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的建立及应用

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关键词:发热门诊, 标准化, 分诊流程
摘要: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结核患者血清 TAM 受体含量及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探讨结核患者血清 TA M 受体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为控制结核感染提供新的方法和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7月—12月医院住院纳入选择标准的48例结核(T B )患者为结核组及40名常规体检的健康者为对照组,应用ELISA法对其血清AXL、Mer和Gas6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 TB抗体阳性的结核患者AXL、Mer和Gas6水平分别为(43.822.13) pg/ml ,(453.0945.92) pg/ml和(120.1931.51)pg/ml ,其中AXL含量明显低于同龄对照组,Mer、Gas6显著高于同龄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感染期AXL的变化与结核的病变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结核分期、活动情况及预后的判断指标之一;由于AXL与Gas6之间的亲和力明显高于M er与Gas6之间的亲和力,AXL 含量变化影响炎症消退的作用会更明显,AXL含量降低提示结核患者的炎症消退作用减弱。

    作者:冉文卓;夏平;冯晶;戴希勇;黄觅;倪欢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分表在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通过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促进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8月未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391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5年9月—2016年4月3863例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实施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后,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风险预警意识增强,使呼吸道管理护理措施落实合格率由51.7%提高至73.5%;肺部感染率由1.42%降低至0.62%,与使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肺部感染预警评分表可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爱花;邢红岩;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监护病区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对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 U )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为IC U优化环境清洁流程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月—2016年3月采用棉拭子法从医院5个IC U随机采样102份样本进行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测定。并对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种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物体表面样本经培养48 h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共有70份(>5.0 CFU/cm2),总体合格率为31.37%;70份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共检出细菌7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0株占54.05%,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性达100.00%。结论 IC U内环境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较高,需进一步优化和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清洁消毒的流程,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手卫生执行力,切断病原菌交叉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炜;陈雪娥;金浩龙;张鸿;胡田雨;吴厚肜;张金海;舒逸平;刘玉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功能的关系,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医院临床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感染组,选取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的BNP、IL-6和TNF-α分别为(453.45±32.94)ng/L、(2.73±1.53)ng/L、(29.46±5.35)ng/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F为(44.62±2.28)%,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DV和LVESDVI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免疫功能和心肌功能受损加剧,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作者:宁国强;项志雄;汪炜;于海胜;邱模昌;雷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11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计算穿透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万古霉素平均血清药物浓度为(9.89±2.97)mg/L,脑脊液浓度为(2.34±1.98)mg/L,穿透率为(0.22±0.16)%;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及血肌酐水平不相关;而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关(P<0.05),与脑脊液糖浓度及蛋白浓度不相关。结论常规剂量万古霉素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较低,建议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并监测万古霉素血和脑脊液浓度。

    作者:蔡艳;张熙;权俊杰;周乐;张莉;王锦秋;张旭霞;张抗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2015年曲靖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现状调研

    目的:了解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现状,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2015年3—7月曲靖市医院感染监测中心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中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医疗物品、消毒剂、血透室透析用水进行现场采样监测,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样259家医疗机构,合格率73.36%;同时期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环境卫生学中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消毒剂采样的合格率均存在显著差异性,三级医院合格率高,二级医院优于一级医院,村卫生所合格率低。结论曲靖市基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不容乐观,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村卫生所的监管势在必行。

    作者:沈亚萍;吕庆排;黄敏;陈所仙;孙红娟;胡松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患儿全血淋巴细胞及血清中 EB 病毒核酸定量结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EB病毒(EBV)感染患儿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中 EB病毒DNA(EBV-DNA)定量分析结果的关系,探讨如何根据患儿感染状态合理选择临床标本类型。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9月—12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患儿199例,分别取患儿的外周全血及血清,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E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BV-CA-IgM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淋巴细胞EBV-DNA阳性标本95例,阳性率为47.7%;血清EBV-DNA阳性标本36例,阳性率为18.1%;血清EBV-CA-IgM 抗体阳性23例,阳性率为11.6%;当血清IgM抗体阴性时,两种标本类型E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全血及血清E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配对分析,定量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全血中淋巴细胞的EBV-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清。临床上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标本。

    作者:夏倩;向飞艳;曾叶;向贇;肖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研究热点分析

    目的:分析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及热点领域,为医院感染控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2014—2015年PubM ed收录感染控制相关文献,提取主题词等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结果检出文献3294篇,截取高频主题词97个,聚类分析聚为7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组织管理研究、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输血与血液安全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研究、医疗器械消毒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研究。结论通过对感染控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我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研究人员需紧跟国际研究热点,不断提高感染控制能力。

