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晶源;刘秀珍;王立红;杨大鹏;龚煜炜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的影响,为改善肝功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肝病科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对症治疗和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谷胱甘肽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疏肝健脾利湿的中药,两组患者均治疗30 d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的表达。结果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以及血清中IL-17表达较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利湿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指标,并显著降低患者血清中IL-17的表达,且不良反应较小。
作者:夏小芳;吴建;娄国强;叶晓平;徐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足月小于胎龄儿住院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新生儿病房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52例足月小于胎龄儿进行研究,采集其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并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52例足月小于胎龄儿住院发生医院感染71例,感染率20.17%;感染新生儿的标本中分离出7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4.56%,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31.65%,真菌占3.79%;足月小于胎龄儿出现医院感染的单因素为出生时体质量<1800 g、羊水粪染、胎膜早破>12 h、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10d、哺乳时间>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时体质量<1800g、羊水粪染、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10 d是足月小于胎龄儿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多种危险因素可导致足月小于胎龄儿住院发生医院感染,应充分了解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
作者:王丽珍;李飞平;范海玲;卢洪萍;罗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医师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控制感染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3224例腹部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感染病原菌分离鉴定严格按《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K-B法,数据采用WHONET 5.5-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4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188例,感染率为5.8%;感染患者切口中分离出病原菌2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9株占58.6%,革兰阳性菌81株占34.2%,真菌17株占7.2%;6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产ESBLs菌29株,检出率46.0%;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达22.0%、25.9%;67株葡萄球菌属中检出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 RS )32株,检出率47.8%;主要革兰阴性菌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高,达63.0%~70.0%,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低,均<10.0%。结论务必严格实施抗菌药物用药管理措施,遏制医院内流行菌耐药性快速增长趋势,降低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彭玉华;孔双红;王华丽;黄丽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医院感染患者降钙素原(PC T )的水平,探讨其对医院感染诊断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调查患者院内与院外感染、感染部位及预后检测PCT数据,分析治疗后效果,采用SPSS11.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2例住院患者中院内感染83例,PCT 中位值为3.2 ng/ml ,院外感染189例,PCT 中位值为4.0 ng/ml ,院内与院外感染PCT的升高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8%肺部感染患者 PCT0.5~2.0 ng/ml ,54.9%血液感染患者PCT多升高至>2.0 ng/ml ,不同部位感染PCT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抗感染治疗后总有效率达83.8%,院外感染治疗有效率达87.8%,院内感染治疗有效率仅72.3%;相同 PC T水平的院内及院外感染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CT水平在0.5~1.0 ng/ml的患者治疗有效率25.4%,随着PC T数值的升高,治疗的有效率有所降低。结论 PC T的监测对感染患者的诊断,特别是在疾病进展为重度全身感染或脓毒血症,有较好的风险评估价值,建议临床对怀疑院内感染患者进行PC T检测,以便早期发现院内感染患者及时抗感染治疗。
作者:董玉梅;靳桂明;吴颖涛;张帆;曹军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调查颅内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性,为临床颅内感染的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及配套鉴定卡进行病原菌分离、鉴定,并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中检出120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44.99%、革兰阳性菌占38.34%、真菌占16.67%;其中假单胞菌属、新型隐球酵母菌、鲍氏不动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别占15.84%、14.17%、13.33%、12.50%;鲍氏不动杆菌及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除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率均<10.00%外,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30.00%;真菌除对氟胞嘧啶和伊曲康唑具有一定耐药性外,对其他药物均无耐药性。结论颅内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为主,且各类菌的耐药性较严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作者:申学明;王序;高安举;梁洪磊;许红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情况及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 gy rA与parC基因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56种获得性耐药基因、12种MGEs标记、膜孔蛋白基因(ompK35、ompK36)以及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gyrA、parC),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膜孔蛋白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1种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0号为孤立株,其余19株呈明显的聚集性(A家族);A家族可分为A1和A2;A1又可分为A1-1和A1-2;A1-1再可分为A1-1-1和A1-1-2小家族;A1-1-1和A1-1-2小家族聚集性更为明显,并分别出现克隆播散。结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管家基因检测结果提供了本组菌株耐药的遗传基础,并且与耐药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是监控医院感染实用手段。
作者:张顺;黄左安;胡珊珊;费秋萍;胡笑蓉;江雪;陈琳;蔡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应用于感染性急腹症的临床诊断价值,从而为多层螺旋CT 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医院收治的72例感染性急腹症患者影像学检查资料,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学或者临床随访确诊为急腹症,并且在入院时行全腹多层螺旋CT诊断,统计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的准确率及C T影像表现。结果72例患者经多层螺旋C T正确诊断65例,诊断准确率为90.28%;其中穿孔性病变患者30例,C T影像表现主要为腹腔内部存在游离气体;梗阻性病变患者18例,C T影像主要表现为肠管积液、肠管扩张以及肠管集气;炎症性病变患者24例,主要包括急性胰腺炎以及急性胆囊炎。结论多层螺旋C T 检查是感染性急腹症临床诊断的可靠影像学方法,可以快速显示感染性急腹症患者的病变位置、原因、程度以及病变的范围,为外科手术提供指导。
