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 老年高血压, 新发, 心脑血管事件
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稳定期 COPD 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特点及其与气道炎症、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留取合格痰液,进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随后进行随访,随访间歇为3个月,共随访3次,每次随访均取痰液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结果总PPM s阳性率为37.3%,其中常检测到的PPMs为流感嗜血杆菌(HI),阳性率为17.8%;4个时点均完成痰液检测的患者共有163例,PPMs阳性率、1次PPM s阳性率、2次PPM s阳性率、多次PPM s阳性率分别为45.4%、23.3%、18.4%、12.9%。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有较高的PPMs阳性率,尤其是流感嗜血杆菌持续存在于呼吸道中,并且与COPD气道炎症关系密切。

    作者:陈敏;徐海虹;戚国勇;陈明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和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所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8例,根据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T 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水平均显著提高,而CD8+水平则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和免疫因子水平的调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作者:刘斌;王志琳;王强;李媛媛;徐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助您事业成功

    作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颅内真菌感染临床 CT 与 MRI 特征比较研究

    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感染临床M RI和C T的影像学分析特征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限度避免因误诊而导致的病情恶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经病原学确诊颅内真菌感染患者80例,通过CT和MRI影像分析其特征,总结各类颅内真菌感染病症特点。结果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的CT成像上多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MRI扫描表现为T1W1低信号,而T2W1的信号变化大,主要呈等高或略低信号;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脑基底池CT 成像表现为基底池密度降低,脑沟回变浅,MRI扫描表现为 T2W1明显高信号,T1W1呈现等或略低信号。结论颅内肉芽肿T1W1低信号的内容物以及脑膜炎 T2W1明显高信号可能是真菌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苏卫年;严小斌;雷王军;雷健;王加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飞行检查长效机制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研究

    目的:探索妇幼保健医院感染管理院级督导检查机制,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2015年1月—12月每月开展1次飞行检查,每次检查一个组,第二个月对该组进行复查,每次检查的内容、方法完全相同;对每两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通过飞行检查及后续的工作是否达到促进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结果复查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正确性、院感知识知晓率、工作状态中物体表面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合格率均较初查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等级评审建立飞行检查长效机制,以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

    作者:吴菲;李静静;马远珠;刘妙玲;邹晓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围产期乙型肝炎感染产妇脐带血中免疫因子及新生儿免疫状态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产妇围产期乙肝感染状态与脐带血和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新生儿疾病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新生儿CD3+和CD4+水平、Ig A和Ig M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CD19+水平为(9.54±4.32)%,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病死率、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1.36%、45.45%、31.82%和13.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对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等产生影响,针对新生儿脐带血的监测有助于对新生儿免疫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陈丽霞;傅晓冬;范雪梅;辉彬;杨建碧;吴晓梅;方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的方法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7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63例定为对照1组,同期感染性肺炎患儿80例定为对照2组,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7d治疗,观察组以总有效率89.19%低于对照1、2组98.41%、97.50%( 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LT、PDW、TNF-α、IL-6、Th1细胞、Th2细胞均高于对照1、2组同期(P<0.05),治疗前后MPV、IL-12、Th1/Th2比值低于对照1、2组同期(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与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关系密切,常规治疗可改善免疫状态、血小板指标及炎性因子,但疗效并不满意;治疗过程中,如注重检测或改善此指标,有可能成为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新指标,也有可能改善治疗效果及结局。

    作者:吴彪;庄探月;程东良;刘昆洋;郑焕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分析及干预措施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菌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测定及病原菌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菌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病原菌类型,为临床判断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菌血症患者97例,根据内毒素和血培养结果分为组1(G—+ET+)、组2(G—+ ET —)、组3(G—)、组4(ET+)及组5(菌血症组);比较不同菌种在五组间内毒素水平,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和非肠杆菌在(G—+ET —)组和(ET+)组间( P=0.04)、(G—+ET —)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G—)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的分布不同;菌血症组、(G—)组的白细胞计数(WBC)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应用鲎试验定量比浊法检测内毒素有助于对早期菌血症、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做出判断。

    作者:王黎一;郭璐;张弛;高冰;史利克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HBV 合并 HEV 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合并戊肝病毒(HEV)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1月68例单纯 HBV感染致ACLF患者为 HBV组及59例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为重叠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皮质醇,γ干扰素,IP-10水平及肝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重叠组皮质醇水平低于 HBV组,而γ干扰素、IP—10水平高于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重叠组患者死亡29例,HBV组患者死亡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导致ACLF肝脏损失更大,病死率更高,PTA越低,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王学祥;刘新群;王喆;王正茂;高俊;雷鸽;陈晓旭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医院多药耐药菌检出情况及 ICU 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特别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性,通过多种管理手段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并对多药耐药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医院2013年—2015年多药耐药菌资料动态观察,共检出多药耐药菌1573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325株,其中127株发生在IC U ,为高发病区;对这127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分析,发现耐药情况严重。结论多药耐药菌是院感管理重点难点,IC 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易引起医院感染集散流行和暴发;通过接触隔离措施落实,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传播与蔓延,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俞连琴;舒玲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2013年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到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分析其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氨苄西林菌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0.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均>70.0%;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中,检出119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31.7%,且氨苄西林耐药株中均检出 T EM-1型基因,未发现 ROB-1型基因。结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控制其感染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潘芬;刘昌颀;王春;秦惠宏;张泓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及 CD64指数的检测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64指数及相关临床指标检测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将患者分成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CD64指数及免疫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PCT、IL-6、TNF-α等指标为(7.73±1.92)、(0.78±0.21)ng/mL、(65.32±21.34) ng/L、(29.93±10.34)pg/m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等免疫指标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CD8+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掌握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

    作者: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分表在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促进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8月未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391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5年9月—2016年4月3863例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实施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后,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风险预警意识增强,使呼吸道管理护理措施落实合格率由51.7%提高至73.5%;肺部感染率由1.42%降低至0.62%,与使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肺部感染预警评分表可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爱花;邢红岩;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耐药大肠埃希菌可移动耐药元件研究

    目的: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耐药元件(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3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与1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并对结果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以了解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32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intⅠ1共27株(84.4%);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100.0%,共检出4种阳性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群、blaOXA-1群;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93.8%,共检出5种阳性基因:aac(3)-Ⅱ、aac (6′)-Ⅰb、ant(3″)-Ⅰ、ant(2″)-Ⅰ、ap h(3′)-Ⅰ。结论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的可移动耐药元件是导致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重要原因,并且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一一对应;本组菌中三个不同的克隆有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茅孝莹;常燕子;糜祖煌;许小敏;陈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胆石症胆道感染患者血清 IL-6、IL-8、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分析

    目的:探讨胆石症胆道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胆石症并胆道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住院治疗拟行手术治疗的胆石症患者100例,行手术治疗,在术中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术前(入院时)、术后3 d检测血清IL-6、IL-8、T N F-α。结果83例胆汁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83.00%,共培养出8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6株占62.92%;患者术后3 d血清IL-6、IL-8、T N F-α较术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胆石症并胆道感染可引起血清IL-6、IL-8、T N F-α升高,手术治疗利于感染快速缓解,术前检测血清IL-6、IL-8、T N F-α对是否存在胆道感染有预测价值。

    作者:薛玉龙;韩杰;汪传一;杨征宇;辛永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