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菌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测定及病原菌分析

王黎一;郭璐;张弛;高冰;史利克

关键词:菌血症, 内毒素血症, 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菌血症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病原菌类型,为临床判断病原菌种类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医院菌血症患者97例,根据内毒素和血培养结果分为组1(G—+ET+)、组2(G—+ ET —)、组3(G—)、组4(ET+)及组5(菌血症组);比较不同菌种在五组间内毒素水平,数据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肠杆菌和非肠杆菌在(G—+ET —)组和(ET+)组间( P=0.04)、(G—+ET —)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G—)组和菌血症组间(P=0.00)的分布不同;菌血症组、(G—)组的白细胞计数(WBC)随着内毒素水平的升高而升高。结论应用鲎试验定量比浊法检测内毒素有助于对早期菌血症、内毒素血症、革兰阴性菌败血症患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做出判断。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稳定期 COPD 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特点及对气道炎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潜在致病微生物(PPMs)的特点及其与气道炎症、COPD急性加重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留取合格痰液,进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随后进行随访,随访间歇为3个月,共随访3次,每次随访均取痰液行痰白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结果总PPM s阳性率为37.3%,其中常检测到的PPMs为流感嗜血杆菌(HI),阳性率为17.8%;4个时点均完成痰液检测的患者共有163例,PPMs阳性率、1次PPM s阳性率、2次PPM s阳性率、多次PPM s阳性率分别为45.4%、23.3%、18.4%、12.9%。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呼吸道有较高的PPMs阳性率,尤其是流感嗜血杆菌持续存在于呼吸道中,并且与COPD气道炎症关系密切。

    作者:陈敏;徐海虹;戚国勇;陈明君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监护病区物体表面细菌污染情况调查

    目的:对医院重症监护病区(IC U )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为IC U优化环境清洁流程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2015年7月—2016年3月采用棉拭子法从医院5个IC U随机采样102份样本进行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测定。并对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分离出的细菌进行种类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102份物体表面样本经培养48 h后平均菌落数超标的共有70份(>5.0 CFU/cm2),总体合格率为31.37%;70份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超标的样本中共检出细菌74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0株占54.05%,药敏结果显示,鲍氏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敏感性达100.00%。结论 IC U内环境物体表面的细菌污染程度较高,需进一步优化和制定更为严格的环境清洁消毒的流程,并规范医护人员的操作及手卫生执行力,切断病原菌交叉传播的风险。

    作者:陈炜;陈雪娥;金浩龙;张鸿;胡田雨;吴厚肜;张金海;舒逸平;刘玉馥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聊城市 HPV 感染状况及亚型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女性 HPV易感性,并分析不同HPV亚型在聊城地区的分布特点及致宫颈上皮内瘤变作用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医院因宫颈疾病就诊3095例患者,进行过 HPV分型检测,对阳性患者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或阴道镜活检,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V阳性患者830例,占26.82%;以30~49岁年龄段 HPV 感染为主,占31.20%;宫颈高级别病变患者中检出多的H PV亚型前三位分别是H PV16、59、58;≥2种 H PV亚型混合感染在宫颈高级别和低级别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30~49岁年龄段 H PV感染比例高,宫颈上皮内瘤变比例随年龄及混合感染增高而增高;聊城市引起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 HPV亚型为HPV16、59、58。

    作者:郑丽丽;郑丽媛;杨亚培;李玉红;王伟华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方式对呼吸回路中病原菌污染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麻醉机呼吸回路两种消毒方式对管路中细菌的消毒效果,为麻醉机呼吸回路消毒选择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1月—7月对46台封闭式回路的麻醉机分别采用传统消毒和消毒机消毒方式,在消毒前、消毒后、消毒使用7d后对内部回路系统吸气口端、呼气口端、钠石灰罐出口、入口进行采样,细菌培养检测。结果传统消毒、消毒机消毒在消毒前麻醉机回路污染率为20.29%、18.84%;消毒后未检出细菌,污染率0.00%,使用7d后污染率为2.90%、2.17%,消毒前后不同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消毒前、消毒使用7d后呼气口端污染率高,传统消毒为20.29%、2.90%,消毒机为18.84%、2.17%;消毒前标本培养出细菌13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2株占52.55%、革兰阳性菌51株占37.23%、真菌14株占10.22%,消毒使用7d后标本培养出细菌1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株占53.85%、革兰阳性菌5株占38.46%、真菌1株占7.69%。结论采用传统及消毒机消毒对麻醉机呼吸回路进行消毒均能起到良好消毒作用,减少呼吸回路中细菌污染,在消毒前后回路中污染细菌中革兰阴性菌所占比例高于阳性菌。

