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杨东靖;董杰;张力;张维;李力;吕莉琨;郭丽茹;苏旭

关键词:泌尿道感染,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基因表达谱, 信号通路
摘要:目的:了解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变化,探究宿主早期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方法2013年8月分别利用U PEC132菌株和磷酸缓冲液(PBS )经尿道逆行感染小鼠各20只,感染后于4和8h处死并解剖取其肾脏,随机取两组中4和8h各2只小鼠单侧肾,提取其RNA,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UPEC感染组小鼠肾脏在4和8 h分别有204个和1323个基因差异表达,KEGG通路分析共有59个差异表达基因直接与宿主细胞的6条炎症和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包括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呈递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信号通路及自然杀伤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信号通路。结论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得到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成为研究宿主早期免疫防御U PEC感染的潜在目的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宿主与U PEC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3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重要病原体的检出率。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2013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和抗菌药物使用状况,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资料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12月17日0∶00-24∶00188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5例、67例次,感染现患率3.45%、例次感染率3.56%;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8.46%;共培养出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3株占18.75%;调查当日有523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7.79%,一联使用446例占85.28%、二联使用75例占14.34%、三联使用2例占0.38%;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中预防性用药占0.38%、治疗性用药占99.62%。结论现患率调查基本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

    作者:解莹;刘文芝;王红旗;刘群;崔铁军;潘立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检验指标水平变化的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降钙素原(PCT )、B型利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BNP)水平变化,为临床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与非感染组136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 PCT、NT-pro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BNP水平,分析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感染组患者PCT、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心功能分级增加,PCT、BNP、NT-pro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PCT与NT-proBNP/BNP呈正相关(r=0.621,P<0.05),PCT与BNP、NT-proBNP均无显著相关性;120例感染组患者痰液标本共检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8%、28.03%、3.79%。结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PCT、BNP、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升高,NT-proBNP/BNP不受心功能影响,可反映感染程度。

    作者:姜风琴;张学军;贺树凤;许道营;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基因缺失对新型隐球酵母菌生长与毒力效应的影响

    目的:研究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基因缺失对新型隐球酵母菌生长与毒力效应的影响,为研究抗真菌药物作用靶点提供试验数据。方法2014年4月以临床标准株 H99为背景,分别敲除其中一个目前已知的COP9编码基因,构建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基因缺失菌株,通过高温、氧化、NO、高盐、高渗、细胞膜、细胞壁体外应激应答反应;进一步检测生长速度,绘制生长曲线;并以巨噬细胞感染模型、蜡蛾感染模型检测新型隐球酵母菌活体内毒力变化。结果与标准株相比,CSN1201△缺失株对温度、氧化、NO、高盐、高渗、细胞壁及细胞膜应激反应的敏感性显著升高;CSN1201基因缺失对新型隐球酵母菌的生长速率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高温条件更加重了其影响;CSN1201△缺失株和CSN7△缺失株的胞内生存率显著下降(PCSN1201△=0.003,PCSN7△<0.001),而其他缺失株则与标准株类似;与标准株H99相比,CSN1201△缺失株和CSN7△缺失株的毒力显著下降,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3.5±0.95)d和(21.2±1.28)d(P<0.05);而CSN4△则表现为毒力显著增强,平均生存时间为(6.4±0.36)d(P<0.05),其余缺失株的毒力与标准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OP9信号小体复合体的基因,尤其是CSN1201对于新型隐球酵母菌的毒力有一定的影响,可能是调控多种应激条件下新型隐球酵母菌毒力的重要基因,有可能成为抗真菌药物靶点。

    作者:樊一斌;潘卫利;陶小华;皇幼明;徐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化疗期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干预措施的研究

    目的:研究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护理干预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2例,且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时均处于化疗期,进行化疗时间>2个月;并且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皮肤损伤及感染,根据护理过程中治疗方案一线和二线的区别分为OL组和T L组,两组患者各41例,对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感染的病理学原因,对比研究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以上相关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后,各项检查指标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与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白细胞低下有直接相关性。

    作者:方晓;郑美珍;姜香琴;郑建云;张慧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目的:对肝胆外科患者手术部位感染(SSI)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SSI与腹腔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的相关因素,旨在为有效预防控制肝胆外科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2014年2月296例手术患者,采用前瞻性方法,监测SSI发生率与引起SSI的病原菌分布,观察腹腔感染CRAB的相关因素,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296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SSI 28例,发生率为9.46%;SSI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手术类型、手术切口分类、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危险指数等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I发生率在年龄≥60岁的患者中较高,为14.02%,急诊手术患者SSI发生率为18.18%明显高于择期手术患者的8.76%;腹腔感染CRAB则与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与手术因素如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有相关性。结论肝胆外科患者SSI、腹腔感染CRAB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甘海龙;宋立;于淼;刘军;乔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8例结核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38例患者痰液培养出病原菌92株,培养阳性率为66.67%,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占86.96%,革兰阳性菌6株占6.52%,真菌6株占6.52%;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检出33株多,占35.8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株占18.48%,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16.30%,大肠埃希菌8株占8.70%;革兰阳性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均<13.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苯唑西林耐药率高;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32.00%,对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对难治性感染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作者:邱英梅;徐亮;熊莉;周璞;肖慧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脑脊液免疫球蛋白与C-反应蛋白对感染性脑膜炎老年患者临床诊断的价值

