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永超;张晓艳;陈传欣;仇红霞;徐卫;钱思轩;吴汉新;陆化;李建勇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分析其对患儿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小儿支原体肺炎(MPP)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5月来医院就诊MPP患儿28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加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疗效及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71%和93.5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71%和72.86%;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和肺部哕音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儿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2(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为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血清IgA、IgG和IgM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地奈德能有效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利于促进MPP患儿尽快恢复并提高基础治疗的效果,在MPP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周成;王书举;翟玉峰;刘红霞;常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感染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给予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治疗,对照组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湿哕音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白细胞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原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67%和10.53%,对照组分别为73.07%和2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美罗培南联合莫西沙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肺炎的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齐慧生;刘宝欣;郭红;王颖;李春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和分析颅内高压(ICP)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的110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辅助治疗的IC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CRBSI的发生率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中28例确诊为CRBSI,感染率为25.5%,发生CRBSI患者的年龄和导管留置时间≥7d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CRBSI患者(P<0.05);在导管培养中共检出病原菌5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63.6%,革兰阴性菌占27.3%,真菌占9.1%,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高,分别占47.3%、12.7%和10.9%,在血培养中共检出病原菌28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0.0%,革兰阴性菌占42.9%,真菌占7.1%,仍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构成比高,分别为28.6%、21.4%和21.4%,3种主要病原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较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结论 行PICC治疗的ICP发生CRBSI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均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医师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达到提高临床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作者:龚玉枝;钱新毅;黄红艳;陈乔;熊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医院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并根据MDROs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实施有效干预措施,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发生MDROs感染.方法 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前瞻性对某医院2014年1月1日-10月31日住院患者MDROs感染及菌株、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监测分析,应用WHONET5.4软件统计药敏试验数据.结果 40 334例住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752例、907例次,感染率1.86%、例次感染率2.25%;从痰液、血液等送检标本中分离出998株病原菌,其中MDROs 308株,检出率30.86%;检出的MDROs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31株占75.00%,以鲍氏不动杆菌居为主,革兰阳性菌71株占23.0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6株占1.95%;住院患者发生MDROs感染的主要病区为综合楼ICU、外科楼ICU、神经血管外科和神经创伤外科,分别占20.78%、17.53%、11.36%和9.42%.结论 利用前瞻性监测医院MDROs感染,即时发现问题,针对性的采取物体表面环境、空气、手卫生监测、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等现场干预措施,同时规范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MDROs感染的发生.
作者:杨慧宁;张本娜;张娜;申凤兰;谢秀彦;王藩;杨轶;孙晓萌;杨海宁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讨深Ⅱ度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为临床预防和合理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2月-2015年6月诊治的1 87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烧伤患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870例患者中9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5.24%;分离出98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53株占54.1%,相关危险因素显示,患者年龄>50岁、烧伤部位、Ⅲ类手术切口、烧伤后送院时间> 60 min、有高血糖及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是烧伤患者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深Ⅱ度烧伤患者容易受到病原菌感染,其危险因素种类多,要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干预.
作者:梁英;肖文芳;焦丹丹;史向莉;何俊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妊娠36~38周孕妇发生B族链球菌(GBS)感染及对其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妊娠晚期孕妇发生GBS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8月医院收治的36~38周孕妇3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在妊娠36~38周进行细菌培养,根据孕妇是否发生GBS感染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7例,比较两组孕妇妊娠结局;应用Stata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妊娠孕妇GBS感染率为8.63%;观察组宫内感染、胎膜早破、早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13.79%、17.24%、20.69%与13.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91%、2.61%、4.23%与2.28% (P<0.05);观察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为20.69%、10.34%与13.7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58%、0、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生殖道发生GBS感染可导致宫内感染、胎膜早破、早产及产后出血的发生,增加新生儿黄疸、肺炎及窒息的发生,严重影响孕妇及新生儿的健康,临床应重视孕妇生殖道GBS感染的防治.
作者:徐一鸣;韩宁;刘琰;陈雁南;王梦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感染机制,为临床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5年4月医院收治的3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监测内容包括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史、心脏病、意识障碍等,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感染病原菌类型;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89例,感染率为29.08%;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心脏病和意识障碍,是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P<0.05);89例高血压脑出血肺部感染患者共送检痰标本611份,分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0株占67.80%,革兰阳性菌175株占21.18%,真菌91株占11.0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肺部感染与年龄、慢性肺病、血糖水平、吸烟、心脏病和意识障碍等因素有关,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率.
