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黄一睿;甘文思;夏优秀;周铁丽

关键词:鲍氏不动杆菌, 分布, 耐药性
摘要:目的:调查住院患者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分离的846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结果,分析其耐药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为11.0%;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日趋严重,其中增长较显著的有美洛西林、左氧氟沙星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由2009年的23.8%、31.3%及23.6%上升至2013年的72.6%、46.7%及64.8%;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长、入住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防CCU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 CC U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感染的预防方法,分析使用多方位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得出预防感染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3年1-12月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基本护理加多方位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优劣,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参考指标的统计调查和比较,发现治愈率等各项指标参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感染率比对照组更低。结论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使常规护理方法结合多方位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素倩;翟建芬;贾金广;徐彦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0年1月72例采用T H A治疗后发生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保守治疗、32例行切开引流治疗;与治疗后3、6个月、1年及之后每2年随访1次,观察患者行走步态、双下肢是否等长、T rendelenburg 征,采用 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及非手术组Harris评分均高手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T 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满意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崔金雷;李军伟;宋文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相关病死率仍较高,随着移植类型、预处理治疗、真菌预防治疗的应用等因素的变化,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变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理选择方案,能够降低移植后真菌相关病死率;该综述简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发展及治疗策略的更新,同时指出了目前真菌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赵小利;李艳(综述);李猛;高春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压疮感染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分析及水胶体敷料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压疮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及水胶体敷料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47例压疮感染患者标本,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将47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统聚维酮碘联合光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7例感染患者中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52.54%,革兰阴性菌28株占47.46%;革兰阳性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G的耐药率均>80.00%,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75.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5.83%、对照组为86.96,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压疮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水胶体敷料能够提高疗效,促进创面愈合,且安全性高。

    作者:索仲;李克芳;张卫芬;方香香;王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 ,对照组为(33.32±14.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培兰;蔡照红;吴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在妇科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共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8个,检出率为45.00%,非感染组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0个,检出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hs‐CRP水平相比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感染可使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显著增高,并引起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的增加。

    作者:雷镇海;麻乐乐;兰卫明;徐永胜;柳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颈髓损伤患者3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94%;肺部感染患者性别、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以及完全损伤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中对于高危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而通过早期呼吸系统康复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作者:高鸿兴;方郁丹;李景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40.0%,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5例患者中均未检测出病毒;利用PCR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患者进行玻璃体液检测可明确致病病毒。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玻璃体液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有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郝晓璐;侯豹可;姚毅;杨继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机械通气患者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的效果,为积极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医院呼吸科IC 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愈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痰液由脓性黏稠转变为稀薄,胸片示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明显吸收,体温、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清除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66.67%;15例患者中出现腹胀3例、腹泻2例,均未停止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疗效肯定,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史金英;宋宁;柴书坤;李艳肖;赵从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 H 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 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作者:王仲略;周刚;沈慧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控制模型对控制ICU医院感染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腹腔感染患者引流液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肝胆外科腹腔感染引流液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胆外科腹腔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肝胆外科腹腔感染患者送检标本阳性80例,阳性率为80.0%;共检出10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2株占58.5%;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3%、79.0%、64.5%和69.4%。结论肝胆外科腹腔感染引流液细菌学检验阳性率较高,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临床抗感染治疗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用的抗菌药物。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木业色·艾尔肯江;段绍斌;于亮;张增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静脉高剂量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0.2g 、每日2次,治疗1~2周后观察将两组患者疗效、胸部X线摄片阴影好转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73%;观察组胸部X线摄片阴影的消失率为76.19%,高于对照组的39.68%;痰菌培养清除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0.0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94%,低于对照组的33.33%,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静脉高剂量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良好、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且在可耐受范围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伯恩;刘洪杰;刘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血钠、B型钠尿肽、尿酸的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钠(Na)、B型钠尿肽(BNP)、尿酸(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关系,以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50例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择50例老年心力衰竭无感染患者为疾病非感染组,选择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Na、BNP、UA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高表达,而血N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下降趋势,血Na、BNP、UA与老年心力衰竭感染病情及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周云;付永平;沙振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分离的846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结果,分析其耐药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为11.0%;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日趋严重,其中增长较显著的有美洛西林、左氧氟沙星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由2009年的23.8%、31.3%及23.6%上升至2013年的72.6%、46.7%及64.8%;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长、入住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作者:黄一睿;甘文思;夏优秀;周铁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作者:何宏;纪晓军;韩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规范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3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使用K‐B法进行,细菌耐药性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共270株占85.4%;316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医院各病区,主要是住院患者,共312株占98.7%;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的10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耐药率24.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1~50岁的患者多,共检出66株占20.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彭敬红;侯彦强;郑蓉;谢多双;彭公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和TOLL样受体成员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相关性,为探讨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1月40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385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TLR‐5受体6个SNP位点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LR‐5基因的两个SNPs(rs1341987和rs1640827),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余4个SNPs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 SNPs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5基因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无关。

    作者:林茂虎;朱晓应;苗芮;何蕾;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