    目的:检测老年感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老年感染性脑膜炎患者65例,将其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中细菌化脓性脑膜炎20例、病毒性脑膜炎23例与结核性脑膜炎22例;另选取同期医院收治的因头痛住院老年人65例,将其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受试人员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Ig A、Ig M 、Ig G水平及CRP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各相关指标水平及CRP水平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gA、IgM 水平显著较低,与细菌化脓性脑膜炎及病毒性脑膜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IgG水平显著升高,与细菌化脓性脑膜炎及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感染性脑膜炎患者间脑脊液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感染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及CRP水平均明显升高,早期检脑脊液测免疫球蛋白及CRP对诊断老年感染性脑膜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沈壮虹;汪利平;林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馈控制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目的:研究影响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前馈控制对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脑出血患者540例,按时间分为两组,2013年1-12月为对照组,2014年1-12月为观察组,每组各2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应用前馈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住院时间、排痰量、有效排痰液、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7.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住院天数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1天的日均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的有效排痰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医院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金霞;周霞;周学慧;董玲;付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并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7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52例,病原菌的定量培养基菌种的鉴定均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的规则,应用常规操作方法进行;M IC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5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9.29%;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为切口和尿路感染,分别占47.62%和28.57%;检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04%,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5.42%,以金黄色葡萄菌为主,真菌占2.54%;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50.00%;金黄色葡萄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100.00%,对利福平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为切口和尿路感染居多,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明阳;陈敏;向加林;林振江;刘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产Am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m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整合子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以及菌株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20株,头孢西丁三维试验均为阳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6种16S rRNA甲基化酶、6种Am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和3种整合子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产A m pC酶肺炎克雷伯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blaDHA、intⅠ1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检出 aac(3)-Ⅱ18株、aac(6')-Ⅰb 10株、ant(3″)-Ⅰ5株,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0%、50.0%、25.0%,16S rRNA甲基化酶检出 rmtB 2株,检出阳性率为85.0%;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该组菌可分为两个簇群,A簇群中又可分为 A1、A2两个亚簇群,A1亚簇群中可分为A1.1(1、5、7、8、10、12、16、20号株)和 A1.2(6、15)两个子簇群,均为克隆传播;A2亚簇群中可分为A2.1(2、3、4号株)和A2.2(9、11、13、18、19号株)两个子簇群,亦均为克隆传播,B簇群(14、17号株)亦为克隆传播。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携带 blaDHA基因导致对 AmpC型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携带 aac(3)-Ⅱ、aac(6′)-Ⅰb、ant(3″)-Ⅰ、rmtB基因导致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Ⅰ类整合子可能是上述基因的载体,本组菌株存在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郑丹;朱健铭;袁求文;吴正海;朱雪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医院2011-2014年分离的肠杆菌科中耐亚胺培南的细菌进行初筛;对阳性菌株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技术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耐药基因并测序;用ERIC-PCR对阴沟肠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18株,以阴沟肠杆菌为主;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阳性率均为72.2%;ESBLs、AmpC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2.2%、55.6%、88.9%和11.1%;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中,以NDM-1为主,阳性率为55.6%,其余耐药基因KPC、VIM、SME和IMP阳性率分别为44.4%、27.8%、16.7%和11.1%,未检出OXA-48耐药基因;ERIC-PCR可将阴沟肠杆菌分为5个基因型,未发现优势基因型。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需加强耐药菌株的检测,防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赵慧铮;师志云;李刚;赵梅;周晓燕;董辉;贾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ICU患儿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患儿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C A U T I发生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入CICU的2457例患儿发生CAUTI进行监测,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分析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57例患儿发生CAUTI 56例,感染率为2.28%,留置尿管总日数为9021 d ,CAUTI千日感染率6.21/‰;从56例CAUTI患儿中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占53.23%,检出第1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儿体质量<6 kg、年龄<6月龄、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尿管天数≥15 d和住院天数>14 d等为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体质量<6 kg和住院天数>14 d为CICU患儿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CU患儿CAUTI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体质量<6 kg患儿发生CAUTI的风险可增高3.58倍(P<0.001),应针对该类患儿制定相应措施,以有效降低CAUTI感染。