    作者:江建忠;贾素玉;宋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观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7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63例定为对照1组,同期感染性肺炎患儿80例定为对照2组,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7d治疗,观察组以总有效率89.19%低于对照1、2组98.41%、97.50%( 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LT、PDW、TNF-α、IL-6、Th1细胞、Th2细胞均高于对照1、2组同期(P<0.05),治疗前后MPV、IL-12、Th1/Th2比值低于对照1、2组同期(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与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关系密切,常规治疗可改善免疫状态、血小板指标及炎性因子,但疗效并不满意;治疗过程中,如注重检测或改善此指标,有可能成为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新指标,也有可能改善治疗效果及结局。

    作者:吴彪;庄探月;程东良;刘昆洋;郑焕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热休克蛋白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和培养悬液中热休克蛋白(Groel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11月9例结核病潜伏感染患者与14例肺结核患者,取外周血培养巨噬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巨噬细胞悬液中Groel1蛋白与iNOS的浓度。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 Groel1蛋白与 iNOS 的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0.804;潜伏感染者与结核病患者血清与巨噬细胞培养悬液、iNOS和Groel1蛋白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roel1蛋白和iNOS可能参与巨噬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Groel1蛋白和iNOS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不能作为结核感染患者的分期诊断指标。

    作者:鄢仁晴;丁泉敏;闵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苏拉明组和对照组,各18只,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建模后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高于建模前(P<0.05),建模后1天,苏拉明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建模后3天,两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细胞THP-1细胞在LPS作用1 h时,苏拉明组plB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P<0.05),苏拉明组P65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苏拉明可以减轻脓毒症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和抑制单核细胞NF-κB 活性有关。

    作者:吴晋;郑君刚;应静;周海东;张益维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2013-2015年老年患者 MRSA 菌株分布和耐药性趋势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老年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分布特点,评估医院感染控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2015年使用MicroScan-autoSCAN4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出28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敏结果和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 RS A菌株的检出数依次下降,由2013年的104株降至2015年的79株;在所有的送检标本中,痰标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比高占44.83%;血液标本中未发现M RS A菌株;药敏结果分析发现M RS A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完全耐药。结论老年患者M RSA检出率较高,集中管理危重患者,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调整用药有利于控制M RS A的感染。

    作者:李奇;陆春强;陈湘;王晓红;薛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老年全髋置换术后继发深部感染随访研究及预防作用观察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老年全髋置换术后继发深部感染的研究及预防作用观察。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81例在我院初次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42例采用常规骨水泥假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时间改变血清 PCT 及D-D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术后1d、7d血清PCT及D-D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7dPCT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术后7 d、14 d D-D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病例继发深部感染,感染率16.67%,感染患者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术后18个月累积感染率采用Kaplan-M eier曲线计算,观察组患者累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结论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行全髋置换术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风险。

    作者:吴军;武成兴;张鹭;张蜀平;赵卫;曾勇;钟华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妇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干预成效研究

    目的:分析总结妇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2011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对照组(干预前)345例,2012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观察组(干预后)30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等。结果干预前手术例数为345例,感染81例,感染率为23.48%;干预后感染率为18.8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术后用药时间≤48 h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联合用药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下降趋势;综合干预能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云;张影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2013-2015年 PICU 检出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PICU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的变化,为临床有效控制PICU感染、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PIC U住院患儿5358例,分离病原菌种类及耐药情况,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17株病原菌,以痰液检出为主,共379株占61.43%;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SA、MSS对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氨苄西林/舒巴坦、氯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变化趋势均为2014年较2013年上升,2015年较2014年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 U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2013—2015年PICU 常见病原菌对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一定改变。

    作者:孙红娟;黄敏;吕庆排;沈亚萍;陈所仙;计婷;赵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妊娠期间水痘感染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前感染水痘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为推迟孕妇分娩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后3周感染水痘的新生儿84例;依据孕妇开始患水痘到分娩之间的时间分为<1周组52例和≥1周组32例,比较其临床指标。结果84例新生儿中,48例感染水痘,感染率57.14%,经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与≥1周组相比,<1周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显著增高;重症水痘占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分娩前水痘感染发病时间距离分娩时间越短,新生儿发生水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超;谭稼荣;周素芽;刘伟;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