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研究

吴晋;郑君刚;应静;周海东;张益维

关键词:脓毒症, 大鼠, 苏拉明, 炎症反应, 肺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苏拉明组和对照组,各18只,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建模后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高于建模前(P<0.05),建模后1天,苏拉明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建模后3天,两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细胞THP-1细胞在LPS作用1 h时,苏拉明组plB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P<0.05),苏拉明组P65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苏拉明可以减轻脓毒症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和抑制单核细胞NF-κB 活性有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苏拉明对脓毒症大鼠模型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36只SD大鼠分为苏拉明组和对照组,各18只,建立脓毒症大鼠动物模型,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水平。结果建模后两组大鼠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高于建模前(P<0.05),建模后1天,苏拉明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建模后3天,两组肺组织和血清IL-6、TN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核细胞THP-1细胞在LPS作用1 h时,苏拉明组plB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 P<0.05),苏拉明组P65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苏拉明可以减轻脓毒症大鼠的炎症反应,对脓毒症大鼠的肺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减轻炎症反应的机制可能和抑制单核细胞NF-κB 活性有关。

    作者:吴晋;郑君刚;应静;周海东;张益维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儿童感染流感嗜血杆菌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儿童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及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2013年呼吸道感染患儿分离到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分析其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耐氨苄西林菌株的β-内酰胺酶基因。结果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40.3%,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抗菌药物敏感率较高,均>70.0%;375株流感嗜血杆菌菌株中,检出119株产β-内酰胺酶,产酶率为31.7%,且氨苄西林耐药株中均检出 T EM-1型基因,未发现 ROB-1型基因。结论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情况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研究,为控制其感染传播提供参考。

    作者:潘芬;刘昌颀;王春;秦惠宏;张泓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灾害脆弱度分析(HVA)风险评估法在重症监护病房感染防控中的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灾害脆弱度分析(HVA)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ICU)感染防控中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 HVA风险评估法筛选医院ICU院感相关事件优先改善项目,评估各危险因子的相对威胁度,按“二八原则”予选择性干预;2015年7—12月作为干预前组,2016年上半年作为干预后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前耐碳青霉烯肠杆菌(CRE)发生率0.24%,耐碳青霉烯鲍氏不动杆菌(CRAB)发生率3.54%,耐碳青霉烯铜绿假单胞菌(CRPA)发生率1.42%,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发生率1.89%,VAP感染率9.56‰;干预后:CRE发生率0.55%,CRAB 发生率2.74%,CRPA 发生率0.82%,MRSA 发生率1.37%,VAP感染率7.94‰;χ2检验,C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VA风险评估在ICU感染防控中有明显作用,但是CRE的防控还待进一步探索和改进。

    作者:周慧君;陈琳;范蓓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动态监测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存在医院感染临床表现的患儿62例,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26例和高危组36例,另选同期收治无感染症状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临床指标。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和96 h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感染组和高危组患儿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且联合检测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辉果;王晓利;董志巧;陈团营;黄可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多项指标联合检测在脓毒症患者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耐药大肠埃希菌可移动耐药元件研究

    目的: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耐药元件(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3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与1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并对结果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以了解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32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intⅠ1共27株(84.4%);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100.0%,共检出4种阳性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群、blaOXA-1群;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93.8%,共检出5种阳性基因:aac(3)-Ⅱ、aac (6′)-Ⅰb、ant(3″)-Ⅰ、ant(2″)-Ⅰ、ap h(3′)-Ⅰ。结论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的可移动耐药元件是导致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重要原因,并且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一一对应;本组菌中三个不同的克隆有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茅孝莹;常燕子;糜祖煌;许小敏;陈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综合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特点及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医院感染多药耐药菌(MDROs)特点及患者直接经济损失。方法回顾性调查综合医院2015年1月—12月出院患者中,被诊断为医院感染并通过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上报的病例1161例及目标性监测MDROs的相关资料,分析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结果 MDROs中以耐碳青霉烯类鲍氏不动杆菌(CR-AB)为主,共63株,占38.41%;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中位数)为24 d ,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延长了5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ROs医院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中位数)为67456.25元,较非MDROs医院感染患者增加了26310.27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ROs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MDROs感染可明显增加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给患者造成经济损失。

