原(PCT )、B型利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BNP)水平变化,为临床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与非感染组136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 PCT、NT-pro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BNP水平,分析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感染组患者PCT、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心功能分级增加,PCT、BNP、NT-pro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PCT与NT-proBNP/BNP呈正相关(r=0.621,P<0.05),PCT与BNP、NT-proBNP均无显著相关性;120例感染组患者痰液标本共检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8%、28.03%、3.79%。结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PCT、BNP、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升高,NT-proBNP/BNP不受心功能影响,可反映感染程度。
作者:姜风琴;张学军;贺树凤;许道营;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一定型别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必备条件,预防性 HPV 疫苗可大量减少与此相关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发病率和病死率,治疗性疫苗通过早期 HPV基因编码蛋白的抗原表位产生免疫反应,预防性疫苗研究日渐成熟,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而治疗性疫苗还缺乏相应的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该综述介绍了H PV防治性疫苗作用机制、生物学特性及其应用现状等,提出了疫苗应用及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作者:谢旭;李林;程璐;李涵英;陈日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变化,探究宿主早期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方法2013年8月分别利用U PEC132菌株和磷酸缓冲液(PBS )经尿道逆行感染小鼠各20只,感染后于4和8h处死并解剖取其肾脏,随机取两组中4和8h各2只小鼠单侧肾,提取其RNA,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UPEC感染组小鼠肾脏在4和8 h分别有204个和1323个基因差异表达,KEGG通路分析共有59个差异表达基因直接与宿主细胞的6条炎症和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包括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呈递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信号通路及自然杀伤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信号通路。结论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得到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成为研究宿主早期免疫防御U PEC感染的潜在目的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宿主与U PEC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杨东靖;董杰;张力;张维;李力;吕莉琨;郭丽茹;苏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 )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以降低V A P发生率。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IC U收治的A RDS机械通气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采用IC U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VAP、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与护理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舒适度的4个维度(心理、社会、环境、生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ARDS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风险,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率与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燕梅;刘利华;蒋玉芳;胡小梅;袁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情景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 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法进行宣教,试验组采用情景式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收集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5.0%,其中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1.3%,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8.8%,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34.8%,革兰阴性菌11株占47.8%,真菌4株占17.4%;患者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情景式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清霞;林海燕;林白浪;杨晓阳;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感染的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合理的选择。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10例(120颗患牙)根尖周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一次性组和多次性组,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一次性组为90.3%、多次性组为94.8%,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组与多次性组患者填充中适充、欠充和超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次性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和复诊次数均明显低于多次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根尖周炎感染患者应用一次性与多次性根管治疗是可行的,但是一次性根管治疗在缩短患者疼痛时间和复诊次数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更值得临床中推广。
作者:孙秀玲;符之熙;陈海贝;杨作斌;袁旺美;赵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聚维酮碘稀释液冲洗结膜囊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白内障患者944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2例,对照组患者术前3 d采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滴眼,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聚维酮碘稀释液滴入患者结膜囊,统计两组患者眼部不良反应发生率;采集患者眼分泌物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鉴定培养菌种,并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病原菌阳性率。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患者为0.43%,对照组患者为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细菌培养阳性率为0.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分离病原菌1株,对照组患者共分离病原菌39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聚维酮碘稀释液结膜囊冲洗联合抗菌药物治疗,能有效预防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曹晓宁;宋斌;王姣婷;张培培;张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探讨感染患者Notch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5月-2014年11月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感染组)进行研究,另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未感染患者180例为未感染组,1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分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感染患者血清中N o tch1、N o tch2、N o tch3及C A M、Bax/Bcl2的变化;研究采用WHONE5.5和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0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0%,以肺炎链球菌22株占11.0%、酿脓链球菌15株占7.5%为主;革兰阴性菌80株占60.0%,以肺炎克雷伯菌23株占11.5%、鲍氏不动杆菌21株占10.5%为主;感染患者血清中Notch1、Notch2、Notch3及CAM、Bax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与对照组(P<0.05),而Bcl2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感染病原菌,且感染后患者血清中Notch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彭思璐;刘冰;罗大勇;司果;蒋奕;陈惠;靳冬香;王勇;王艺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综合分析比较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行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及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的疗效,为治疗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医院26例肝胆管结石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例,试验组患者实施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及排石通畅率,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78.80±20.65)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3.60±41.21)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皮下脂肪液化、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5.38%、7.6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46%、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排石通畅率为95.66%,高于对照组的8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优于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在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驰;周进学;曾峰;倪猛;宋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