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益芳;王倩;周颖;刘五高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抗菌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1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培养分离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及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采用PCR扩增gyrA基因及测序,分析结果。结果132例患者有36例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率为27.27%;表皮葡萄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 PCR扩增gyrA基因产物长度275 p ,部分菌株同时存在多点位突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对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普遍存在耐药,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株存在gyrA基因变异,这可能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徽;王春彤;赵占秋;郭晓红;高春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与观察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为本病患者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45例膀胱癌感染患者为A组,同期选取45例膀胱癌无感染患者为B组,45名健康人员为C组,比较3组、A组与B组中不同膀胱癌分期患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A组血清抗炎因子 IL-4、IL-10、IL-37及 APN 水平分别为(2.21±0.25)ng/ml、(30.68±3.27)pg/ml、(50.17±3.34)pg/ml及(4.18±0.52)mg/L ,其均差于B组,B组则差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感染对于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的上述指标表达均有较大影响,应给予充分重视。
作者:田丰;郭世龙;郭珊;薛伍洋;郭新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比较EB病毒(EBV)感染患儿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中 EB病毒DNA(EBV-DNA)定量分析结果的关系,探讨如何根据患儿感染状态合理选择临床标本类型。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9月—12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患儿199例,分别取患儿的外周全血及血清,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E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BV-CA-IgM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淋巴细胞EBV-DNA阳性标本95例,阳性率为47.7%;血清EBV-DNA阳性标本36例,阳性率为18.1%;血清EBV-CA-IgM 抗体阳性23例,阳性率为11.6%;当血清IgM抗体阴性时,两种标本类型E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全血及血清E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配对分析,定量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全血中淋巴细胞的EBV-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清。临床上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标本。
作者:夏倩;向飞艳;曾叶;向贇;肖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2013年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到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分析其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氨苄西林菌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0.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均>70.0%;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中,检出119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31.7%,且氨苄西林耐药株中均检出 T EM-1型基因,未发现 ROB-1型基因。结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控制其感染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潘芬;刘昌颀;王春;秦惠宏;张泓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 IC U )发生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聚集性病例发生的原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5月该院发生2例血流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例患儿血培养分离鲍氏不动杆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2例患儿经治疗好转后转出N IC U ;共采集环境相关样本11份,其中从2例患儿输注剩余营养液中分离到鲍氏不动杆菌,且与患儿血标本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耐药谱一致。结论此次N IC 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聚集性病例是由营养液污染引起的输注后患儿血流感染。
作者:孔庆芳;汪洋;程科萍;王长娴;吴晓松;徐燕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HBV)合并戊肝病毒(HEV)感染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皮质醇、免疫指标及预后的影响,为其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5年11月68例单纯 HBV感染致ACLF患者为 HBV组及59例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致ACLF患者为重叠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外周血中皮质醇,γ干扰素,IP-10水平及肝功能指标;随访6个月分析两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重叠组皮质醇水平低于 HBV组,而γ干扰素、IP—10水平高于HB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6个月,重叠组患者死亡29例,HBV组患者死亡1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合并 HEV重叠感染导致ACLF肝脏损失更大,病死率更高,PTA越低,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越高,患者预后越差。
作者:王学祥;刘新群;王喆;王正茂;高俊;雷鸽;陈晓旭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50例患者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受累间隙感染的位置主要为面下部,两组年龄、受累间隙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培养出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属;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结果造成影响。
