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徐海虹;戚国勇;陈明君
目的:应用PRECEDE模式探讨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三类因素,为后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PRECEDE模式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15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149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9.33%;倾向因素方面,不同性别、工龄、受教育程度、职称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生、护士以及医技人员手卫生指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繁忙和洗手设施不便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主要促成因素;缺少奖惩和有效监控是主要的强化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影响,加强教育、改善手卫生设施、强化监督,综合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
作者:刘晗;江艳;陈慕刁;梁春梅;张晓辉;高钰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情患者、不同转归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好转患者IL-6、IL-8与恶化患者在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炎性因子均呈下降的趋势,在第7天,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L-6及IL-10能够反映疾病初期的严重程度,而IL-8及IL-10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作者:刘胜华;温建立;邱蓓;孙宗芬;杨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治疗术后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效果,以期为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行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35例,随机盲取法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6例,两组均给予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5 d、15 d内镜清理术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均不应用抗感染药物。观察两组痊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前后PC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痊愈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6、12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同期( P<0.05)。结论咪康唑鼻窦内灌注且不应用抗菌药物对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满意,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但CRP在治疗中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波;舒卫宁;张俊星;崔令运;梁远远;张永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对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 U )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为IC U优化环境清洁流程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月—2016年3月采用棉拭子法从医院5个IC U随机采样102份样本进行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测定。并对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种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物体表面样本经培养48 h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共有70份(>5.0 CFU/cm2),总体合格率为31.37%;70份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共检出细菌7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0株占54.05%,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性达100.00%。结论 IC U内环境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较高,需进一步优化和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清洁消毒的流程,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手卫生执行力,切断病原菌交叉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炜;陈雪娥;金浩龙;张鸿;胡田雨;吴厚肜;张金海;舒逸平;刘玉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轻中度上呼吸道感染对全麻手术患儿的临床实际影响,为相关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操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医院临床收治的手术患儿1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是否并发轻中度上呼吸道感染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56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多痰、咳嗽、屏气、体温升高发生率分别为48.21%、41.07%、12.50%和28.57%,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PCT、CRP和IL-6水平分别为(2.02±1.04)μg/L、(15.11±2.92)mg/L和(56.83±7.32)pg/mL ,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中度上呼吸道感染可提高全麻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导致患儿的炎症因子和应激状态出现异常的现象,对炎症因子和应激指标的监测有利于预测和监测轻中度呼吸道感染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情况。
作者:张宏鑫;杜宝媛;杜睿;马平康;秦革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2013年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到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分析其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氨苄西林菌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0.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均>70.0%;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中,检出119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31.7%,且氨苄西林耐药株中均检出 T EM-1型基因,未发现 ROB-1型基因。结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控制其感染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潘芬;刘昌颀;王春;秦惠宏;张泓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96例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9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 T 淋巴细胞为(33.2±3.4)%,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CD19+ B淋巴细胞为(16.8±2.9)%,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IL-6、IL-8、TNF-α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存在炎症反应和肾功能损害,临床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以给予综合调节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亚丽;陈香娟;赵岩;黄金珠;张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相关性及 Ki-67、p21、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分析其在NIP发生中的所起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手术并病理确诊80例NIP患者病变标本为NIP组,同期鼻息肉行手术切除80例患者鼻息肉标本为对照(鼻息肉组),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PV感染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组织中Ki-67、p21、COX-2的表达。结果 NIP组46例检出HPV ,感染率为57.50%,鼻息肉组21例检出HPV ,感染率为26.25%;NIP组Ki-67、p21、COX-2阳性率均高于鼻息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与NIP关系密切,随着 NIP恶性程度及分期增高感染率明显增高,Ki-67、p21、COX-2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NIP发病过程。
作者:魏珍星;范崇盛;薛柯凡;王红洛;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评价灾害脆弱度分析(HVA)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ICU)感染防控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 HVA风险评估法筛选医院ICU院感相关事件优先改善项目,评估各危险因子的相对威胁度,按“二八原则”予选择性干预;2015年7—12月作为干预前组,2016年上半年作为干预后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发生率0.24%,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发生率3.54%,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率1.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1.89%,VAP感染率9.56‰;干预后:CRE发生率0.55%,CRAB 发生率2.74%,CRPA 发生率0.82%,MRSA 发生率1.37%,VAP感染率7.94‰;χ2检验,C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A风险评估在ICU感染防控中有明显作用,但是CRE的防控还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作者:周慧君;陈琳;范蓓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特点及患者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综合医院2015年1月—12月出院患者中,被诊断为医院感染并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上报的病例1161例及目标性监测MDROs的相关资料,分析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MDROs中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为主,共63株,占38.41%;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4 d ,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延长了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7456.25元,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增加了26310.2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DROs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
作者:姜雪锦;孙吉花;邢敏;王琳;张霞;邱会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探讨SUMO蛋白酶1对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和con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骨髓瘤细胞系XG-7慢病毒感染效率,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XG-7骨髓瘤细胞系感染shRNA和con病毒后SUMO蛋白酶1的敲除效率。结果con病毒和shRNA病毒感染XG-7骨髓瘤细胞系48 h后,病毒感染率均>98.00%;shRNA组SUMO蛋白酶1 RNA和蛋白表达量、骨髓瘤细胞系XG-7存活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 SUMO蛋白酶1敲除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影响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集落形成。
作者:杨天新;蓝建平;王文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种镇痛干预联合术后干预对高龄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及疼痛状态的影响,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及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关节置换术患者196例,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96例,观察组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局麻模式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外自控镇痛联合局麻镇痛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术后1、3、7、14 d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期间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7、14 d关节活动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自控镇痛、局麻镇痛联合术后干预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降低术后疼痛状态,提高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娇;曹海;王世强;母永亚;杨胜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ICU感染患者血清PCT、TNF-α、急性期相应的反应蛋白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为ICU患者感染的防控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4月34例IC U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34例IC U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PC T、T N F-α、急性期相应的反应蛋白,比较两组中存活者与死亡者的检测结果、不同感染部位与病原菌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PCT、TNF-α、急性期相应的反应蛋白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者与存活者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感染患者血清PCT、TNF-α、急性期相应的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对较高,且其表达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剑华;马爱萍;李娜;张丽;陈金龙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糖尿病足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糖尿病足感染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度感染组)48例、B组(中度感染组)99例、C组(重度感染组)30例,根据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及无效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结果 A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CRP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愈组血清CRP和 PCT 水平低于好转组和无效组(P<0.05),好转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血清CRP和PCT水平随着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血清CRP和PCT在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剑虹;洪郁芝;徐新鹏;杨晓春;朱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前感染水痘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为推迟孕妇分娩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后3周感染水痘的新生儿84例;依据孕妇开始患水痘到分娩之间的时间分为<1周组52例和≥1周组32例,比较其临床指标。结果84例新生儿中,48例感染水痘,感染率57.14%,经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与≥1周组相比,<1周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显著增高;重症水痘占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分娩前水痘感染发病时间距离分娩时间越短,新生儿发生水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超;谭稼荣;周素芽;刘伟;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