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刘驰;周进学;曾峰;倪猛;宋展

关键词:肝胆管结石, 感染, 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
摘要:目的:综合分析比较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行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及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的疗效,为治疗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医院26例肝胆管结石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例,试验组患者实施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及排石通畅率,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78.80±20.65)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3.60±41.21)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皮下脂肪液化、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5.38%、7.6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46%、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排石通畅率为95.66%,高于对照组的8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优于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在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3年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掌握医院感染发生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状况及重要病原体的检出率。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2013年医院感染病原菌、感染部位和抗菌药物使用状况,采用床旁调查和病历资料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3年12月17日0∶00-24∶001882例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5例、67例次,感染现患率3.45%、例次感染率3.56%;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8.46%;共培养出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1株占68.75%、革兰阳性菌3株占18.75%;调查当日有523例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27.79%,一联使用446例占85.28%、二联使用75例占14.34%、三联使用2例占0.38%;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中预防性用药占0.38%、治疗性用药占99.62%。结论现患率调查基本反映医院感染实际情况,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抗菌药物使用合理。

    作者:解莹;刘文芝;王红旗;刘群;崔铁军;潘立雪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医院感染流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医院感染现状、流行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为制定 VRE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4年9月23例VRE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采用1∶1成组设计病例对照研究,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VRE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4年共纳入2887例住院患者,23例发生 VRE医院感染,4年感染率波动较大,为0.20%~1.90%;尿路感染是VRE医院感染常见的感染类型,占73.91%;科室分布以老年病房高,占26.09%;8例VRE患者发生混合感染;死亡8例,病死率34.78%;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患有基础疾病、感染前使用过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 RE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患者、患有基础疾病、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VRE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VRE与真菌混合感染提示不良临床结局,临床应严格掌握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指征,预防VRE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张玉;侯铁英;刘伟江;白雪娇;张友平;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Notch信号通路蛋白异常研究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探讨感染患者Notch通路蛋白的表达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5月-2014年11月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感染组)进行研究,另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未感染患者180例为未感染组,1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微生物全自动鉴定仪进行病原菌鉴定分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感染患者血清中N o tch1、N o tch2、N o tch3及C A M、Bax/Bcl2的变化;研究采用WHONE5.5和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0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80株占40.0%,以肺炎链球菌22株占11.0%、酿脓链球菌15株占7.5%为主;革兰阴性菌80株占60.0%,以肺炎克雷伯菌23株占11.5%、鲍氏不动杆菌21株占10.5%为主;感染患者血清中Notch1、Notch2、Notch3及CAM、Bax水平明显高于未感染组与对照组(P<0.05),而Bcl2水平明显低于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易感染病原菌,且感染后患者血清中Notch蛋白水平明显升高。

    作者:彭思璐;刘冰;罗大勇;司果;蒋奕;陈惠;靳冬香;王勇;王艺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医师选择使用抗菌药物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38例结核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特点,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138例患者痰液培养出病原菌92株,培养阳性率为66.67%,其中革兰阴性菌80株占86.96%,革兰阳性菌6株占6.52%,真菌6株占6.52%;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检出33株多,占35.87%,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7株占18.48%,肺炎克雷伯菌15株占16.30%,大肠埃希菌8株占8.70%;革兰阳性菌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普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均<13.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对苯唑西林耐药率高;6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32.00%,对两性霉素B敏感。结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为敏感,提示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对难治性感染可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

    作者:邱英梅;徐亮;熊莉;周璞;肖慧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开颅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干预措施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开颅术后患者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10月320例实施开颅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对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引流管留置、术后应用激素、手术入路等潜在因素实施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0例开颅手术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15例,感染率4.69%;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潜在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术中脑脊液漏、后颅窝手术、脑室体外引流术是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独立危险因素较多,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因素,临床应加强干预,降低感染率。

    作者:张美彪;王列;罗科辉;郭熙雄;夏小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疏肝健脾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为改善肝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肝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和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健脾利湿的中药,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的表达。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的表达,且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夏小芳;吴建;娄国强;叶晓平;徐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

