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强;项志雄;汪炜;于海胜;邱模昌;雷永华
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感染临床M RI和C T的影像学分析特征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限度避免因误诊而导致的病情恶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经病原学确诊颅内真菌感染患者80例,通过CT和MRI影像分析其特征,总结各类颅内真菌感染病症特点。结果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的CT成像上多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MRI扫描表现为T1W1低信号,而T2W1的信号变化大,主要呈等高或略低信号;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脑基底池CT 成像表现为基底池密度降低,脑沟回变浅,MRI扫描表现为 T2W1明显高信号,T1W1呈现等或略低信号。结论颅内肉芽肿T1W1低信号的内容物以及脑膜炎 T2W1明显高信号可能是真菌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苏卫年;严小斌;雷王军;雷健;王加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存在医院感染临床表现的患儿62例,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26例和高危组36例,另选同期收治无感染症状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临床指标。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和96 h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感染组和高危组患儿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且联合检测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辉果;王晓利;董志巧;陈团营;黄可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医院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4年8月—2016年4月临床送检224株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标本,分析肠杆菌科细菌在不同标本以及不同临床科室中的分布情况,采用药敏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测定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224株肠杆菌科细菌分别来自痰液、尿液、血液、穿刺液、分泌物、脓液和其他,以痰液和尿液检出为主,共158株,占70.5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的耐药性低,均<10.00%;氨苄西林耐药率高,耐药率为84.4%。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标本多来自呼吸及泌尿系统,对碳青酶烯类、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药物耐药率较低,泌尿系统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应引起重视,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王薇薇;丁建平;钱晨焰;陈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总结妇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2011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对照组(干预前)345例,2012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观察组(干预后)30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等。结果干预前手术例数为345例,感染81例,感染率为23.48%;干预后感染率为18.8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术后用药时间≤48 h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联合用药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下降趋势;综合干预能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云;张影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12月IC U医务人员90名及300例患者为干预前,2016年1月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其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认知情况改善程度及医院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基础知识得分为(30.64±6.08)分、手卫生专业知识得分为(27.40±4.61)分,均高于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的66.67%上升到干预后的94.44%;干预前医务人员手菌落数为(19.10±5.08)CFU ,显著高于干预后的(3.87±0.67)CFU ;300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由干预前的5.00%减少至干预后的2.3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间接成本的获益,使医疗质量得到提高,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张静;纪灏;窦颖;李光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情患者、不同转归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好转患者IL-6、IL-8与恶化患者在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炎性因子均呈下降的趋势,在第7天,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L-6及IL-10能够反映疾病初期的严重程度,而IL-8及IL-10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作者:刘胜华;温建立;邱蓓;孙宗芬;杨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医院老年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分布特点,评估医院感染控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2015年使用MicroScan-autoSCAN4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出28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敏结果和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 RS A菌株的检出数依次下降,由2013年的104株降至2015年的79株;在所有的送检标本中,痰标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比高占44.83%;血液标本中未发现M RS A菌株;药敏结果分析发现M RS A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完全耐药。结论老年患者M RSA检出率较高,集中管理危重患者,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调整用药有利于控制M RS A的感染。
作者:李奇;陆春强;陈湘;王晓红;薛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大蒜素与抗菌药物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 RS A )的体外抗菌活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别测定大蒜素与抗菌药物对30株M RS A的低抑菌浓度(M IC ),考察单用两药对M RS A的抗菌活性;以测得的单药M IC为依据,采用棋盘法设计,测定并计算大蒜素和抗菌药物联用对30株M RSA的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 ),考察两药联合对M RSA的抗菌活性。结果单用大蒜素对30株MRSA的MIC为(0.30±0.09) mg/mL ,与苯唑西林、头孢唑林联用后使其MIC50由64μg/mL和32μg/mL下降到8μg/mL ,以协同或相加作用为主;与万古霉素联用后使其MIC50由2μg/mL下降到0.5μg/mL ,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结论大蒜素对M RS A有一定抑制作用,与抗菌药物联合后能增强其抑菌效果,临床上可考虑使用大蒜素作为抗菌药物,特别是万古霉素的增敏剂用于治疗M RS A引起的严重感染。
作者:李晔;张寅英;叶金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患者115例,采集足部浅表创面与深部脓腔标本,鉴定标本中的菌株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15例患者共取得143份有效标本,分离出1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7.86%;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测出M RS A菌株14株,M RS A阳性率为35.90%;28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ESBLs菌株8株,产ESBLs菌阳性率为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治疗。