作者:王静;梁进娟;王晓;徐丽敏;孔培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脊柱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5年8月在医院行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1 000例,分析其术后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对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 000例脊柱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76例,感染率为7.60%,其中肺部感染36例占47.37%,泌尿系感染20例占26.31%,切口浅层及椎间隙17例占22.37%,深静脉置管3例占3.95%;共检测出病原菌8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2株占52.50%,革兰阳性菌34株占42.50%,真菌4株占5.00%;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抗菌药物种类、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置入材料、住院时间以及糖尿病与脊柱术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未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置入材料以及合并糖尿病是脊柱术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脊柱术后患者医院感染以肺部为主,革兰阴性菌是主要病原菌,临床应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避免手术置入材料以及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区别治疗来预防脊柱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爱国;路坦;彭兴梅;杨素敏;徐海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检测在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和预后评估中的作用,为合理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10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病例组,选取10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血清PCT和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于病例组患者的呼吸衰竭发生率进行观察和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病例组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483、25.044,P<0.05);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剧,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呈现逐步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清PCT和CRP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呼吸衰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3、18.414,P<0.05).结论 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表现为血清PCT和CRP水平均升高,其水平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诊断、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辅助指标.
作者:王萍;周戎;何永涛;江文凛;姜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脊柱结核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医院110例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对其中发生感染的9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5株,其中结核分枝杆菌6株占40.0%,金黄色葡萄球菌3株占20.0%,结核分枝杆菌和其他病原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分析,病灶范围广(≥2个椎体)、营养不良、未规范治疗、未严格制动、未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灶范围≥2个椎体、营养状况不良、未规范化疗、未严格制动及未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是脊柱结核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加强围术期管理有助于降低脊柱结核术后感染风险性.
作者:刘军;张陆;高松明;姜岩;刘志昂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及研究血必净注射液预防胆囊癌患者术后感染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以了解血必净注射液在该类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5年7月于医院行手术治疗的90例胆囊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术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对两组手术患者的术后感染率、术前及术后3、7d时的细胞免疫及红细胞免疫指标进行比较;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术后感染率为2.22%,低于对照组的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CD3+ CD4+、CD8+、CD4及CD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d及7d观察组的CD3+ CD4+、C4+及C3+均高于对照组,C8+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红细胞免疫指标中的自然肿瘤红细胞花环率(NTER)、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免疫黏附促进因子(FEER)及免疫黏附抑制因子(FE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d及7d观察组的NTER、DTER及FEER均高于对照组,FEIR则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必净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胆囊癌患者的术后感染,且对患者的免疫力也有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卫群;王巍东;李闯;杨根庆;武文杰;刘瑞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HIS患者58例,将其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对照组38例;试验组患者术中选择恰当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选择一次性保护器对切口进行全层保护,采用可吸收缝线抗菌微乔将患者前鞘层以及腹膜进行缝合,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处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治疗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等.结果 试验组切口感染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5 d患者比率、引流管放置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费用分别为15.0%、35.0%、(4.3±3.9)d、(5.3±2.1)d、(2.9±0.4)万元,对照组分别为34.2%、13.2%、(8.4±4.9)d、(10.3±5.9)d、(4.1±0.2)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术前胆管炎、胆道手术史、手术时间以及引流管拔除时间与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及引流管拔除时间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以及术后引流管延迟拔除是导致HIS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乔林;胡从兵;胡剑飞;彭滔;邓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变化与炎性指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医院诊治的IBD活动期患者151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溃疡性肠炎(UC组)106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根据患者的4项炎性指标检测结果继续划分亚组,将≤1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炎性对照组,共58例,≥2项指标水平高于正常范围者作为高炎性指标组,共93例,另选同期医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人员的肠道菌群进行培养分析,研究炎症指标和菌群数目间的相关性;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UC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乳杆菌属及小梭菌的数目多于对照组,真杆菌的数目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肠球菌属、酵母菌属、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多于对照组,真杆菌及肠杆菌属的数目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拟杆菌、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酵母菌属、双歧杆菌、消化球菌及乳杆菌属的培养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真杆菌的培养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D患者的肠道内肠球菌、真杆菌等菌群结构变化与之炎性指标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临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
作者:蔡尚党;陈建设;娄宁;彭冬先;秦茂权;蔡满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感染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制定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117例于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的临床感染程度分为重度感染组38例、中度感染组39例、轻度感染组40例,观察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着感染程度增加,治愈时间越长,重度感染组、中度感染组及轻度感染组的愈合时间分别为(84.2±16.4)(56.2±11.9)(27.5±7.5)d;住院时间分别为(86.3±17.9)(59.1±13.5)(29.6±8.4)d;治疗费用分别为(54 678±461)(31 024±384)(23 465±296)元;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加重以及溃疡的加深,患者预后情况越差,愈合率较低,截肢率及病死率不断上升.结论 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致残及死亡的概率逐渐增大,并且感染程度与溃疡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关系,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作者:丁莉;曾誌復;官常荣;叶斌;陈日秋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制定感染控制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的80例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麻醉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对照组患者应用全凭静脉麻醉,对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的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术后肺部感染临床表现、术后肺部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麻醉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呼吸功能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等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出现各类肺部感染临床表现的比例及肺部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十二指肠胰头癌患者手术中应用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能够有效保护其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术后苏醒较快,可降低术后肺部感染率.
