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剑;刘慧;陶雅非;王建刚;李玉东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医院老年患者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及分布特点,评估医院感染控制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2015年使用MicroScan-autoSCAN4半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出28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药敏结果和临床资料,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M RS A菌株的检出数依次下降,由2013年的104株降至2015年的79株;在所有的送检标本中,痰标本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比高占44.83%;血液标本中未发现M RS A菌株;药敏结果分析发现M RS A对青霉素G、苯唑西林完全耐药。结论老年患者M RSA检出率较高,集中管理危重患者,合理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及时调整用药有利于控制M RS A的感染。
作者:李奇;陆春强;陈湘;王晓红;薛坚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及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医院治疗的重症肺炎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情患者、不同转归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炎性因子水平。结果好转患者IL-6、IL-8与恶化患者在同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炎性因子均呈下降的趋势,在第7天,炎性因子水平显著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及肺泡灌洗液中的IL-6及IL-10能够反映疾病初期的严重程度,而IL-8及IL-10水平与患者的预后相关。
作者:刘胜华;温建立;邱蓓;孙宗芬;杨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肌功能的关系,为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8月医院临床收治的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感染组,选取心力衰竭未合并肺部感染患者55例,为非感染组,比较两组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患者的BNP、IL-6和TNF-α分别为(453.45±32.94)ng/L、(2.73±1.53)ng/L、(29.46±5.35)ng/L ,均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F为(44.62±2.28)%,低于非感染组,感染组患者LVEDV和LVESDVI水平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部感染可导致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免疫功能和心肌功能受损加剧,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作者:宁国强;项志雄;汪炜;于海胜;邱模昌;雷永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老年全髋置换术后继发深部感染的研究及预防作用观察。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5年3月81例在我院初次行全髋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9例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假体的患者列为观察组,42例采用常规骨水泥假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时间改变血清 PCT 及D-D水平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术后1d、7d血清PCT及D-D水平明显高于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d、7dPCT 水平低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患者术后7 d、14 d D-D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患者术后进行18个月的随访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未出现感染病例,对照组患者中有7例病例继发深部感染,感染率16.67%,感染患者主要以革兰阳性菌感染为主,术后18个月累积感染率采用Kaplan-M eier曲线计算,观察组患者累积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8)。结论抗生素骨水泥假体对行全髋置换术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发生深部感染的风险。
作者:吴军;武成兴;张鹭;张蜀平;赵卫;曾勇;钟华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多种镇痛干预联合术后干预对高龄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感染及疼痛状态的影响,为关节置换术后感染及镇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关节置换术患者196例,随机单盲法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96例,观察组术后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联合局麻模式镇痛,对照组术后给予静脉外自控镇痛联合局麻镇痛模式镇痛,比较两组术后1、3、7、14 d关节活动度情况。结果两组治疗期间各部位感染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感染总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3、7、14 d关节活动情况随着时间延长,均呈增高趋势(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关节置换术患者给予自控镇痛、局麻镇痛联合术后干预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降低术后疼痛状态,提高关节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娇;曹海;王世强;母永亚;杨胜芬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探讨对应的处理措施,为临床预防术后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入排标准选择2012年3月—2015年3月1049例消化道肿瘤无远处转移的患者,选定相关因素变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生术后感染76例,感染率为7.24%;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手术时间≥3 h、术前白蛋白水平<30 g/L、ASA分级<Ⅱ级、术前化疗是患者发生消化道肿瘤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增加患者术前的机体和心理准备,改善手术室人员管理,增加科室间配合,通过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海霞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和培养悬液中热休克蛋白(Groel1)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6月—11月9例结核病潜伏感染患者与14例肺结核患者,取外周血培养巨噬细胞,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巨噬细胞悬液中Groel1蛋白与iNOS的浓度。结果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患者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患者外周血结核分枝杆菌 Groel1蛋白与 iNOS 的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0.804;潜伏感染者与结核病患者血清与巨噬细胞培养悬液、iNOS和Groel1蛋白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roel1蛋白和iNOS可能参与巨噬细胞与结核分枝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Groel1蛋白和iNOS外周血的表达水平不能作为结核感染患者的分期诊断指标。
作者:鄢仁晴;丁泉敏;闵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比较EB病毒(EBV)感染患儿全血淋巴细胞和血清中 EB病毒DNA(EBV-DNA)定量分析结果的关系,探讨如何根据患儿感染状态合理选择临床标本类型。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9月—12月疑似EB病毒感染的患儿199例,分别取患儿的外周全血及血清,采用实时荧光PCR定量检测EBV-DNA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EBV-CA-IgM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血淋巴细胞EBV-DNA阳性标本95例,阳性率为47.7%;血清EBV-DNA阳性标本36例,阳性率为18.1%;血清EBV-CA-IgM 抗体阳性23例,阳性率为11.6%;当血清IgM抗体阴性时,两种标本类型E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将全血及血清EBV-DNA均为阳性的标本进行配对分析,定量结果呈正相关(P<0.01)。结论全血中淋巴细胞的EBV-DNA阳性率及拷贝数均高于血清。临床上可以根据患儿的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标本。