作者:王廷斌;陈春晖;童熹;李国民;张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因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抽取二级医疗机构2015年度行外科手术病例,进行1∶1条件匹配,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为SSI组,同期手术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共匹配42对,比较两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差异。结果 SSI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26514.0元,对照组为17316.0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经济损失(中位数)为8095.5元;SSI组住院日(中位数)为22.5日,对照组11.0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住院日数(中位数)为11.5日;不同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住院天数延长及经济损失各不相同。结论 SSI导致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的预防控制SSI可减少患者经济损失,增加医院收入,减轻卫生系统负担。
作者:黄继峥;周晓平;罗腾达;任阿可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麻醉机呼吸回路两种消毒方式对管路中细菌的消毒效果,为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7月对46台封闭式回路的麻醉机分别采用传统消毒和消毒机消毒方式,在消毒前、消毒后、消毒使用7d后对内部回路系统吸气口端、呼气口端、钠石灰罐出口、入口进行采样,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传统消毒、消毒机消毒在消毒前麻醉机回路污染率为20.29%、18.84%;消毒后未检出细菌,污染率0.00%,使用7d后污染率为2.90%、2.17%,消毒前后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毒前、消毒使用7d后呼气口端污染率高,传统消毒为20.29%、2.90%,消毒机为18.84%、2.17%;消毒前标本培养出细菌1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2株占52.55%、革兰阳性菌51株占37.23%、真菌14株占10.22%,消毒使用7d后标本培养出细菌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株占53.85%、革兰阳性菌5株占38.46%、真菌1株占7.69%。结论采用传统及消毒机消毒对麻醉机呼吸回路进行消毒均能起到良好消毒作用,减少呼吸回路中细菌污染,在消毒前后回路中污染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高于阳性菌。
作者:刘喆;周勇;张军;高项羽;李铮;李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感染临床M RI和C T的影像学分析特征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限度避免因误诊而导致的病情恶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经病原学确诊颅内真菌感染患者80例,通过CT和MRI影像分析其特征,总结各类颅内真菌感染病症特点。结果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的CT成像上多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MRI扫描表现为T1W1低信号,而T2W1的信号变化大,主要呈等高或略低信号;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脑基底池CT 成像表现为基底池密度降低,脑沟回变浅,MRI扫描表现为 T2W1明显高信号,T1W1呈现等或略低信号。结论颅内肉芽肿T1W1低信号的内容物以及脑膜炎 T2W1明显高信号可能是真菌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苏卫年;严小斌;雷王军;雷健;王加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临床送检224株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标本,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在不同标本以及不同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采用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测定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来自痰液、尿液、血液、穿刺液、分泌物、脓液和其他,以痰液和尿液检出为主,共158株,占70.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均<10.00%;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耐药率为84.4%。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标本多来自呼吸及泌尿系统,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药物耐药率较低,泌尿系统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薇薇;丁建平;钱晨焰;陈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索妇幼保健医院感染管理院级督导检查机制,促进医院感染管理的持续质量改进。方法2015年1月—12月每月开展1次飞行检查,每次检查一个组,第二个月对该组进行复查,每次检查的内容、方法完全相同;对每两次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通过飞行检查及后续的工作是否达到促进持续质量改进的效果。结果复查手卫生依从性、洗手正确性、院感知识知晓率、工作状态中物体表面合格率和医务人员手合格率均较初查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合等级评审建立飞行检查长效机制,以促进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
作者:吴菲;李静静;马远珠;刘妙玲;邹晓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探讨SUMO蛋白酶1对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和con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骨髓瘤细胞系XG-7慢病毒感染效率,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XG-7骨髓瘤细胞系感染shRNA和con病毒后SUMO蛋白酶1的敲除效率。结果con病毒和shRNA病毒感染XG-7骨髓瘤细胞系48 h后,病毒感染率均>98.00%;shRNA组SUMO蛋白酶1 RNA和蛋白表达量、骨髓瘤细胞系XG-7存活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 SUMO蛋白酶1敲除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影响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集落形成。
作者:杨天新;蓝建平;王文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作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和培养悬液中热休克蛋白(Groel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11月9例结核病潜伏感染患者与14例肺结核患者,取外周血培养巨噬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巨噬细胞悬液中Groel1蛋白与iNOS的浓度。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 Groel1蛋白与 iNOS 的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0.804;潜伏感染者与结核病患者血清与巨噬细胞培养悬液、iNOS和Groel1蛋白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roel1蛋白和iNOS可能参与巨噬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Groel1蛋白和iNOS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不能作为结核感染患者的分期诊断指标。
作者:鄢仁晴;丁泉敏;闵迅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