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对十二指肠胰头癌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分析

杨涛;周日永;张竞雄;张学政;徐旭仲;刘丽萍

关键词:老年患者, 十二指肠胰头癌, 术后感染, 肺部感染, 麻醉方式
摘要: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制定感染控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的80例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应用全凭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术后肺部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出现各类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的比例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能够有效保护其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术后苏醒较快,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对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情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为合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0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CT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于病例组患者的呼吸衰竭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83、25.044,P<0.05);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剧,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呈现逐步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呼吸衰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3、18.414,P<0.05).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表现为血清PCT和CRP水平均升高,其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萍;周戎;何永涛;江文凛;姜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肝内胆管结石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HIS患者58例,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患者术中选择恰当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选择一次性保护器对切口进行全层保护,采用可吸收缝线抗菌微乔将患者前鞘层以及腹膜进行缝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 d患者比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5.0%、35.0%、(4.3±3.9)d、(5.3±2.1)d、(2.9±0.4)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4.2%、13.2%、(8.4±4.9)d、(10.3±5.9)d、(4.1±0.2)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以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与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以及术后引流管延迟拔除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乔林;胡从兵;胡剑飞;彭滔;邓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 6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0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62例,感染率为1.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年龄>50岁、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低蛋白血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因素众多,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建平;郑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极低体质量新生儿细菌感染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

    目的 分析极低体质量新生儿(VLBWI)细菌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在2012年2月-2015年5月产科出生VLBWI 26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VLBWI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调查VLBWI 262例,住院期间63例出现感染,感染率为24.05%,共发生感染174例次,例次感染率为66.41%,20例死亡,病死率为31.75%;单因素分析显示,孕母胎膜早破、胎龄小、体质量低等与VLBWI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28周、出生体质量<1 000 g、机械通气、胎膜早破等是VLBWI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VLBWI细菌感染危险因素包括胎龄、留置导管等,需要加强管理,改善NICU条件,降低细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作者:蔡江云;汤昔康;贾雁平;刘玉凤;张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严重颈深间隙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与治疗研究

    目的 分析严重颈深间隙感染伴脓腔内积气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病原菌分布,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8月40例严重颈深间隙感染伴脓腔内积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给予脓肿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对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脓腔脓液中病原菌分布进行观察和分析;应用BDEpicenter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经治疗34例(85.0%)患者治愈且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患者脓腔脓液中共分离病原菌4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分别占85.7%和14.3%,以咽峡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分别占30.6%、24.5%和1 2.2%;咽峡炎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较敏感,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青霉素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较敏感,以上耐药率均<50.0%.结论 严重颈深间隙感染伴脓腔内积气患者具有较严重的化脓性感染症状,其病原菌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医师应及时给予脓肿切开引流和抗菌药物治疗,以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罗颜;曹忠胜;沈红娟;袁辉;李瀛;辛洁;刘志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阿奇霉素联合盆腔炎制剂治疗支原体属感染性盆腔炎对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阿奇霉素联合盆腔炎制剂治疗支原体属感染性盆腔炎对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医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66例支原体属感染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33例;A组患者在服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加盆腔炎2号方,B组患者在服用阿奇霉素的基础上加盆腔炎3号方;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为97.0%、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与平均血流速度比较,A组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奇霉素联合盆腔炎2、3号方治疗支原体属感染性盆腔炎,临床疗效理想,均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在临床上推广运用.

    作者:林卫平;尚贤文;徐建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癌患者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分型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采用PCR方法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分型,并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与依据为研究目的.方法 唐山市人民医院2005-2012年住院肺癌患者分离得到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根据PCR法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常见的基因型,B、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别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晖;张玉敏;李玉柱;马荣芬;张尊;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011-2013年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3年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和耐药性变化,指导临床用药,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临床送检的11 384份标本,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相关试剂进行培养、分离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11 384份标本中共检出鲍氏不动杆菌1 576株,检出率为13.84%,2011-2013年历年检出率分别为10.48%、14.07%和16.67%;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标本来源为痰液、咽拭子分泌物和肺泡灌洗液,分别占44.23%、21.07%和11.67%;鲍氏不动杆菌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占76.97%,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占13.39%; 2011-2013年鲍氏不动杆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均呈逐渐增强趋势,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强的耐药性,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也相对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其耐药性也逐年增强,临床必须加以重视.