    目的:比较不同皮肤准备方法对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以及预防控制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3月骨科230例四肢闭合性骨折且需要去除毛发的清洁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19例和对照组111例,其中试验组采用改良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 d晚和手术当日分别用2%葡萄糖氯己定消毒液消毒皮肤,手术当日术前2 h内或术前即刻用电动备皮器去除毛发,对照组采用传统皮肤准备方法,术前1d采用肥皂清洁皮肤并使用刀片剃除毛发,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手术间级别和术后感染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间净化级别、手术持续时间、麻醉方式、术后是否留置引流管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生手术部位感染试验组1例、对照组8例,感染率分别为0.84%和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2,P <0.05),传统备皮方法手术部位感染率明显高于用2%葡萄糖氯己定清洁手术野、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结论2%葡萄糖氯己定及备皮器去除毛发的改良备皮方法,有利于降低骨科清洁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王清妍;韩月欣;逄丽华;张艳;张志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综合分析比较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行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及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的疗效,为治疗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医院26例肝胆管结石感染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3例,试验组患者实施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 T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指标及排石通畅率,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出血量为(178.80±20.65)ml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3.60±41.21)m 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皮下脂肪液化、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5.38%、7.6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46%、30.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的排石通畅率为95.66%,高于对照组的8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胆道镜检查+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优于常规切开胆总管T管引流术,在肝胆管结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刘驰;周进学;曾峰;倪猛;宋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与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置管患者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及情景式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方法将2014年6月-2015年5月在医院行 PICC置管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法进行宣教,试验组采用情景式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收集医院感染患者资料,分析病原菌种类、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8例,医院感染率5.0%,其中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1例,感染率1.3%,对照组患者医院感染7例,感染率8.8%,试验组患者医院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7,P<0.05);医院感染患者共分离出2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34.8%,革兰阴性菌11株占47.8%,真菌4株占17.4%;患者年龄≥60岁、合并基础疾病、导管留置时间≥3个月是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 PICC置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情景式健康教育能够显著降低医院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清霞;林海燕;林白浪;杨晓阳;王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检测与耐药特点研究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不同呼吸道感染中高突变株的检出率和耐药性的差异。方法收集医院2011年1月-2014年3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呼吸道标本分离所得的铜绿假单胞菌48株进行检测,其中COPD组22株、VAP组26株,应用含和不含利福平300μg/ml的M-H平板检测突变率,筛选高突变株和非高突变株,应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低抑菌浓度,统计分析比较差异性。结果48株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11株占22.9%,非高突变株37株占77.1%;高突变株的突变率平均为(1.05±1.03)×10-6,非高突变株的突变率平均为(4.85±4.68)×10-8;两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突变株的检出率在COPD和VAP分别为22.7%和23.1%,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COPD和VAP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株的比例均较高,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联合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

    作者:赵铁梅;檀红岩;王平;范龙梅;陈良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前馈控制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

    目的:研究影响脑出血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前馈控制对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医院住院并确诊为脑出血患者540例,按时间分为两组,2013年1-12月为对照组,2014年1-12月为观察组,每组各2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则在常规干预的基础上应用前馈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住院时间、排痰量、有效排痰液、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aO2)水平;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率为7.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96%,住院天数更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1天的日均排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天和第3天的有效排痰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压、Sa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O2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可以有效降低脑出血患者术后的医院感染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金霞;周霞;周学慧;董玲;付荣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颅内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监测

    目的:调查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颅内感染的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检出120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44.99%、革兰阳性菌占38.34%、真菌占16.67%;其中假单胞菌属、新型隐球酵母菌、鲍氏不动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别占15.84%、14.17%、13.33%、12.50%;鲍氏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10.00%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00%;真菌除对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具有一定耐药性外,对其他药物均无耐药性。结论颅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各类菌的耐药性较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申学明;王序;高安举;梁洪磊;许红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清糖链抗原125与癌胚抗原在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糖链抗原125(CA125)与癌胚抗原(CEA)水平在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诊断以及抗结核疗效价值。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163例浸润性肺结核患者临床资料,92例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其中初治患者56例、复治患者36例;71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为肺结核组,其中初治患者42例、复治患者29例;另收集21例肺细胞腺癌患者为肺癌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选择2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所有受试人员血清CEA与CA125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数据采用SPP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合并糖尿病组、肺结核组、糖尿病组及正常对照组受试人员CEA水平,均低于肺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初治患者血清CA125水平为(89.92±12.03)U/ml ,高于复治患者的(35.93±7.53)U/ml ,高于肺结核初治患者的(46.92±14.03)U/m l与复治患者的(28.97±4.46)U/m l ,且显著高于糖尿病组患者的(18.24±6.76)U/m l及正常对照组的(12.39±1.45)U/m l ,低于肺癌组患者的(332.04±88.29)U/m 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规范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均降至正常(P<0.001)。结论血清CA125水平可以作为评价继发性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进展、预后和临床疗效的敏感指标,联合血清CEA与CA125水平变化可用于鉴别肺结核合并2型糖尿病与肺癌患者。