    作者:姜雪锦;孙吉花;邢敏;王琳;张霞;邱会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心肌炎患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与心功能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肌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数字表法将72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等。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NP、CK —MB、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BNP、CK-MB、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3月LVEF和LV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显著低于研究组94.4%(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的抗炎症和抗病毒作用,可减少重症心肌炎对心脏的损伤,保护患者心肌细胞,迅速消除体内病毒,改善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德才;麦一峰;马龙洲;颜碧清;王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研究

    目的:研究与观察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为本病患者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45例膀胱癌感染患者为A组,同期选取45例膀胱癌无感染患者为B组,45名健康人员为C组,比较3组、A组与B组中不同膀胱癌分期患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A组血清抗炎因子 IL-4、IL-10、IL-37及 APN 水平分别为(2.21±0.25)ng/ml、(30.68±3.27)pg/ml、(50.17±3.34)pg/ml及(4.18±0.52)mg/L ,其均差于B组,B组则差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感染对于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的上述指标表达均有较大影响,应给予充分重视。

    作者:田丰;郭世龙;郭珊;薛伍洋;郭新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监护病区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对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 U )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为IC U优化环境清洁流程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月—2016年3月采用棉拭子法从医院5个IC U随机采样102份样本进行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测定。并对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种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物体表面样本经培养48 h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共有70份(>5.0 CFU/cm2),总体合格率为31.37%;70份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共检出细菌7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0株占54.05%,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性达100.00%。结论 IC U内环境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较高,需进一步优化和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清洁消毒的流程,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手卫生执行力,切断病原菌交叉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炜;陈雪娥;金浩龙;张鸿;胡田雨;吴厚肜;张金海;舒逸平;刘玉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功能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功能的关系,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医院临床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感染组,选取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的BNP、IL-6和TNF-α分别为(453.45±32.94)ng/L、(2.73±1.53)ng/L、(29.46±5.35)ng/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F为(44.62±2.28)%,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DV和LVESDVI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免疫功能和心肌功能受损加剧,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作者:宁国强;项志雄;汪炜;于海胜;邱模昌;雷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观察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患者115例,采集足部浅表创面与深部脓腔标本,鉴定标本中的菌株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15例患者共取得143份有效标本,分离出1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7.86%;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测出M RS A菌株14株,M RS A阳性率为35.90%;28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ESBLs菌株8株,产ESBLs菌阳性率为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治疗。

    作者:钟益芳;王倩;周颖;刘五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大蒜素与不同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研究大蒜素与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大蒜素与抗菌药物对30株M RS A的低抑菌浓度(M IC ),考察单用两药对M RS A的抗菌活性;以测得的单药M IC为依据,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并计算大蒜素和抗菌药物联用对30株M RSA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 ),考察两药联合对M RSA的抗菌活性。结果单用大蒜素对30株MRSA的MIC为(0.30±0.09) mg/mL ,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联用后使其MIC50由64μg/mL和32μg/mL下降到8μg/mL ,以协同或相加作用为主;与万古霉素联用后使其MIC50由2μg/mL下降到0.5μg/mL ,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对M RS A有一定抑制作用,与抗菌药物联合后能增强其抑菌效果,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大蒜素作为抗菌药物,特别是万古霉素的增敏剂用于治疗M RS A引起的严重感染。

    作者:李晔;张寅英;叶金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抗菌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1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培养分离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及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采用PCR扩增gyrA基因及测序,分析结果。结果132例患者有36例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率为27.27%;表皮葡萄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 PCR扩增gyrA基因产物长度275 p ,部分菌株同时存在多点位突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对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普遍存在耐药,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株存在gyrA基因变异,这可能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徽;王春彤;赵占秋;郭晓红;高春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助您事业成功

    作者: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稿约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SUMO 蛋白酶1对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目的: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探讨SUMO蛋白酶1对骨髓瘤细胞的影响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含有SUMO蛋白酶1干涉载体的shRNA慢病毒和con慢病毒感染骨髓瘤细胞系XG-7,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显微镜观察骨髓瘤细胞系XG-7慢病毒感染效率, 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XG-7骨髓瘤细胞系感染shRNA和con病毒后SUMO蛋白酶1的敲除效率。结果con病毒和shRNA病毒感染XG-7骨髓瘤细胞系48 h后,病毒感染率均>98.00%;shRNA组SUMO蛋白酶1 RNA和蛋白表达量、骨髓瘤细胞系XG-7存活细胞比例均显著低于con组(P<0.05)。结论 SUMO蛋白酶1敲除能够抑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影响骨髓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集落形成。

    作者:杨天新;蓝建平;王文松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