    作者:刘喆;周勇;张军;高项羽;李铮;李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测定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神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6月11例开颅术后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酶放大免疫检测技术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万古霉素浓度,计算穿透率及相关因素。结果患者万古霉素平均血清药物浓度为(9.89±2.97)mg/L,脑脊液浓度为(2.34±1.98)mg/L,穿透率为(0.22±0.16)%;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体重有明显相关性(P<0.05),与年龄及血肌酐水平不相关;而万古霉素脑脊液穿透率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可能相关(P<0.05),与脑脊液糖浓度及蛋白浓度不相关。结论常规剂量万古霉素在血及脑脊液中浓度较低,建议根据患者体重计算给药剂量并监测万古霉素血和脑脊液浓度。

    作者:蔡艳;张熙;权俊杰;周乐;张莉;王锦秋;张旭霞;张抗怀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围产期乙型肝炎感染产妇脐带血中免疫因子及新生儿免疫状态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产妇围产期乙肝感染状态与脐带血和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新生儿疾病预测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医院出生的新生儿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新生儿母亲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各44例;比较两组新生儿临床指标。结果感染组新生儿CD3+和CD4+水平、Ig A和Ig M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CD19+水平为(9.54±4.32)%,显著低于对照组;感染组新生儿病死率、乙肝感染率、肺部感染率和黄疸发生率分别为11.36%、45.45%、31.82%和13.64%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产期产妇感染乙肝病毒可以对新生儿脐带血中免疫因子、淋巴细胞亚群等产生影响,针对新生儿脐带血的监测有助于对新生儿免疫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作者:陈丽霞;傅晓冬;范雪梅;辉彬;杨建碧;吴晓梅;方群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口腔印模消毒方法及前景展望

    制取印模是口腔修复工作中基础而关键的环节,传统的口腔印模技术发展到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在制取的过程中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甚至血液而被病原菌污染,不经消毒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关于印模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对其三维精度、性能的影响一直是修复医师研究的热点;近年兴起的数字化印模技术为口腔修复学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数字化领域,精确、快速、节约等优点使其备受青睐,本文就口腔印模消毒方法及其对印模质量的影响和数字化印模的先进性、前景展望作一综述。

    作者:张叶影;屈野;郝玉梅;韩泽民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变迁分析

    目的:探讨医院常见革兰阴性菌2009—2014年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变迁趋势,指导临床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使用。方法对广西医院2009—2014年临床标本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变迁进行统计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7种常见革兰阴性菌中,以大肠埃希菌及不动杆菌属耐药率高,连续6年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均>60.0%,不动杆菌属对上述2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均>58.9%。结论医院革兰阴性菌对环丙沙星及左氧氟沙星耐药形势严峻,以大肠埃希菌、不动杆菌属为严重,临床医生经验用药应参考医院细菌耐药监测数据,大限度发挥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

    作者:于虹;陈一强;孔晋亮;刘唐娟;黄天霞;林洁;杨超勉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抗感染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4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医院感染分为感染组80例,对照组120例,分析感染相关因素。结果感染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白细胞和胆碱酯酶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患者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饮酒史、白细胞低、并发症及低白蛋白血症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应用抗病毒药物是保护患者不受感染的因素。结论引起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很多,应用抗病毒药物是有效预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