    作者:杨江华;孙静;梁曼曼;王文节;喻艳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预防皮肤感染的效果与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预防皮肤感染的效果及相关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11年4月-2014年4月诊治的12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葵花油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不使用任何油剂,葵花油组患者皮肤表面涂抹葵花油,评估两组患者皮肤状态、病原菌分布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还原性谷胱甘肽(GSHpx)水平变化,针对患者皮肤干燥程度进行评分,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细菌耐药性监测网提供的WHONE5.5软件和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第14天后皮肤评分明显降低,且应用葵花油第56天与第28天的效果明显好于第14天,而对照组患者皮肤评分无明显变化;糖尿病患者应用葵花油后病原菌的分布无明显变化,但是病原菌总数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皮肤应用葵花油后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明显降低,而SOD、CAT和GSHpx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葵花油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皮肤状态,抑制皮肤表面病原菌数量,其通过改善患者血清内氧化还原酶类发挥作用。

    作者:李炫谕;栗东生;敖丽丽;安利平;梁有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与预后研究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风险及临床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急性心肌梗死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未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5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分布特点,并分析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统计患者治疗前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合并呼吸道疾病以及合并肾功能不全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年龄、术前白细胞水平、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使用时间、深静脉置管、有创通气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球囊反搏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相关因素多,应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作者:楼洋;陈献国;许博;周志有;饶效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对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血清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28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20名为对照组;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 A PI 鉴定条及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基因测序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感染患者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采用WHONE5.5软件和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00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72例,感染率为6.1%;分离出病原菌17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70株占40.7%,革兰阴性菌102株占59.3%;感染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IL-1)、IL-2、IL-6、IL-10明显升高,且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蛋白水平均也明显升高,与对照组和非感染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感染后能诱发明显的炎症反应。

    作者:石瑞平;郭树霞;秦娜;陈荣华;王艳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耐药基因与管家基因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亲缘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情况及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 gy rA与parC基因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56种获得性耐药基因、12种MGEs标记、膜孔蛋白基因(ompK35、ompK36)以及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gyrA、parC),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膜孔蛋白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1种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0号为孤立株,其余19株呈明显的聚集性(A家族);A家族可分为A1和A2;A1又可分为A1-1和A1-2;A1-1再可分为A1-1-1和A1-1-2小家族;A1-1-1和A1-1-2小家族聚集性更为明显,并分别出现克隆播散。结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管家基因检测结果提供了本组菌株耐药的遗传基础,并且与耐药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是监控医院感染实用手段。

    作者:张顺;黄左安;胡珊珊;费秋萍;胡笑蓉;江雪;陈琳;蔡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多重感染的基因型分析

    目的:分析并探讨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多重感染的基因型,从而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襄阳市中医医院接受HPV检测患者2479例;收集患者宫颈脱落细胞,采用QIAgen公司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胞内DNA ;采用Eppendorf公司的PCR仪进行扩增,PCR产物使用导流杂交法进行基因分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79例调查患者中 HPV 感染714例,感染率为28.80%;多重感染163例,感染率为6.58%;HPV基因分型显示,HPV 45型和HPV 58型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0.06%和27.61%;163例多重感染患者中,二重感染128例占78.53%,三重感染23例占14.11%,四重感染7例占4.29%,五重感染5例占3.07%;二重感染构成比高,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V多重感染主要以二重感染为主,其中 HPV 45型和HPV 58型检出率较高,且均为高危型,临床上对H PV基因型进行检测,对防治宫颈癌变有重要意义。

    作者:廖紫琼;胡南;王玮;司伟;吴传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并对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7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患者452例,病原菌的定量培养基菌种的鉴定均根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与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相关的规则,应用常规操作方法进行;M IC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452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42例,感染率9.29%;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为切口和尿路感染,分别占47.62%和28.57%;检出病原菌11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04%,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革兰阳性菌占25.42%,以金黄色葡萄菌为主,真菌占2.54%;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50.00%;金黄色葡萄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均达到100.00%,对利福平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均为0。结论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为切口和尿路感染居多,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具有较高的耐药性,在治疗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明阳;陈敏;向加林;林振江;刘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分析

    目的:了解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变化,探究宿主早期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方法2013年8月分别利用U PEC132菌株和磷酸缓冲液(PBS )经尿道逆行感染小鼠各20只,感染后于4和8h处死并解剖取其肾脏,随机取两组中4和8h各2只小鼠单侧肾,提取其RNA,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UPEC感染组小鼠肾脏在4和8 h分别有204个和1323个基因差异表达,KEGG通路分析共有59个差异表达基因直接与宿主细胞的6条炎症和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包括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呈递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信号通路及自然杀伤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信号通路。结论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得到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成为研究宿主早期免疫防御U PEC感染的潜在目的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宿主与U PEC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杨东靖;董杰;张力;张维;李力;吕莉琨;郭丽茹;苏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