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影响,以期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寻找诱因。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内科及消化内科门诊收治高血压老年患者2534例,所有患者均确诊为 H p感染,随机单盲取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6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 Hp治疗,治疗1周后剔除 Hp阳性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1年后、末次随访血脂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同期(P<0.05);随访1年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3.17%低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 Hp感染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促进作用,可使血脂、炎性因子水平增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新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作者:张文海;梁艳平;杨建;姜龙;冯洪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 U )患者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现状,以制定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留置导管患者1596例,清晨采集清洁中段尿液进行菌株分离及药敏分析,并分析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结果确诊为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患者72例,感染率为4.5%;共检出126株病原菌,以真菌为主,共62株占49.2%;多因素 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女性、合并糖尿病、合并前列腺增生、合并肾结石及导管留置时间>7 d是IC U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 IC U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中真菌感染率较高,临床上应根据IC U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且根据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陈明君;吕琳;张红娟;章未央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及热点领域,为医院感染控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2014—2015年PubM ed收录感染控制相关文献,提取主题词等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结果检出文献3294篇,截取高频主题词97个,聚类分析聚为7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组织管理研究、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输血与血液安全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研究、医疗器械消毒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研究。结论通过对感染控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我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研究人员需紧跟国际研究热点,不断提高感染控制能力。
作者:江建忠;贾素玉;宋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11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计算穿透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万古霉素平均血清药物浓度为(9.89±2.97)mg/L,脑脊液浓度为(2.34±1.98)mg/L,穿透率为(0.22±0.16)%;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及血肌酐水平不相关;而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关(P<0.05),与脑脊液糖浓度及蛋白浓度不相关。结论常规剂量万古霉素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较低,建议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并监测万古霉素血和脑脊液浓度。
作者:蔡艳;张熙;权俊杰;周乐;张莉;王锦秋;张旭霞;张抗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前感染水痘对新生儿水痘发病的影响,为推迟孕妇分娩时间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2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的妊娠后3周感染水痘的新生儿84例;依据孕妇开始患水痘到分娩之间的时间分为<1周组52例和≥1周组32例,比较其临床指标。结果84例新生儿中,48例感染水痘,感染率57.14%,经治疗后所有患儿均治愈;与≥1周组相比,<1周组新生儿水痘感染率显著增高;重症水痘占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分娩前水痘感染发病时间距离分娩时间越短,新生儿发生水痘的可能性越大。
作者:陈超;谭稼荣;周素芽;刘伟;王丽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促进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对围手术期呼吸道管理措施的落实,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月—8月未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3918例患者为对照组。将2015年9月—2016年4月3863例使用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表的患者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结果实施术后肺部感染预警评估后,护理人员对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风险预警意识增强,使呼吸道管理护理措施落实合格率由51.7%提高至73.5%;肺部感染率由1.42%降低至0.62%,与使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使用肺部感染预警评分表可有效降低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围手术期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徐爱花;邢红岩;张玲玲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状况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为表皮葡萄球菌临床抗菌用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132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采集血液标本,培养分离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及低抑菌浓度(M IC )测定,检测表皮葡萄球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同时采用PCR扩增gyrA基因及测序,分析结果。结果132例患者有36例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率为27.27%;表皮葡萄球菌对诺氟沙星耐药率为100.00%;表皮葡萄球菌 PCR扩增gyrA基因产物长度275 p ,部分菌株同时存在多点位突变。结论表皮葡萄球菌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感染病原菌,对大部分喹诺酮类药物普遍存在耐药,耐药的表皮葡萄球菌株存在gyrA基因变异,这可能是其对喹诺酮类药物产生耐药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徽;王春彤;赵占秋;郭晓红;高春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研究与观察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为本病患者治疗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4月医院收治45例膀胱癌感染患者为A组,同期选取45例膀胱癌无感染患者为B组,45名健康人员为C组,比较3组、A组与B组中不同膀胱癌分期患者的检测水平。结果 A组血清抗炎因子 IL-4、IL-10、IL-37及 APN 水平分别为(2.21±0.25)ng/ml、(30.68±3.27)pg/ml、(50.17±3.34)pg/ml及(4.18±0.52)mg/L ,其均差于B组,B组则差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细胞炎性因子在膀胱癌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呈现明显异常的状态,且感染对于不同分期膀胱癌患者的上述指标表达均有较大影响,应给予充分重视。