    作者:高瑞灏;刘德美;王有森;王智亮;周维青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疗效的分析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5年8月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支气管扩张发生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指标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在接受治疗后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呼气峰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支气管扩张发生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刚;徐永芳;徐长青;黄旭晴;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诱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76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对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统计患者真菌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分析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抗真菌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9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合并真菌感染34例,感染率为4.42%;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占52.94%,其次为泌尿道和肠道,分别占20.59%和14.71%;共分离出真菌49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株占61.23%,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14.29%,两者共占总菌数的75.52%;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经治疗后,痊愈13例占8.24%,显效10例占29.41%,进步7例占20.59%,无效4例占11.76%;总有效率为67.75%.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以肺部组织常见,致病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治疗中应重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等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一丹;周隽;喻朝宁;姚远;高耀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肺癌放化疗患者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癌放化疗患者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与耐药性,分析感染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肺癌放化疗患者呼吸系统感染及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接受放化疗的肺癌患者6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病原菌类型及其耐药性;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二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00例肺癌放化疗患者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率为8.00%,共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真菌43株占46.74%、革兰阴性菌33株占35.87%、革兰阳性菌16株占17.39%;真菌对益康唑及酮康唑的耐药性高,对两性霉素B、咪康唑、制霉菌素等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噻吩的耐药率较高,对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阳性菌对阿莫西林、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但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5岁、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4周、白细胞<4×109/L、长期联合用药(P<0.05).结论 肺癌放化疗患者呼吸系统二重感染病原菌以真菌为主,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根据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关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率.

    作者:陈俊;庞林荣;李晖;黄佳;徐彩虹;袁光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糖尿病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病原菌分析与对血清膜联蛋白及热休克蛋白水平影响的研究

    目的 研究医院糖尿病视网膜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对患者血清膜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水平影响,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90例糖尿病视网膜玻璃体切除术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以医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90名为对照组,糖尿病视网膜病玻璃体切除术后未感染病原菌患者190例为未感染组;对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进行分析,对比3组患者血清中膜联蛋白、热休克蛋白及黏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炎症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190例感染患者中皮肤感染61例、上呼吸道感染49例、肺部感染20例、肝胆系感染25例、尿道感染18例、血流感染17例,分离病原菌19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92株占48.4%;革兰阴性菌98株占51.6%;感染患者血清中膜联蛋白、热休克蛋白及黏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玻璃体切除术后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且感染后患者血清中膜联蛋白和热休克蛋白存在明显异常.

    作者:朱凯;陈伟;张莉;王达良;罗曼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大隐静脉主干剥脱术后感染调查与预防研究

    目的 调查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主干剥脱术后的感染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指导临床预防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主干剥脱术的763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感染发生情况,并行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具体的预防干预措施;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3例患者中术后感染68例,感染率8.91%;双侧肢体感染45例,占66.18%;共分离82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8株占58.54%,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2株占39.0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妥布霉素耐药率较高,头孢类药物的耐药性也较高;主要革兰阳性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及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结论 下肢静脉曲张行大隐静脉主干剥脱术后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致病菌,且耐药较为严重;临床护理干预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及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戴慧芳;苏小游;张海微;张帆;朱烈烈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采取佳治疗对策控制感染.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6月医院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未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分析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对比治疗前后研究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体温、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的变化情况;使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机械通气时间>1周、入住ICU时间>1周、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住院患者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而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经验性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ICU感染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独立危险因素(P<0.01);研究组患者治疗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体温、C-反应蛋白分别为(14.73±5.62)×109/L、(81.42±5.68)%、(39.11±0.34)℃、(67.35±36.36)mg/L,治疗后分别为(7.83±1.23)×109/L、(58.95±4.23)%、(36.72±0.25)℃、(6.78±3.56) 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细菌学检查确诊致病菌,减少经验性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加强ICU消毒隔离措施,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可有效降低ICU耐美罗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作者:李娟娟;夏国莲;左阿芳;沈坚英;周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血液病患者真菌血症临床特征回顾性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真菌血症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探讨其预防及诊治措施.方法 对2008年1月-2014年6月医院16例血液病合并真菌血症患者的菌种分布、临床表现、诊疗措施、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血液病合并真菌血症患者根据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协会(MASCC)评分,高危11例、低危5例;根据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度分层所有患者均属于高危组;血培养结果检出热带假丝酵母菌11株占68.8%,白色假丝酵母菌3株占18.8%,黏性毛孢子菌1株占6.2%,镰刀菌1株占6.2%;突破性真菌血症6例占37.50%;治疗方案为单药治疗10例,联合用药6例;治疗有效11例占68.80%,均为完全缓解,死亡5例,其中2例治疗无效,3例放弃治疗.结论 热带假丝酵母菌血症在真菌血症患者中发病率高,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度分层方法更适合评估血液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性.

