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倩;向飞艳;曾叶;向贇;肖晗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抗菌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1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培养分离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及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采用PCR扩增gyrA基因及测序,分析结果。结果132例患者有36例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率为27.27%;表皮葡萄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 PCR扩增gyrA基因产物长度275 p ,部分菌株同时存在多点位突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对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普遍存在耐药,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株存在gyrA基因变异,这可能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徽;王春彤;赵占秋;郭晓红;高春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应用PRECEDE模式探讨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三类因素,为后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PRECEDE模式理论,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2015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149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9份,有效回收率为99.33%;倾向因素方面,不同性别、工龄、受教育程度、职称的医务人员手卫生指征、相关知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生、护士以及医技人员手卫生指征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繁忙和洗手设施不便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主要促成因素;缺少奖惩和有效监控是主要的强化因素。结论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对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的影响,加强教育、改善手卫生设施、强化监督,综合采取多种干预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保障医务人员和患者安全。
作者:刘晗;江艳;陈慕刁;梁春梅;张晓辉;高钰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12月IC U医务人员90名及300例患者为干预前,2016年1月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其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认知情况改善程度及医院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基础知识得分为(30.64±6.08)分、手卫生专业知识得分为(27.40±4.61)分,均高于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的66.67%上升到干预后的94.44%;干预前医务人员手菌落数为(19.10±5.08)CFU ,显著高于干预后的(3.87±0.67)CFU ;300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由干预前的5.00%减少至干预后的2.3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间接成本的获益,使医疗质量得到提高,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张静;纪灏;窦颖;李光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季节变化对医院消毒灭菌效果及感染率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科室制定合理化的消毒监测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随机抽样的方法,分别按季度对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室、IC U、消化内镜室等的空气、灭菌物品、物体表面、医护手指、内镜等进行采样,比较四次采样物品的监测合格率,并分析IC U 环境物品合格率与感染率的相关性。结果环境物品总体合格率92.59%,季度总体及各类物品季度间医院消毒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物品总体采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医院感染率与环境物品合格率季度变化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医院总体监测合格率平稳,临床制定消毒灭菌方案不需单方面考虑季节变化的因素,应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开展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消毒监测。
作者:翟红岩;隋丽华;白艳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重症心肌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数字表法将72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等。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NP、CK —MB、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BNP、CK-MB、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3月LVEF和LV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显著低于研究组94.4%(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的抗炎症和抗病毒作用,可减少重症心肌炎对心脏的损伤,保护患者心肌细胞,迅速消除体内病毒,改善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德才;麦一峰;马龙洲;颜碧清;王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入排标准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1049例消化道肿瘤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选定相关因素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生术后感染76例,感染率为7.2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ASA分级<Ⅱ级、术前化疗是患者发生消化道肿瘤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增加患者术前的机体和心理准备,改善手术室人员管理,增加科室间配合,通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海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特点及患者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综合医院2015年1月—12月出院患者中,被诊断为医院感染并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上报的病例1161例及目标性监测MDROs的相关资料,分析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MDROs中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为主,共63株,占38.41%;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4 d ,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延长了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7456.25元,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增加了26310.2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DROs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
作者:姜雪锦;孙吉花;邢敏;王琳;张霞;邱会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和培养悬液中热休克蛋白(Groel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11月9例结核病潜伏感染患者与14例肺结核患者,取外周血培养巨噬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巨噬细胞悬液中Groel1蛋白与iNOS的浓度。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 Groel1蛋白与 iNOS 的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0.804;潜伏感染者与结核病患者血清与巨噬细胞培养悬液、iNOS和Groel1蛋白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roel1蛋白和iNOS可能参与巨噬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Groel1蛋白和iNOS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不能作为结核感染患者的分期诊断指标。
