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孝莹;常燕子;糜祖煌;许小敏;陈琳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特别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性,通过多种管理手段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并对多药耐药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医院2013年—2015年多药耐药菌资料动态观察,共检出多药耐药菌1573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325株,其中127株发生在IC U ,为高发病区;对这127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分析,发现耐药情况严重。结论多药耐药菌是院感管理重点难点,IC 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易引起医院感染集散流行和暴发;通过接触隔离措施落实,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传播与蔓延,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俞连琴;舒玲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合并戊肝病毒(HEV)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1月68例单纯 HBV感染致ACLF患者为 HBV组及59例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为重叠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皮质醇,γ干扰素,IP-10水平及肝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重叠组皮质醇水平低于 HBV组,而γ干扰素、IP—10水平高于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重叠组患者死亡29例,HBV组患者死亡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导致ACLF肝脏损失更大,病死率更高,PTA越低,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王学祥;刘新群;王喆;王正茂;高俊;雷鸽;陈晓旭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患者115例,采集足部浅表创面与深部脓腔标本,鉴定标本中的菌株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15例患者共取得143份有效标本,分离出1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7.86%;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测出M RS A菌株14株,M RS A阳性率为35.90%;28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ESBLs菌株8株,产ESBLs菌阳性率为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治疗。
作者:钟益芳;王倩;周颖;刘五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苏拉明组和对照组,各18只,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建模后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高于建模前(P<0.05),建模后1天,苏拉明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建模后3天,两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细胞THP-1细胞在LPS作用1 h时,苏拉明组plB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P<0.05),苏拉明组P65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苏拉明可以减轻脓毒症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和抑制单核细胞NF-κB 活性有关。
作者:吴晋;郑君刚;应静;周海东;张益维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 )在糖尿病足感染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住院糖尿病足感染患者17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感染程度将其分为A组(轻度感染组)48例、B组(中度感染组)99例、C组(重度感染组)30例,根据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好转组及无效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清CRP和PCT水平。结果 A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C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CRP和PC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愈组血清CRP和 PCT 水平低于好转组和无效组(P<0.05),好转组血清CRP和PCT水平低于无效组(P<0.05)。结论血清CRP和PCT水平随着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血清CRP和PCT在糖尿病足感染严重程度和预后评估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金剑虹;洪郁芝;徐新鹏;杨晓春;朱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老年全髋置换术后继发深部感染的研究及预防作用观察。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81例在我院初次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42例采用常规骨水泥假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时间改变血清 PCT 及D-D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术后1d、7d血清PCT及D-D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7dPCT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术后7 d、14 d D-D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病例继发深部感染,感染率16.67%,感染患者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术后18个月累积感染率采用Kaplan-M eier曲线计算,观察组患者累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结论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行全髋置换术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风险。
作者:吴军;武成兴;张鹭;张蜀平;赵卫;曾勇;钟华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评价灾害脆弱度分析(HVA)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ICU)感染防控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 HVA风险评估法筛选医院ICU院感相关事件优先改善项目,评估各危险因子的相对威胁度,按“二八原则”予选择性干预;2015年7—12月作为干预前组,2016年上半年作为干预后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发生率0.24%,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发生率3.54%,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率1.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1.89%,VAP感染率9.56‰;干预后:CRE发生率0.55%,CRAB 发生率2.74%,CRPA 发生率0.82%,MRSA 发生率1.37%,VAP感染率7.94‰;χ2检验,C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A风险评估在ICU感染防控中有明显作用,但是CRE的防控还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作者:周慧君;陈琳;范蓓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分析菌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病原菌类型,为临床判断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菌血症患者97例,根据内毒素和血培养结果分为组1(G—+ET+)、组2(G—+ ET —)、组3(G—)、组4(ET+)及组5(菌血症组);比较不同菌种在五组间内毒素水平,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和非肠杆菌在(G—+ET —)组和(ET+)组间( P=0.04)、(G—+ET —)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G—)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的分布不同;菌血症组、(G—)组的白细胞计数(WBC)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应用鲎试验定量比浊法检测内毒素有助于对早期菌血症、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做出判断。
作者:王黎一;郭璐;张弛;高冰;史利克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与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大蒜素与抗菌药物对30株M RS A的低抑菌浓度(M IC ),考察单用两药对M RS A的抗菌活性;以测得的单药M IC为依据,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并计算大蒜素和抗菌药物联用对30株M RSA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 ),考察两药联合对M RSA的抗菌活性。结果单用大蒜素对30株MRSA的MIC为(0.30±0.09) mg/mL ,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联用后使其MIC50由64μg/mL和32μg/mL下降到8μg/mL ,以协同或相加作用为主;与万古霉素联用后使其MIC50由2μg/mL下降到0.5μg/mL ,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对M RS A有一定抑制作用,与抗菌药物联合后能增强其抑菌效果,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大蒜素作为抗菌药物,特别是万古霉素的增敏剂用于治疗M RS A引起的严重感染。
作者:李晔;张寅英;叶金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胃肠外科患者体液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分型检测,探究胃肠外科室内的耐药基因流行特点。方法收集300例在2015年8月—12月住院患者样本,通过VIT 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筛选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通过PCR技术对耐药基因鉴别和扩增;将耐药基因亚型测序,通过序列比对方法对耐药基因亚型进行确认。结果筛选发现120株耐药ESBLs大肠杆菌菌株;其中14株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PCR鉴定发现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主要类型是CTX-M 型,测序发现其亚型主要为CTX-M-14(64.3%)、CTX-M-15(28.6%)和CTX-M-123(7.1%)。结论本研究发现胃肠外科住院患者体液内存在的大肠杆菌超广谱耐药基因 ESBLs主要为CTX-M 型,其亚型为CTX-M-14、CTX-M-15和C T X-M-123。
作者:许晓东;朱萌华;付鑫焱;过湘钗;郝珂;李凯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2015年3—7月曲靖市医院感染监测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中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医疗物品、消毒剂、血透室透析用水进行现场采样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样259家医疗机构,合格率73.36%;同时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中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采样的合格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三级医院合格率高,二级医院优于一级医院,村卫生所合格率低。结论曲靖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不容乐观,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所的监管势在必行。
作者:沈亚萍;吕庆排;黄敏;陈所仙;孙红娟;胡松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11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计算穿透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万古霉素平均血清药物浓度为(9.89±2.97)mg/L,脑脊液浓度为(2.34±1.98)mg/L,穿透率为(0.22±0.16)%;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及血肌酐水平不相关;而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关(P<0.05),与脑脊液糖浓度及蛋白浓度不相关。结论常规剂量万古霉素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较低,建议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并监测万古霉素血和脑脊液浓度。
作者:蔡艳;张熙;权俊杰;周乐;张莉;王锦秋;张旭霞;张抗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迟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TKA 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KA迟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 TKA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6.00%;迟发感染者7例,检出病原菌11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6株占54.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伤口引流不畅均是TKA迟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KA术后迟发感染有多种危险因素,医院应该在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预防,使迟发感染的发生率降至低。
作者:王秀芹;周健;李静静;吕英莲;陈秀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