作者:钟益芳;王倩;周颖;刘五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治疗术后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效果,以期为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行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35例,随机盲取法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6例,两组均给予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5 d、15 d内镜清理术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均不应用抗感染药物。观察两组痊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前后PC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痊愈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6、12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同期( P<0.05)。结论咪康唑鼻窦内灌注且不应用抗菌药物对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满意,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但CRP在治疗中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波;舒卫宁;张俊星;崔令运;梁远远;张永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对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意见。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住院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患儿74例为观察组,同期住院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63例定为对照1组,同期感染性肺炎患儿80例定为对照2组,3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及对症治疗,观察3组患儿治疗情况及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水平变化。结果经7d治疗,观察组以总有效率89.19%低于对照1、2组98.41%、97.50%( P<0.05),3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PLT、PDW、TNF-α、IL-6、Th1细胞、Th2细胞均高于对照1、2组同期(P<0.05),治疗前后MPV、IL-12、Th1/Th2比值低于对照1、2组同期(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性肺炎与血小板指标、炎性因子水平及 T h1/T h2比值关系密切,常规治疗可改善免疫状态、血小板指标及炎性因子,但疗效并不满意;治疗过程中,如注重检测或改善此指标,有可能成为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新指标,也有可能改善治疗效果及结局。
作者:吴彪;庄探月;程东良;刘昆洋;郑焕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产妇围产期乙肝感染状态与脐带血和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新生儿疾病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新生儿CD3+和CD4+水平、Ig A和Ig M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CD19+水平为(9.54±4.32)%,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病死率、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1.36%、45.45%、31.82%和13.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对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等产生影响,针对新生儿脐带血的监测有助于对新生儿免疫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陈丽霞;傅晓冬;范雪梅;辉彬;杨建碧;吴晓梅;方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住院患者因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卫生政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抽取二级医疗机构2015年度行外科手术病例,进行1∶1条件匹配,发生手术部位感染为SSI组,同期手术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共匹配42对,比较两组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差异。结果 SSI组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26514.0元,对照组为17316.0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经济损失(中位数)为8095.5元;SSI组住院日(中位数)为22.5日,对照组11.0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例SSI患者的额外住院日数(中位数)为11.5日;不同手术部位感染所造成的住院天数延长及经济损失各不相同。结论 SSI导致严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有效的预防控制SSI可减少患者经济损失,增加医院收入,减轻卫生系统负担。
作者:黄继峥;周晓平;罗腾达;任阿可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64指数及相关临床指标检测的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临床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继发感染,将患者分成了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各61例,比较两组患者CD64指数及免疫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CD64指数、PCT、IL-6、TNF-α等指标为(7.73±1.92)、(0.78±0.21)ng/mL、(65.32±21.34) ng/L、(29.93±10.34)pg/m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CD3+、CD4+、CD4+/CD8+、NK细胞等免疫指标水平均低于非感染组,CD8+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上述指标的监测有助于掌握患者的临床感染情况。
作者: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与利巴韦林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联合应用效果和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所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98例,根据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重组人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免疫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T 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的水平均显著提高,而CD8+水平则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对于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和免疫因子水平的调节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治疗价值。
作者:刘斌;王志琳;王强;李媛媛;徐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医院儿科患儿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情况、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为儿科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预防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儿科收治的患儿3222例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并鉴定患儿的病原菌种类,对检出的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2例患儿样本中共培养出病原菌471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278株占59.02%;鲍氏不动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16.56%;机械通气、气管插管、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导尿管留置是患儿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危险因素( P<0.05);鲍氏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高,为97.44%。结论鲍氏不动杆菌是导致儿科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其对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上述结果指导实施诊治。
作者:蒲海波;邱立志;杨乐;李海涛;薄延桥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