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

江培兰;蔡照红;吴兰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血液透析,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预防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 ,对照组为(33.32±14.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皮瓣修复对患者鼻整形术后感染致鼻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早期皮瓣修复(Early flap ,EF)对鼻整形(Rhinoplasty ,RP)术后感染致鼻组织缺损(Nasal tissue defects ,NTD)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7月医院治疗的51例鼻整形患者,其中14例术后感染患者行早期皮瓣修复,观察修复后早期出现的鼻部结构改变及手术效果维持情况,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4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7.45%;14例皮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7个月,鼻外观恢复良好,修复组织与周围皮肤在色泽、质地、光化性损害程度等方面匹配良好;2例鼻尖出现结构不对称,行皮下注射填充后解剖结构恢复。结论依照鼻整形手术亚单位原则,术后早期根据损伤性质和大小,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方式,可对损伤做到良好的修复,预后较佳,治疗效果满意,恢复患者社会生活交流能力。

    作者:刘益民;阮春岚;李大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使用前后对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影响,利用感染信息控制系统,转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式,实现有效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2012年1-6月使用既往方式对部分科室病例监测,调查病例7626份,2013年1-6月利用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监测相同科室,调查病例7682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系统上线前后医院感染科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变化,调查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信息系统控制后,医院感染科员工病例监测工作效率提升约13倍,2012年抽查病例中,感染344例,上报237例,漏报107例,漏报率31.11%;2013年抽查对应科室,感染369例,上报345例,漏报24例,漏报率6.50%,经对比发现,漏报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略有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送检率略有升高。结论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显著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医师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医院漏报率,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送检率。

    作者:韩雷;朗爽;马瑞;李丞;修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qnr基因检测与ISCR间的关系

    目的:调查医院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 qnr基因的携带及其与 ISC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ISCR及qnr基因在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4年11月分离出120株非重复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采用 PCR法检测 qnrA、B、C、D、S基因及 ISCR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ISCR与qnr基因的连锁检测,通过DNA直接测序及质粒接合试验确定qnr及 ISCR基因的传播性。结果12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对左氧氟沙星耐药7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株,其中有 qnrA 基因阳性菌株53株,经测序确认均为qnrA1基因,均表现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连锁检测发现,仅43株 ISCR‐qnrA 1连锁检测阳性;43菌株的 qnrA1基因可通过接合传播,同时伴随着 ISCR1‐qnrA 1的共同传播。结论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严重,主要存在 qnr基因传播,并与 ISCR1基因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可通过质粒接合方式进行 ISCR1‐qnrA1水平连锁传播。

    作者:黄建芳;陈增强;余方友;陈素菜;林云双;周望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癌变过程中凋亡基因生存素及Bcl-2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变过程中凋亡基因生存素(Survivin)和 Bcl‐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140例胃病患者送检胃黏膜组织标本,检测凋亡基因Survivin、Bcl‐2的表达以及Hp的感染情况,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率在不同疾病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在病变恶性程度高的胃癌中,Hp的阳性率高,为69.70%;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H p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分别为63.64%、60.61%,随胃癌变发展过程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Hp感染、Survivin、Bcl‐2表达与胃癌变恶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指数(AI)在胃癌变发展过程中先升高后下降。结论凋亡基因 Bcl‐2和Survivin在胃癌变过程中有表达逐渐升高趋势,Hp感染能够诱导Survivin、Bcl‐2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受抑制。

    作者:季涛;徐向明;谭洪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肺部感染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研究