作者:田丰;郭世龙;郭珊;薛伍洋;郭新胜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肿瘤医院ICU多药耐药菌(MDROs)定植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入住IC U 168名患者经鼻前庭拭子和肛拭子采集标本,进行多药耐药菌的筛查。结果47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多药耐药菌116株:其中产 ESBLs大肠埃希菌114株,占98.2%,产ESBLs肺炎克雷伯杆菌2株,占1.7%。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时APACHEⅡ评分及入ICU前抗菌药物的使用是患者入ICU前合并MDROs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视MDROs的定植的高危因素,加强MDROs的预防控制,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作者:杨勇;杜云霞;刘琳娟;王新朋;王宏志;王瑶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耐药元件(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3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与1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并对结果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以了解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32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intⅠ1共27株(84.4%);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100.0%,共检出4种阳性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群、blaOXA-1群;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93.8%,共检出5种阳性基因:aac(3)-Ⅱ、aac (6′)-Ⅰb、ant(3″)-Ⅰ、ant(2″)-Ⅰ、ap h(3′)-Ⅰ。结论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的可移动耐药元件是导致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重要原因,并且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一一对应;本组菌中三个不同的克隆有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茅孝莹;常燕子;糜祖煌;许小敏;陈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了解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性,为该疾病的临床诊断和合理用药提供研究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患者115例,采集足部浅表创面与深部脓腔标本,鉴定标本中的菌株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115例患者共取得143份有效标本,分离出175株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占57.86%;39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检测出M RS A菌株14株,M RS A阳性率为35.90%;28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ESBLs菌株8株,产ESBLs菌阳性率为28.57%;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糖尿病肾病合并足感染的治疗。
作者:钟益芳;王倩;周颖;刘五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通过对医院胃肠外科患者体液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分型检测,探究胃肠外科室内的耐药基因流行特点。方法收集300例在2015年8月—12月住院患者样本,通过VIT 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筛选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通过PCR技术对耐药基因鉴别和扩增;将耐药基因亚型测序,通过序列比对方法对耐药基因亚型进行确认。结果筛选发现120株耐药ESBLs大肠杆菌菌株;其中14株高耐药ESBLs大肠杆菌PCR鉴定发现ESBLs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主要类型是CTX-M 型,测序发现其亚型主要为CTX-M-14(64.3%)、CTX-M-15(28.6%)和CTX-M-123(7.1%)。结论本研究发现胃肠外科住院患者体液内存在的大肠杆菌超广谱耐药基因 ESBLs主要为CTX-M 型,其亚型为CTX-M-14、CTX-M-15和C T X-M-123。
作者:许晓东;朱萌华;付鑫焱;过湘钗;郝珂;李凯强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50例患者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受累间隙感染的位置主要为面下部,两组年龄、受累间隙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培养出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属;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结果造成影响。
作者:王廷斌;陈春晖;童熹;李国民;张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颅内真菌感染临床M RI和C T的影像学分析特征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限度避免因误诊而导致的病情恶化。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经病原学确诊颅内真菌感染患者80例,通过CT和MRI影像分析其特征,总结各类颅内真菌感染病症特点。结果真菌性肉芽肿或脓肿的CT成像上多呈高密度或混杂密度,MRI扫描表现为T1W1低信号,而T2W1的信号变化大,主要呈等高或略低信号;真菌性脑膜炎广泛累及脑基底池CT 成像表现为基底池密度降低,脑沟回变浅,MRI扫描表现为 T2W1明显高信号,T1W1呈现等或略低信号。结论颅内肉芽肿T1W1低信号的内容物以及脑膜炎 T2W1明显高信号可能是真菌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作者:苏卫年;严小斌;雷王军;雷健;王加伟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探讨胆石症胆道感染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为胆石症并胆道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住院治疗拟行手术治疗的胆石症患者100例,行手术治疗,在术中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术前(入院时)、术后3 d检测血清IL-6、IL-8、T N F-α。结果83例胆汁培养出病原菌,阳性率83.00%,共培养出89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6株占62.92%;患者术后3 d血清IL-6、IL-8、T N F-α较术前明显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胆石症并胆道感染可引起血清IL-6、IL-8、T N F-α升高,手术治疗利于感染快速缓解,术前检测血清IL-6、IL-8、T N F-α对是否存在胆道感染有预测价值。
作者:薛玉龙;韩杰;汪传一;杨征宇;辛永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目的:分析总结妇科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存在问题及对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将2011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对照组(干预前)345例,2012年1—12月妇科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病例设为观察组(干预后)308例;比较两组之间的手术部位感染率、围手术期药物选择是否合理等。结果干预前手术例数为345例,感染81例,感染率为23.48%;干预后感染率为18.83%,干预后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药物选择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术后用药时间≤48 h率高于干预前,干预后联合用药合理率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规范,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有下降趋势;综合干预能使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张云;张影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