    作者:项波;白明辉;胡永珍;周鑫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观察

    目的:观察及研究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 PV )感染及局部微循环的变化情况,为本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48例细菌性阴道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选取48名健康妇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局部微循环情况。结果观察组 HPV16、HPV18及其他高危型 H PV检出率分别为31.25%、37.50%及33.33%,均高于对照组的6.25%、6.25%及4.17%,观察组宫颈局部微循环差于对照组,且观察组轻度、中度与重度疾病患者高危型H 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也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细菌性阴道疾病患者高危型 HPV感染情况及局部微循环明显异于健康妇女,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干预。

    作者:张莹;孙晖;王英;郭清普;赵会珍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耐药大肠埃希菌可移动耐药元件研究

    目的:调查耐药大肠埃希菌中可移动耐药元件(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与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共32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与1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并对结果进行了样本聚类分析,以了解菌株的亲缘关系。结果32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intⅠ1共27株(84.4%);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100.0%,共检出4种阳性基因:blaTEM、blaSHV、blaCTX-M-群、blaOXA-1群;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总检出率为93.8%,共检出5种阳性基因:aac(3)-Ⅱ、aac (6′)-Ⅰb、ant(3″)-Ⅰ、ant(2″)-Ⅰ、ap h(3′)-Ⅰ。结论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的可移动耐药元件是导致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的重要原因,并且耐药表型和基因型一一对应;本组菌中三个不同的克隆有医院感染的可能。

    作者:茅孝莹;常燕子;糜祖煌;许小敏;陈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小儿 EB 病毒感染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旨在加强对小儿EB病毒(EB V )感染特点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和针对性的有效治疗。方法选择2009年7月—2015年10月120例EB病毒感染患儿血浆EBV-DNA或VCA-IgM 抗体阳性,结合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按诊断分为IM组43例和普通EB病毒感染组77例,比较两组患儿特点,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儿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共43例占35.8%;发热、扁桃体红肿及渗出物和淋巴结肿大三联征是IM典型临床表现,眼睑水肿、肝脾肿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BV感染组(P<0.05);IM 组中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和转为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各1例,余均临床治愈,普通EBV感染组77例均治愈,无1例严重合并症发生,无1例死亡。结论 Real-time PCR法检测血浆EBV-DNA有助于EBV感染患儿的早期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非该病毒感染所致的唯一疾病,混合感染多见,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诊断意义下降,加用丙种球蛋白等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杨辅直;李伟生;张倩;周敏芳;苏格炘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种植体周围炎对颌骨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口腔科松动并拔出种植体患者7例作为观察组,拔出第三磨牙身体健康者7例作为对照组,取两组患者的颌骨组织进行成骨细胞的分离培养和纯化,M M T测定成骨细胞增殖能力,RT-PCR法测定成骨细胞Ⅰ型胶原(Ⅰcollagen ,Col I) mRNA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胞Col I蛋白水平。结果第7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时,观察组成骨细胞OD值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成骨细胞Col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种植体周围炎能够抑制颌骨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作者:张建兴;陈云芳;方东;徐孟钢;方豪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动态监测 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细胞计数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和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 )对预测重症监护病房患儿医院感染的价值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所收治的存在医院感染临床表现的患儿62例,按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分为感染组26例和高危组36例,另选同期收治无感染症状的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临床指标。结果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和96 h后,与对照组患儿相比,感染组和高危组患儿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入住重症监护室48 h后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较高,且联合检测CRP、PCT、WBC以及pro-ADM 水平对医院感染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张辉果;王晓利;董志巧;陈团营;黄可丹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为有效缩短传染病患者暴露时间,确保患者就诊安全有序高效,落实传染病防控四早原则,建立发热门诊标准化分诊流程。方法总结完善医院发热门诊分诊流程,制定标准化作业指导。结果以传染病防控为主线,以患者为中心的标准化分诊流程,经历了SARS流行期、甲型H1N1、H7N9、埃博拉等传染病暴发流行的考验,有效缩短了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时间,杜绝了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在确保医疗安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减轻了患者就诊及治疗的心理压力,提升了患者满意度。结论此流程切实可行、效果良好,不仅实现了发热门诊传染病防控的基本功能,又体现了人性化的科学管理理念,值得推广。