    作者:马永超;张晓艳;陈传欣;仇红霞;徐卫;钱思轩;吴汉新;陆化;李建勇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特征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 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双溶血环菌落特征及药物敏感性检测,为临床快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4年8月-2015年5月从患者送检的不同标本中分离出19株双溶血环菌株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及血浆凝固酶试验,利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对其中1株进行了16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同时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分析.结果 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直径较大,内环为狭窄的β溶血,外环为宽大的α溶血,血浆凝固酶结果均呈阳性,菌种鉴定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共分离出6株MRSA,检出率占31.6%;19株双溶血环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呋喃妥因及替加环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菌作用强,敏感率均为100.0%,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也表现出很好的敏感性,对青霉素的耐药率高为84.2%.结论 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具有的双溶血环的特殊菌落特征和生化试验,能够快速准确鉴定,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有效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流行.

    作者:刘美清;兰英;蔡曼;袁慧;马旭;张艳艳;刘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血清抗心磷脂抗体与抗β2糖蛋白1抗体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分析抗心磷脂抗体(aCL)及抗β2糖蛋白1抗体(β2GP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中的分布,探讨其与pSS患者系统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pSS患者,对患者开展眼底及口腔等辅助检查,取标本检测抗aCL、抗β2GP1及其他实验室指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CL阳性患者31例,包括aCL-IgG阳性17例、aCL-IgM阳性10例、aCL-IgA阳性4例,抗β2GP1阳性33例,aCL阳性率与抗β2GP1阳性率无明显差异,抗β2GP1水平与aCL-IgG及aCL-IgM呈正相关(P<0.05);aCL阳性及抗β2GP1阳性患者中,出现皮肤血管炎、自身免疫疾病、ANA阳性、高丙球蛋白血症患者,均分别多于相应指标阴性患者,且抗β2GP1阳性患者中关节炎患者明显多于阴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L和抗β2GP1均参与了pSS系统损害,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预测疾病进程.

    作者:张义东;王青青;张叶锋;来利华;潘婷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妇产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以期为妇产科患者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合理用药依据,为妇产科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3年1月-2015年3月妇产科住院患者1 028例,统计患者医院感染率,对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1 028例住院患者共发生感染58例、64例次,感染率为5.64%、例次感染率为6.23%,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道和宫腔感染为主,分别占34.4%、29.7%、26.6%,共分离出病原菌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6株占67.92%,革兰阳性菌10株占18.87%,真菌7株占13.21%;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别占20.75%、18.87%、15.09%;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对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庆大霉素的耐药率>6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为0.结论 妇产科医院临床病原菌分布较为广泛,患者感染率较高,病原菌的耐药性较强,应重视临床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陈建玲;陈洋洋;詹静;黄亚哲;李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老年骨外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对血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瘦素水平的影响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骨外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中核因子x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瘦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2月医院诊治的96例老年骨外伤术后感染患者,设为感染组,选取医院同期老年骨外伤术后未感染患者160例设为未感染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60名为对照组;采用BD公司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分析病原菌类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分析患者感染后血清中核因子κB的受体激活剂配体(RANKL)及瘦素水平变化;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例老年骨外伤术后感染患者共分离病原菌96株,其中革兰阳性菌47株占49.0%,以酿脓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菌49株占51.0%,以肺炎克雷伯菌和淋病奈瑟菌为主;老年骨外伤患者感染病原菌后血清中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和护骨素(OPG)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感染患者血清中瘦素、瘦素受体及骨钙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水平明显降低,且与对照组和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骨外伤患者容易感染病原菌,且感染能够明显干预血清护骨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OPG-RANK/RANKL)及瘦素系统异常.

    作者:张贻春;瞿杭波;李陶冶;倪凌之;叶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发展的作用,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8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两组巨细胞病毒(HC-MV) IgM抗体,比较两组HCMV-IgM抗体的OD值及阳性率;采用PEMS3.1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OD值0.96±0.36高于对照组0.51±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87,P<0.05);观察组HCMV-IgM抗体阳性率47.22%,高于对照组的13.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541,P<0.05);全前循环梗死型的HCMV-IgM抗体阳性率100.00%,均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阳性率47.62%、后循环梗死POCI阳性率的41.67%、腔隙性梗死阳性率的10.00%,HCMV-IgM抗体阳性率与分型呈负相关(P<0.05).结论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是进展性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病情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检测巨细胞病毒lgM抗体,可为临床抗病毒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蒋琳;张灏;殷聪国;唐波;黄焕 刊期: 2016年第0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