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书香;朴艺花;黄媛;李革;金春梅
目的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HIS患者58例,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患者术中选择恰当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选择一次性保护器对切口进行全层保护,采用可吸收缝线抗菌微乔将患者前鞘层以及腹膜进行缝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 d患者比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5.0%、35.0%、(4.3±3.9)d、(5.3±2.1)d、(2.9±0.4)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4.2%、13.2%、(8.4±4.9)d、(10.3±5.9)d、(4.1±0.2)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以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与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以及术后引流管延迟拔除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乔林;胡从兵;胡剑飞;彭滔;邓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6月于医院接受ACL重建术的8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术后膝关节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类型构成,对感染者进行关节镜清理及置管灌注冲洗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根据Lysholm评分、膝关节活动度,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结果评价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50例患者中共有9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1%;共分离出病原菌9株,其中表皮葡萄球菌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株及琼氏不动杆菌1株;治疗后,患者WBC、ESR、CRP和FIB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患者Lysholm评分(92.5±3.1)分、膝关节活动度125.~135.,Lachman试验和前抽屉试验均阴性.结论 关节镜下ACL重建术后膝关节感染发生率较低,但需引起重视并积极治疗,早期进行关节镜清理及置管灌注冲洗治疗能获得良好的预后.
作者:申世源;朱国英;陆金荣;谢国庆;金文孝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感染机制,为临床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监测内容包括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史、心脏病、意识障碍等,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感染病原菌类型;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89例,感染率为29.08%;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心脏病和意识障碍,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89例高血压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共送检痰标本611份,分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0株占67.80%,革兰阳性菌175株占21.18%,真菌91株占11.0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与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心脏病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
作者:王静;梁进娟;王晓;徐丽敏;孔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IBD活动期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肠炎(UC组)106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根据患者的4项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继续划分亚组,将≤1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炎性对照组,共58例,≥2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高炎性指标组,共93例,另选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人员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研究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属及小梭菌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真杆菌的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真杆菌及肠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真杆菌的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的肠道内肠球菌、真杆菌等菌群结构变化与之炎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作者:蔡尚党;陈建设;娄宁;彭冬先;秦茂权;蔡满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对临床分离的26株头孢西丁高水平耐药肠杆菌属细菌进行检测,探讨其质粒型AmpC}内酰胺酶基因的分布.方法 对2014年临床分离的头孢西丁MIC≥128 μg/ml的26株肠杆菌属细菌进行检测,琼脂平皿二倍稀释法检测细菌的MIC,采用碱裂解变性法提纯质粒DNA,多重PCR法检测细菌上质粒型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 对头孢西丁的MIC≥128μg/ml、对氨苄西林的MIC≥512 μg/ml的菌株进行研究,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氨曲南的MIC90分别为512、64、32 μg/ml和256 μg/ml;26株肠杆菌属细菌中仅2株阴沟肠杆菌未检测到质粒型AmpC酶基因;分别有13、11株和4株肠杆菌属细菌检测到DHA、EBC和FOX条带;其中4株肠杆菌属细菌同时检测到两种基因,3株同时扩增到DHA和EBC条带.结论 头孢吡肟可作为治疗该类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DHA、MIR-1、ACT-1型AmpC β-内酰胺酶在肠杆菌属细菌中的分布相对较多.
作者:侯喜琴;任小英;高燕渝;马晓波;李珣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9月于医院住院治疗的208例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4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5株占68.18%,革兰阳性菌77株占31.82%;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49.17%、11.57%、9.92%、8.68%;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头孢曲松、氨曲南和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头孢西丁、氨曲南、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药物的耐药性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屎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89.29%、85.71%及82.14%,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及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1.67%及62.50%.结论 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者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肠球菌属等病原菌存在较高的耐药率,在临床治疗时需综合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黄金明;郭建功;任宏伟;方晓;郝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PCR方法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分型,并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与依据为研究目的.方法 唐山市人民医院2005-2012年住院肺癌患者分离得到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根据PCR法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常见的基因型,B、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别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晖;张玉敏;李玉柱;马荣芬;张尊;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左氧氟沙星与卷曲霉素联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分枝杆菌的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肝功能的影响,为该治疗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1月医院收治耐多药肺结核分枝杆菌患者103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给予3 CVLPa/18 VLPa治疗方案,对照组采用3 SELPaZ/18 ELPa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痰菌转阴率、治疗前及治疗4周免疫功能变化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耐药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时,观察组痰菌转阴35例,转阴率66.04%,显著高于对照组(P<o.05);治疗4周后观察组CD4+、IgA、IgM、IgG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显著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CD4+、CD8+、IgA、IgM、IgG均无显著变化;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较治疗前ALP、ALT、AST及STB水平均显著升高,TP水平显著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氧氟沙星与卷曲霉素联合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杀伤耐多药肺结核分枝杆菌,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且不会对患者肝脏功能产生损伤.