作者:魏赣辉;袁杭;邱小伟;林上奇;张加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影响因素及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为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医院收治的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病原菌分布及医院感染影响因素,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39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例,感染率为4.4%,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13株占76.4%,革兰阳性菌3株占17.7%,真菌1株占5.9%;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吸烟史、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是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主要与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吸烟史及合并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针对以上感染因素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杨晶源;刘秀珍;王立红;杨大鹏;龚煜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尿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感染小鼠肾脏的基因表达谱差异变化,探究宿主早期免疫和炎症反应过程。方法2013年8月分别利用U PEC132菌株和磷酸缓冲液(PBS )经尿道逆行感染小鼠各20只,感染后于4和8h处死并解剖取其肾脏,随机取两组中4和8h各2只小鼠单侧肾,提取其RNA,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其差异表达基因,并利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与PBS对照组相比,UPEC感染组小鼠肾脏在4和8 h分别有204个和1323个基因差异表达,KEGG通路分析共有59个差异表达基因直接与宿主细胞的6条炎症和免疫信号通路相关,包括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信号通路、抗原加工与呈递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白细胞跨内皮迁移信号通路及自然杀伤性细胞介导细胞毒作用信号通路。结论利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得到的59个差异表达基因成为研究宿主早期免疫防御U PEC感染的潜在目的基因,为进一步揭示宿主与U PEC相互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作者:杨东靖;董杰;张力;张维;李力;吕莉琨;郭丽茹;苏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PDCA循环法在改进灭菌器物理监测质量中的应用与效果,不断改进物理监测质量。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对消毒供应中心(CSSD)5台脉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物理监测质量指标进行评价分析,根据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2012年1-12月应用常规管理方法,试验组2013年1-12月应用计划(plan ,P)、执行(do ,D)、检查(check ,C)、处理(action ,A)4个阶段(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压力蒸汽灭菌器物理监测数据缺失原因为打印情况观察不到位、更换打印配件不规范、打印机故障,其中对照组发生灭菌器物理参数打印缺失26次、试验组7次,缺失率试验组为0.1%、对照组为0.3%,PDCA循环实施前后灭菌器物理参数打印缺失原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PDCA循环法改进灭菌器物理监测质量,强化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质量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健全了灭菌质量监测工作流程,有效改进了物理监测质量。
作者:胡晴霞;陆培华;苗傲霜;郑锡萍;张慧芬;丁蓓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 )护理风险管理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以降低V A P发生率。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IC U收治的A RDS机械通气患者1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6例采用IC U常规护理,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ICU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VAP、护理风险事件、护理投诉与护理舒适度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VAP、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与护理投诉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舒适度的4个维度(心理、社会、环境、生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降低ARDS机械通气患者并发VAP风险,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率与护理投诉率,提高护理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燕梅;刘利华;蒋玉芳;胡小梅;袁颖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降钙素原(PCT )、B型利钠肽(BNP)、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B型利钠肽(NT-proBNP/BNP)水平变化,为临床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2月医院收治的256例心力衰竭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120例与非感染组136例,电化学发光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 PCT、NT-proBNP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BNP水平,分析检测结果在不同组间的表达差异。结果感染组患者PCT、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心功能分级增加,PCT、BNP、NT-proBNP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BNP/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组患者PCT与NT-proBNP/BNP呈正相关(r=0.621,P<0.05),PCT与BNP、NT-proBNP均无显著相关性;120例感染组患者痰液标本共检出13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占68.18%、28.03%、3.79%。结论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PCT、BNP、NT-proBNP及NT-proBNP/BNP水平升高,NT-proBNP/BNP不受心功能影响,可反映感染程度。
作者:姜风琴;张学军;贺树凤;许道营;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年4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200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采集感染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药敏试验采用K-B法,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200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30例,感染率15.00%;分离出病原菌5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2株占55.17%,革兰阳性菌18株占31.03%,真菌8株占13.80%;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哌酮的耐药率高,均>80.0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达100.00%;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3种的抗菌药物耐药率≥50.00%,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耐药率为0。