    作者:赵丹洋;郭巧芝;崔彦芹;司徒敏雄;张穗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聚维酮碘的特性与临床应用

    目的:分析研究聚维酮碘(PVP-I)的理化性质、水溶液稳定性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为降低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热加速试验法分析不同状态PVP-I水溶液的稳定性,并通过定量杀菌试验证实PVP-I杀菌的有效性。结果通过悬液定量杀菌试验证实,0.1~1.0 g/L有效碘含量的 PVP-I溶液能在1 min内杀灭99.9%以上致病性酵母菌、99.9%以上的肠道致病菌和酿脓链球菌,但10 g/L有效碘含量的PV P-I溶液则需要延长作用时间;由于稀PV P-I溶液有效碘含量低,在杀菌过程中被脓性物质、分泌物、血清等有机物消耗,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的含量或延长作用时间,高浓度、低 pH的溶液,在对碘封闭性好的容器中存放, PVP-I溶液表现出更好的稳定性。结论 PVP-I水溶液实际为一个动态平衡体系,体系中任一组分浓度的变化均导致平衡发生移动,稳定性发生变化,由于 PVP-I水溶液性质温和,杀菌性能快速有效,均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作者:邓永强;邢启德;孙阳阳;施瑛;朱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医师控制感染选择针对性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12月3328例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参照临床细菌学检验技术进行;药敏监测与数据读取遵循K-B法及CLSI当年折点认定敏感或耐药,检验全程坚持室内质控方案,采用WHONET5.5-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328例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96例、319例次,感染率8.9%、例次感染率为9.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50.5%、26.6%;共分离病原菌31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65.5%,革兰阳性菌占23.8%,真菌占10.7%;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均>60.0%,对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均<31.0%;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25株,检出率44.6%,检出产ESBLs菌37株,检出率46.3%。结论≥60岁老年人属于感染高发组,医师用药时务必针对老年人生理特点,选择对肝、肾功能低损害的药物抗感染,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性。

    作者:蔡秀娟;杨家宏;杨爱明;孙建军;彭先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临床护理研究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与制定临床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医院行腹部手术患者182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并制定与执行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829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54例,感染率为2.95%;急诊手术、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基础疾病和应用抗菌药物等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基础疾病是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4例切口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因素提出适宜的护理干预方式,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痊愈。

    作者:陈杏梅;金晓英;方丽萍;吴向春;张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综合分析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治疗IC U重症肺炎患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10月IC U 130例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ICU重症肺炎各项指标的变化及疗效,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8%、对照组为80.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以及临床肺炎评分(CPIS)等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抗菌药物治疗ICU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作者:何莲;聂斌;徐奇;宋曦;陈芳;张丽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医院感染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医院感染现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 VRE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23例V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1∶1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VRE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年共纳入2887例住院患者,23例发生 VRE医院感染,4年感染率波动较大,为0.20%~1.90%;尿路感染是VRE医院感染常见的感染类型,占73.91%;科室分布以老年病房高,占26.09%;8例VRE患者发生混合感染;死亡8例,病死率34.7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有基础疾病、感染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 RE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VRE与真菌混合感染提示不良临床结局,临床应严格掌握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指征,预防VRE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张玉;侯铁英;刘伟江;白雪娇;张友平;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增生程度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 L )患者骨髓增生程度与医院感染相关性,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1-2013年医院血液病房的9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前瞻性监测,填写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和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9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77例、302例次,医院感染率27.87%、例次感染率30.38%;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的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为47.73%,其次为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患者,感染率为44.26%,骨髓增生不同程度患者医院感染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髓增生患者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均为呼吸道;干燥奈瑟氏菌和酿脓链球菌为主要的病原菌。结论应密切关注患者骨髓像的变化,针对骨髓增生不同时期,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吴晓慧;王静娜;王书会;刘芸宏;吕怡静;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点及影响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新生儿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4月新生儿科1258例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原菌分布、主要感染部位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58例新生儿共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5.01%,其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49.20%;共检出病原菌6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61.76%,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6株占38.24%,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单因素分析发现,剖宫产、出生体质量<2.5 kg、住院时间>7 d、胎龄<37周、非母乳喂养、入住暖箱、机械通气、羊水污染、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出生体质量、胎龄、机械通气、母乳喂养是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感染病原菌较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采取相应措施,提倡母乳喂养,减少侵入性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陈敏利;江玉凤;吴超英;胡清江;付海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开颅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0月320例实施开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引流管留置、术后应用激素、手术入路等潜在因素实施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0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5例,感染率4.6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潜在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临床应加强干预,降低感染率。

    作者:张美彪;王列;罗科辉;郭熙雄;夏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