作者:张春晓;王永亮;崔俊伟;席秀娥;鲁广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为提高临床结核性疾病的诊断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0月3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76例结核性疾病患者为结核性疾病组,224例非结核性疾病患者为非结核性疾病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病理学分析及结核菌素试验等方面的比较;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有116例呈阳性,其中确诊为结核病有63例,阳性预测值为54.31%; 184例阴性患者中确诊为非结核病患者有175例,阴性预测值为95.11%;300例患者中确诊为结核性疾病有76例,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结核性疾病的敏感度为82.89%,而结核菌素试验的检测阳性患者79例,其中确诊为结核性疾病患者有26例,敏感度为32.91%;抗酸杆菌涂片检测的阳性患者有59例,其中确诊为结核病患者有6例,敏感度为10.17%;结核抗体检测阳性患者有46例,其中确诊为结核病患者有6例,敏感度为13.04%;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非结核性疾病患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免疫损害疾病患者的特异性为70.75%,对非免疫损害疾病患者的特异性为84.75%.结论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非结核性患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对具有潜在性结核感染患者的特异性较低,其对结核性浆膜腔积液较为敏感,与结核菌素试验、抗酸杆菌涂片以及结核抗体检测相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宋巍;朱可玉;孙艳华;郑慧珂;杨振强;张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诱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76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对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统计患者真菌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分析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抗真菌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9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合并真菌感染34例,感染率为4.42%;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占52.94%,其次为泌尿道和肠道,分别占20.59%和14.71%;共分离出真菌49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株占61.23%,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14.29%,两者共占总菌数的75.52%;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经治疗后,痊愈13例占8.24%,显效10例占29.41%,进步7例占20.59%,无效4例占11.76%;总有效率为67.75%.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以肺部组织常见,致病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治疗中应重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等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一丹;周隽;喻朝宁;姚远;高耀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14年6月医院16例血液病合并真菌血症患者的菌种分布、临床表现、诊疗措施、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血液病合并真菌血症患者根据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MASCC)评分,高危11例、低危5例;根据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度分层所有患者均属于高危组;血培养结果检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68.8%,白色假丝酵母菌3株占18.8%,黏性毛孢子菌1株占6.2%,镰刀菌1株占6.2%;突破性真菌血症6例占37.50%;治疗方案为单药治疗10例,联合用药6例;治疗有效11例占68.80%,均为完全缓解,死亡5例,其中2例治疗无效,3例放弃治疗.结论 热带假丝酵母菌血症在真菌血症患者中发病率高,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度分层方法更适合评估血液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马永超;张晓艳;陈传欣;仇红霞;徐卫;钱思轩;吴汉新;陆化;李建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颅内患者脑脊液乳酸(LA)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在成人颅内感染定性中的变化,为临床快速鉴别诊断脑炎类型提供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住院患者156例,其中结核性脑炎组60例、化脓性脑炎组42例、病毒性脑炎组54例;另选取40例脑立体定向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测定脑脊液内总蛋白、C-反应蛋白(CRP)、LA和LDH的含量;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炎组、结核性脑炎组总蛋白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P<0.05);化脓性脑炎组、结核性脑炎组患者LA、LDH和CRP含量明显高于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P<0.05),其中结核性脑炎LA含量高,其次为化脓性脑炎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毒性脑炎组和对照组含量接近,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检测LA和LDH浓度有助于临床鉴别化脓性脑炎、结核性脑炎和病毒性脑炎.