    目的:对肺部感染的防治与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展开分析,实现多药耐药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达到抗菌药物正确运用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治疗的200例肺部感染患者,通过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分离病原菌阳性标本103例,阳性率为51.5%;共分离出13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8株占65.2%;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四环素、呋喃妥因等耐药率约达100.0%。结论肺部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务人员要结合病原菌高耐药率、高分离阳性率的特征,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妥建军;蒋群宁;邵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性研究,为减少白内障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7例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白内障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早期手术组33例、中期手术组30例,成熟期手术组34例,分别收集患者的血液及眼内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观察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分别有2、4例和9例,发生率分别为6.06%、13.33%和26.47%,早期手术组显著低于中期和成熟期,中期显著低于成熟期,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患者其视功能指数问卷分值为63.44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的68.38分和79.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熟期患者 V F问卷评分79.72分显著优于中期手术者68.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机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有显著的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视力及患者要求及时手术,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邱荣;王太霞;鞠建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控制预防措施,指导临床控制和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新生儿共868例,详细记录新生儿的各项资料,观察和记录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868例新生儿,发生感染82例,感染率为9.45%;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共35例占42.68%;82例感染的新生儿共培养出病原菌8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2株占59.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产妇、剖宫产新生儿、住IC U及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时间长、新生儿置暖箱、反复吸痰、安置导尿管、早产、羊水污染、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率高,临床应依据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永芹;聂军华;葛丽燕;王家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血钠、B型钠尿肽、尿酸的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钠(Na)、B型钠尿肽(BNP)、尿酸(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关系,以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50例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择50例老年心力衰竭无感染患者为疾病非感染组,选择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Na、BNP、UA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高表达,而血N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下降趋势,血Na、BNP、UA与老年心力衰竭感染病情及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周云;付永平;沙振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灌洗吸痰,观察组则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 h和4 h后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 )及呼吸功(WOB)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3、5、7 d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9例占72.5%,显效9例占22.5%,对照组痊愈16例占40.0%,显效18例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勋;陈贝贝;张明华;赵苏;莫冰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口腔扁平苔藓(OLP)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104例OLP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治疗组患者应用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安奈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8%,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为(4.96 ± 0.35)分,低于对照组的(7.34 ± 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85%,低于对照组9.62%和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OLP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剑锋;章姍姍;方芳;黄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压疮感染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分析及水胶体敷料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压疮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及水胶体敷料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47例压疮感染患者标本,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将47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统聚维酮碘联合光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7例感染患者中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52.54%,革兰阴性菌28株占47.46%;革兰阳性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G的耐药率均>80.00%,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75.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5.83%、对照组为86.96,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压疮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水胶体敷料能够提高疗效,促进创面愈合,且安全性高。

    作者:索仲;李克芳;张卫芬;方香香;王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IC U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 U 500例患者中选择120例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分离出4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7株占63.4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21.80%、真菌69株占14.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达13.16%~100.00%。结论 IC 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以减少耐药现象。

    作者: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多,占54.10%。结论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佳防护策略。

    作者:陈建伟;韩立海;孙吉花;张霞;邱会芬;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妊娠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的疗效与早产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的疗效以及与其早产之间的关系,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150例孕早期生殖道感染孕妇根据是否同意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孕妇92例,对照组孕妇58例,干预组根据生殖道分泌物的检测结果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对比两组孕妇生殖道感染的治愈率、早产率和分娩后3个月的产妇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孕妇生殖道感染治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9%;干预组孕妇的早产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分娩后3个月干预组产妇的生活质量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妇20孕周之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治疗效果好,有助于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改善孕妇的生活质量。

    作者:沈正泽;蔡晓丽;陈庆;杨柳;秧茂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静脉高剂量使用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126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观察组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0.5g、每日1次,对照组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0.2g 、每日2次,治疗1~2周后观察将两组患者疗效、胸部X线摄片阴影好转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6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73%;观察组胸部X线摄片阴影的消失率为76.19%,高于对照组的39.68%;痰菌培养清除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0.00%;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94%,低于对照组的33.33%,以上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静脉高剂量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疗效良好、安全性好、不良反应少,且在可耐受范围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马伯恩;刘洪杰;刘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医院感染患者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胆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对患者利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检查,抽取胆汁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药敏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胆汁标本培养阳性的为78例,检出率为95.1%,共检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革兰阳性菌18株占21.2%,真菌8株占9.4%;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均<3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耐药率均<15.0%。结论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其主要病原菌,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胆汁药敏试验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林宗梅;綦怀纲;余丹;蔡妙国;章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与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钙(Ca)、磷(P)代谢、皮肤瘙痒及免疫功能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受试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检测血Ca、P、IgG、IgM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情况及感染率。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Ca水平显著升高、血P水平显著下降,皮肤瘙痒评分明显降低,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感染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IgG、IgM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有效纠正Ca、P代谢紊乱,改善皮肤瘙痒症状,提高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不增加感染风险。

    作者:许俊;彭红英;冯志鹏;马燕;滕绍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脑外伤术后患者279例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9例脑外伤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61例,感染率为21.9%;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25 g/L和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马亚红;王昊;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