作者:杨涛;周日永;张竞雄;张学政;徐旭仲;刘丽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及诱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2月-2015年9月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老年患者76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的临床资料,对感染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统计患者真菌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分析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抗真菌治疗效果;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69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合并真菌感染34例,感染率为4.42%;感染部位以肺部常见,占52.94%,其次为泌尿道和肠道,分别占20.59%和14.71%;共分离出真菌49株,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30株占61.23%,热带假丝酵母菌7株占14.29%,两者共占总菌数的75.52%;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是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经治疗后,痊愈13例占8.24%,显效10例占29.41%,进步7例占20.59%,无效4例占11.76%;总有效率为67.75%.结论 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合并真菌感染以肺部组织常见,致病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治疗中应重视年龄、吸烟史、糖尿病史、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及种类等相关影响因素,采取积极治疗措施,提高治愈率.
作者:陈一丹;周隽;喻朝宁;姚远;高耀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采用PCR方法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分型,并探讨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经验与依据为研究目的.方法 唐山市人民医院2005-2012年住院肺癌患者分离得到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根据PCR法采用特异引物扩增白色假丝酵母菌基因组DNA的25S rDNA基因的内含子区,以内含子大小及其中可转座Ⅰ型内含子片段的缺失或插入作为分型依据,对白色假丝酵母菌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对肺癌患者感染的白色假丝酵母菌不同基因型的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临床分离的242株白色假丝酵母菌经PCR方法分为3型,A型166株(450 bp)、B型54株(840 bp)、C型22株(450、840 bp);A型为常见的基因型,B、C型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A型菌株,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R方法用于白色假丝酵母菌种内的分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不同型别的白色假丝酵母菌耐药性与特定基因型有一定相关性.
作者:陈晖;张玉敏;李玉柱;马荣芬;张尊;刘艳红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4月-2015年8月医院住院治疗的80例支气管扩张发生感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试验组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指标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计数在接受治疗后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2.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0%(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呼气峰流速(PEF)、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依替米星治疗支气管扩张发生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刚;徐永芳;徐长青;黄旭晴;王斌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合理的预防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 60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椎间隙感染情况,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椎间隙感染的相关因素实施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600例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椎间隙感染62例,感染率为1.7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肥胖、年龄>50岁、呼吸系统及泌尿系统感染、低蛋白血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椎间隙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引发椎间隙感染发生的因素众多,临床上应给予高度重视,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感染的发生.
作者:郑建平;郑琦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急性重症胰腺炎(SAP)患者腹腔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2月-2015年6月医院住院治疗的SAP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腹腔感染将患者分为感染组82例和未感染组78例;对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试验结果,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及病死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组的Ranson评分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大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60例SAP患者中,发生腹腔感染82例,感染率为51.25%;共检出病原菌9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7株占74.45%,革兰阳性菌21株占23.33%,真菌2株占2.22%;主要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高,均为100.00%,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以及哌拉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75.00%,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低,均≤25.00%;主要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氨苄西林的敏感率较高,均≥83.33%,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的敏感率低,为9.09%,而肠球菌属对替考拉宁的敏感率低,为33.33%.结论 导致SAP患者发生腹腔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前者可考虑应用亚胺培南等药物治疗,后者则可考虑给予万古霉素等药物治疗.
作者:夏书香;朴艺花;黄媛;李革;金春梅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