作者:鄢仁晴;丁泉敏;闵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评价灾害脆弱度分析(HVA)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ICU)感染防控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 HVA风险评估法筛选医院ICU院感相关事件优先改善项目,评估各危险因子的相对威胁度,按“二八原则”予选择性干预;2015年7—12月作为干预前组,2016年上半年作为干预后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发生率0.24%,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发生率3.54%,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率1.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1.89%,VAP感染率9.56‰;干预后:CRE发生率0.55%,CRAB 发生率2.74%,CRPA 发生率0.82%,MRSA 发生率1.37%,VAP感染率7.94‰;χ2检验,C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A风险评估在ICU感染防控中有明显作用,但是CRE的防控还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作者:周慧君;陈琳;范蓓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 HPV易感性,并分析不同HPV亚型在聊城地区的分布特点及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作用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医院因宫颈疾病就诊3095例患者,进行过 HPV分型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活检,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阳性患者830例,占26.82%;以30~49岁年龄段 HPV 感染为主,占31.20%;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中检出多的H PV亚型前三位分别是H PV16、59、58;≥2种 H PV亚型混合感染在宫颈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0~49岁年龄段 H PV感染比例高,宫颈上皮内瘤变比例随年龄及混合感染增高而增高;聊城市引起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 HPV亚型为HPV16、59、58。
作者:郑丽丽;郑丽媛;杨亚培;李玉红;王伟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迟发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3月在医院进行TKA 5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KA迟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0例 TKA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为6.00%;迟发感染者7例,检出病原菌11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6株占54.5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手术时间、合并糖尿病、术后伤口引流不畅均是TKA迟发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TKA术后迟发感染有多种危险因素,医院应该在严格手术室无菌操作的基础上对这些因素进行重点预防,使迟发感染的发生率降至低。
作者:王秀芹;周健;李静静;吕英莲;陈秀丽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64指数及相关临床指标检测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将患者分成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CD64指数及免疫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PCT、IL-6、TNF-α等指标为(7.73±1.92)、(0.78±0.21)ng/mL、(65.32±21.34) ng/L、(29.93±10.34)pg/m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等免疫指标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CD8+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掌握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
作者: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免疫和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96例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92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人员临床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 T 淋巴细胞为(33.2±3.4)%,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CD19+ B淋巴细胞为(16.8±2.9)%,水平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IL-6、IL-8、TNF-α和MC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链球菌感染后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增强,存在炎症反应和肾功能损害,临床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可以给予综合调节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王亚丽;陈香娟;赵岩;黄金珠;张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产妇围产期乙肝感染状态与脐带血和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新生儿疾病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新生儿CD3+和CD4+水平、Ig A和Ig M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CD19+水平为(9.54±4.32)%,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病死率、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1.36%、45.45%、31.82%和13.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对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等产生影响,针对新生儿脐带血的监测有助于对新生儿免疫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陈丽霞;傅晓冬;范雪梅;辉彬;杨建碧;吴晓梅;方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7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63例定为对照1组,同期感染性肺炎患儿80例定为对照2组,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7d治疗,观察组以总有效率89.19%低于对照1、2组98.41%、97.50%( 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LT、PDW、TNF-α、IL-6、Th1细胞、Th2细胞均高于对照1、2组同期(P<0.05),治疗前后MPV、IL-12、Th1/Th2比值低于对照1、2组同期(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与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关系密切,常规治疗可改善免疫状态、血小板指标及炎性因子,但疗效并不满意;治疗过程中,如注重检测或改善此指标,有可能成为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新指标,也有可能改善治疗效果及结局。
作者:吴彪;庄探月;程东良;刘昆洋;郑焕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制取印模是口腔修复工作中基础而关键的环节,传统的口腔印模技术发展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在制取的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甚至血液而被病原菌污染,不经消毒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关于印模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对其三维精度、性能的影响一直是修复医师研究的热点;近年兴起的数字化印模技术为口腔修复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领域,精确、快速、节约等优点使其备受青睐,本文就口腔印模消毒方法及其对印模质量的影响和数字化印模的先进性、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张叶影;屈野;郝玉梅;韩泽民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