作者:夏倩;向飞艳;曾叶;向贇;肖晗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应用健康信念模式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效果评价,为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12月IC U医务人员90名及300例患者为干预前,2016年1月采用健康信念模式干预其手卫生,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认知情况改善程度及医院感染率,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基础知识得分为(30.64±6.08)分、手卫生专业知识得分为(27.40±4.61)分,均高于干预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干预前的66.67%上升到干预后的94.44%;干预前医务人员手菌落数为(19.10±5.08)CFU ,显著高于干预后的(3.87±0.67)CFU ;300例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由干预前的5.00%减少至干预后的2.33%,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健康信念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间接成本的获益,使医疗质量得到提高,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作者:张静;纪灏;窦颖;李光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比较分析3种肺部真菌感染(肺念珠菌病、侵入性肺曲霉病、肺隐球菌病)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7月医院确诊8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肺念珠菌病、41例侵入性肺曲霉病(IPA)、2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比较3种常见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单纯性病变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以及IPA患者( P<0.05),肺隐球菌病患者聚集性结节、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以及IPA患者( P<0.05),IPA空洞发生率高于肺念珠菌病、肺隐球菌病患者( 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结节主要以聚集型分布、支气管充气征为特点,而IPA结节则以空洞尤其是空气半月征为特点,肺念珠菌病磨玻璃影发生率高。
作者:来东升;李忠学;高智琴;张联合;蔡吉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NIP)的相关性及 Ki-67、p21、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分析其在NIP发生中的所起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5年8月手术并病理确诊80例NIP患者病变标本为NIP组,同期鼻息肉行手术切除80例患者鼻息肉标本为对照(鼻息肉组),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PV感染状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标本组织中Ki-67、p21、COX-2的表达。结果 NIP组46例检出HPV ,感染率为57.50%,鼻息肉组21例检出HPV ,感染率为26.25%;NIP组Ki-67、p21、COX-2阳性率均高于鼻息肉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与NIP关系密切,随着 NIP恶性程度及分期增高感染率明显增高,Ki-67、p21、COX-2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NIP发病过程。
作者:魏珍星;范崇盛;薛柯凡;王红洛;张杨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菌特别是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在医院的分布特征与耐药性,通过多种管理手段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并对多药耐药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医院2013年—2015年多药耐药菌资料动态观察,共检出多药耐药菌1573株,其中鲍氏不动杆菌325株,其中127株发生在IC U ,为高发病区;对这127株鲍氏不动杆菌进行药敏分析,发现耐药情况严重。结论多药耐药菌是院感管理重点难点,IC U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易引起医院感染集散流行和暴发;通过接触隔离措施落实,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有效控制多药耐药菌传播与蔓延,降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俞连琴;舒玲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ICU多药耐药菌(MDROs)定植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IC U 168名患者经鼻前庭拭子和肛拭子采集标本,进行多药耐药菌的筛查。结果47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116株:其中产 ESBLs大肠埃希菌114株,占98.2%,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占1.7%。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时APACHEⅡ评分及入ICU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患者入ICU前合并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MDROs的定植的高危因素,加强MDROs的预防控制,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杨勇;杜云霞;刘琳娟;王新朋;王宏志;王瑶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治疗术后咪康唑鼻窦内灌注治疗效果,以期为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行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135例,随机盲取法分为观察组69例、对照组66例,两组均给予内镜下手术治疗,对照组于术后5 d、15 d内镜清理术腔,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咪康唑鼻窦内灌注,均不应用抗感染药物。观察两组痊愈患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CRP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两组治疗前后PCT 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两组痊愈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6、12个月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同期( P<0.05)。结论咪康唑鼻窦内灌注且不应用抗菌药物对鼻内镜治疗非侵入性真菌性鼻窦炎治疗效果满意,且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但CRP在治疗中的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波;舒卫宁;张俊星;崔令运;梁远远;张永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 )及内毒素在革兰阴性(G—)菌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中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6年2月医院IC U病房收治确诊脓毒症患者112例,根据患者血样细菌培养结果,将其分为革兰阳性菌组(G+)29例组和G —组83例,对两组血流感染脓毒血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G —组患者血清PCT、内毒素、CRP水平都高于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G—组及所有细菌组患者内毒素与PCT、CRP与PCT及内毒素与CRP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G —、G+组特异性、曲线下面积以及敏感性均较高。结论 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患者PCT、内毒素、CRP水平高于G+血流感染者,3项指标在早期诊断G —血流感染所致脓毒症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周海琪;裴颖皓;陈明祺;戴林峰;王醒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前感染水痘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为推迟孕妇分娩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后3周感染水痘的新生儿84例;依据孕妇开始患水痘到分娩之间的时间分为<1周组52例和≥1周组32例,比较其临床指标。结果84例新生儿中,48例感染水痘,感染率57.14%,经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与≥1周组相比,<1周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显著增高;重症水痘占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分娩前水痘感染发病时间距离分娩时间越短,新生儿发生水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超;谭稼荣;周素芽;刘伟;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 HPV易感性,并分析不同HPV亚型在聊城地区的分布特点及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作用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医院因宫颈疾病就诊3095例患者,进行过 HPV分型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活检,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阳性患者830例,占26.82%;以30~49岁年龄段 HPV 感染为主,占31.20%;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中检出多的H PV亚型前三位分别是H PV16、59、58;≥2种 H PV亚型混合感染在宫颈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0~49岁年龄段 H PV感染比例高,宫颈上皮内瘤变比例随年龄及混合感染增高而增高;聊城市引起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 HPV亚型为HPV16、59、58。
作者:郑丽丽;郑丽媛;杨亚培;李玉红;王伟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