作者:龙汉春;张艳萍;彭国光;陈映;李涛;吕颖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双溶血环菌落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为临床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8月-2015年5月从患者送检的不同标本中分离出19株双溶血环菌株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其中1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同时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直径较大,内环为狭窄的β溶血,外环为宽大的α溶血,血浆凝固酶结果均呈阳性,菌种鉴定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共分离出6株MRSA,检出率占31.6%;19株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呋喃妥因及替加环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强,敏感率均为100.0%,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也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为84.2%.结论 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具有的双溶血环的特殊菌落特征和生化试验,能够快速准确鉴定,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刘美清;兰英;蔡曼;袁慧;马旭;张艳艳;刘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医院感染情况、病菌原分布及其药敏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于医院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患者1 218例,术后对其脑脊液进行培养,观察术后颅内医院感染率、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并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18例行神经外科开颅手术的患者中62例发生颅内感染,感染率为5.1%;共分离出病原菌7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8株占61.5%,革兰阴性菌30株占38.5%;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敏感率较高,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敏感率较高;抗菌药物使用方面,青霉素在预防性用药中所占比例高,糖肽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中所占比例高,而头孢菌素、糖肽等在目标性用药中所占比例较高.结论 神经外科术后颅内医院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常见,临床用药时应以针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药物为主,同时兼顾革兰阴性菌进行联合用药.
作者:曾上飞;郑海军;杨晓清;娄晓辉;陈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对骨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意义,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医院住院并接受手术的骨科肿瘤患者300例,将28例术后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其余272例未发生术后感染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3、7、10、14 d的CRP、PCT、ESR水平.结果 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骨科肿瘤患者术前CRP、PCT、ES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CRP、PCT、ESR水平均呈上升趋势,随后下降,感染组患者术后1、3、7、10、14 d的CRP、PCT、ESR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共分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13株占46.43%,革兰阴性菌11株占39.29%,真菌4株占14.29%.结论 血清CRP、PCT与ESR在骨科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诊断中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张柘;沈颖;郑勇;王代宏;蔡林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耳鼻喉科住院患者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为防治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耳鼻喉科2012年4月-2015年4月收治1 2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分析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采取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9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98例,感染率为7.6%;共分离出病原菌8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6株占54.8%,革兰阳性菌28株占33.3%,真菌10株占11.9%;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等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7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92.3%,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和青霉素G高度耐药,耐药率为50.0%和91.7%,表皮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青霉素G和苯唑西林等抗菌药物高度耐药,耐药率≥80.0%.结论 耳鼻喉科患者医院感染率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应加强病原菌监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作者:金漭;朱伟;金坚锋;叶青;俞正尧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采取佳治疗对策控制感染.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6月医院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治疗前后研究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体温、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时间>1周、入住ICU时间>1周、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住院患者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独立危险因素(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体温、C-反应蛋白分别为(14.73±5.62)×109/L、(81.42±5.68)%、(39.11±0.34)℃、(67.35±36.36)mg/L,治疗后分别为(7.83±1.23)×109/L、(58.95±4.23)%、(36.72±0.25)℃、(6.78±3.56) 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细菌学检查确诊致病菌,减少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加强ICU消毒隔离措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有效降低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作者:李娟娟;夏国莲;左阿芳;沈坚英;周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讨肺部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与常规取痰法对痰液检测结果的影响,为临床诊断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医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同一天先行常规取痰液、后行纤维支气管镜下取痰,标本行病原菌培养;A组患者自行咳痰,B组在纤维支气管镜取痰后进行吸痰治疗或肺泡清洗;对比两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治疗效果及预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采集到160份痰液标本,检出阳性133份,阳性率为83.13%,共检出细菌133株,排除其中污染菌24株,病原菌共检出109株占81.95%,其中革兰阴性菌78株占71.56%、革兰阳性菌27株占24.77%、真菌4株占3.67%;常规取痰法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0.00%、10.00%、1.25%,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法分别为67.50%、23.75%、3.75%,纤维支气管镜取痰法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取痰法,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体温恢复时间、症状消失时间、血常规恢复时间、X线胸片恢复时间均短于A组(P<0.05).结论 肺部感染患者纤维支气管镜下取痰较常规取痰病原菌检出率高,不易受到污染,可在取痰同时进行吸痰或肺泡清洗治疗,有助于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疗效.
作者:刘素品;段玉龙;张军;刘擎国;孙素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制定感染控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的80例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应用全凭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术后肺部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出现各类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的比例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能够有效保护其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术后苏醒较快,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
作者:杨涛;周日永;张竞雄;张学政;徐旭仲;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患者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控制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与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300例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医院感染率,并对引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动脉介入治疗后4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15.3%;感染类型主要为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消化道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分别占52.2%、26.1%、13.0%和8.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住院时间≥10 d、合并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未使用抗菌药物、糖化血红蛋白升高与医院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基础疾病、侵入性操作、使用抗菌药物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心肌梗死患者动脉介入治疗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医院感染率较高,且医院感染的因素较多,应依据感染因素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
作者:王永光;潘嘉西;章敏学;吕良冬;叶向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