    作者:田琳;祝伟秀;李莉;陈同金;赵婷;刘刚;刘运喜;肖红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研究热点分析

    目的:分析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现状及热点领域,为医院感染控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2014—2015年PubM ed收录感染控制相关文献,提取主题词等信息,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书目信息共现分析系统(BICOMB)、图形聚类工具包(gCluto)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对高频主题词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可视化分析。结果检出文献3294篇,截取高频主题词97个,聚类分析聚为7类: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组织管理研究、葡萄球菌感染研究、输血与血液安全研究、医院感染控制研究、医疗器械消毒研究、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研究。结论通过对感染控制领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我国医院感染控制领域研究人员需紧跟国际研究热点,不断提高感染控制能力。

    作者:江建忠;贾素玉;宋倩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重症心肌炎患者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与心功能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重症心肌炎治疗中丙种球蛋白对心肌损伤指标、心功能指标及血清免疫学指标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数字表法将72例重症心肌炎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在传统治疗方法基础上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疗效等。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BNP、CK —MB、cTnT水平均明显低于各自治疗前(P<0.05);治疗4周后研究组BNP、CK-MB、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3月LVEF和LV对比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6%显著低于研究组94.4%( P<0.05)。结论丙种球蛋白的抗炎症和抗病毒作用,可减少重症心肌炎对心脏的损伤,保护患者心肌细胞,迅速消除体内病毒,改善临床表现,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朱德才;麦一峰;马龙洲;颜碧清;王珊珊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差异及治疗结果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为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2月—2016年5月收治的诊断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50例患者根据有无罹患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68例和非糖尿病组82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病因主要为牙源性感染,受累间隙感染的位置主要为面下部,两组年龄、受累间隙数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培养出常见的细菌是肺炎克雷伯菌,非糖尿病组是链球菌属;糖尿病组入院时血糖水平高于非糖尿病组,切开引流的切口数量、住院天数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非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有着较大的差异,糖尿病对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结果造成影响。

    作者:王廷斌;陈春晖;童熹;李国民;张杰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3种常见肺部真菌感染 CT 表现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3种肺部真菌感染(肺念珠菌病、侵入性肺曲霉病、肺隐球菌病)CT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5年7月医院确诊82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1例肺念珠菌病、41例侵入性肺曲霉病(IPA)、2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比较3种常见肺部真菌感染CT表现。结果肺隐球菌病患者单纯性病变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以及IPA患者( P<0.05),肺隐球菌病患者聚集性结节、支气管充气征发生率显著高于肺念珠菌病以及IPA患者( P<0.05),IPA空洞发生率高于肺念珠菌病、肺隐球菌病患者( P<0.05)。结论肺隐球菌病结节主要以聚集型分布、支气管充气征为特点,而IPA结节则以空洞尤其是空气半月征为特点,肺念珠菌病磨玻璃影发生率高。

    作者:来东升;李忠学;高智琴;张联合;蔡吉勇 刊期: 2016年第24期

  • 医院感染暴发预警的方法研究

    目的:探索一种通过挖掘临床微生物数据早期预警医院感染暴发的方法,使感染控制工作更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提高工作效率。方法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以某种病原菌一周累计检出数的P95作为预警阈值(若P95<3则以3作为阈值)。若累计检出数超过阈值则产生预警信号,SAS程序自动绘制时序图,再人工对时序图进行甄别,然后对相关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判断是否属于暴发。结果基于某医院2013年微生物数据,通过本方法共产生126个预警信号,经过图形甄别筛选出8次疑似暴发信号,回顾性调查确认其中5次属于暴发。结论本方法具有简单、高效、成本低等特点,是一种预警院感暴发的有效工具。

    作者:肖德才;罗丽娟;徐蔓妮;张双玲;尹平 刊期: 2016年第2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