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在药物选择时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林振吕;张琳;郑光威;周俊峰;郑建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感染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4年6月医院内科住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针对患者阳性标本采用BACTEC9000培养系统分离培养,药敏试验采用NCCLS指定的K-B琼脂法进行,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55例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04例、425例次,医院感染率为2.38%、例次感染率3.33%;医院感染科室排前3位的是 IC U、神经内科和呼吸内科,分别占28.94%、16.00%和11.76%;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为主,分别占33.41%、21.88%和15.29%;共分离出病原菌19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18.04%,革兰阴性菌126株占64.95%;检出多药耐药菌46株,检出率为23.71%;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均>69.0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较其他抗菌药物低,均<60.00%;住院天数、泌尿道插管次数、合并糖尿病、使用抗菌药物是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结论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防护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潘颖颖;朱熠;庄建文;张淑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与制定临床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5年3月医院行腹部手术患者1829例,分析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 logistic回归多因素方法分析感染相关因素,并制定与执行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829例腹部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共54例,感染率为2.95%;急诊手术、平均年龄、手术时间、开腹手术、基础疾病和应用抗菌药物等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基础疾病是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54例切口感染患者经抗感染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因素提出适宜的护理干预方式,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促进患者痊愈。
作者:陈杏梅;金晓英;方丽萍;吴向春;张红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患者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60例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链霉素+乙胺丁醇治疗,研究组给予帕司烟肼+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痰菌阴转率分别为93.3%、9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3.3%、60.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血尿酸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于老年肺结核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帕司烟肼与左氧氟沙星治疗方案是可行的,能显著提高复治肺结核的阴转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林日暇;冯伯荣;林昌锋;徐颖;张玲;温煦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医用导管的广泛应用,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风险日益增加,尤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已成为重症监护病房(IC U )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往往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以及病死率的上升;如何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和抑制导管表面生物膜形成,国内外学者均做了大量研究,且已有部分应用于临床;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针对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策略和措施的现状、进展以及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一些方向。
作者:陈明祺;王醒;鲁俊;程璐;陈秋华;戴林峰;蒋华;顾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耐药基因型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WHONET5.6软件对医院2011-2014年分离的肠杆菌科中耐亚胺培南的细菌进行初筛;对阳性菌株用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检测碳青霉烯酶;用PCR技术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AmpC酶、碳青霉烯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耐药基因并测序;用ERIC-PCR对阴沟肠杆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离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18株,以阴沟肠杆菌为主;改良Hodge试验和EDTA协同试验阳性率均为72.2%;ESBLs、AmpC酶、Ⅰ类和Ⅱ类整合子等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72.2%、55.6%、88.9%和11.1%;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中,以NDM-1为主,阳性率为55.6%,其余耐药基因KPC、VIM、SME和IMP阳性率分别为44.4%、27.8%、16.7%和11.1%,未检出OXA-48耐药基因;ERIC-PCR可将阴沟肠杆菌分为5个基因型,未发现优势基因型。结论医院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存在医院感染的风险,需加强耐药菌株的检测,防止感染的暴发流行。
作者:赵慧铮;师志云;李刚;赵梅;周晓燕;董辉;贾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护理干预效果及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2例,且所有患者在纳入研究时均处于化疗期,进行化疗时间>2个月;并且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皮肤损伤及感染,根据护理过程中治疗方案一线和二线的区别分为OL组和T L组,两组患者各41例,对两组患者皮肤损伤感染的病理学原因,对比研究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以上相关原因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后,各项检查指标均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化疗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皮肤损伤感染与化疗后不良反应及白细胞低下有直接相关性。
作者:方晓;郑美珍;姜香琴;郑建云;张慧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儿科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ICU)患儿发生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的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C A U T I发生提供有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对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入CICU的2457例患儿发生CAUTI进行监测,并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分析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457例患儿发生CAUTI 56例,感染率为2.28%,留置尿管总日数为9021 d ,CAUTI千日感染率6.21/‰;从56例CAUTI患儿中共分离出6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占53.23%,检出第1位的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患儿体质量<6 kg、年龄<6月龄、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尿管天数≥15 d和住院天数>14 d等为发生CAUTI的危险因素;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体质量<6 kg和住院天数>14 d为CICU患儿发生CAUT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ICU患儿CAUTI感染率较高,特别是体质量<6 kg患儿发生CAUTI的风险可增高3.58倍(P<0.001),应针对该类患儿制定相应措施,以有效降低CAUTI感染。
作者:赵丹洋;郭巧芝;崔彦芹;司徒敏雄;张穗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