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早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的疗效与早产关系研究

沈正泽;蔡晓丽;陈庆;杨柳;秧茂盛

关键词:妊娠早期, 抗菌药物, 生殖道感染, 早产
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妊娠早期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的疗效以及与其早产之间的关系,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150例孕早期生殖道感染孕妇根据是否同意进行临床药物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孕妇92例,对照组孕妇58例,干预组根据生殖道分泌物的检测结果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对比两组孕妇生殖道感染的治愈率、早产率和分娩后3个月的产妇生活质量。结果干预组孕妇生殖道感染治愈率为90.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9%;干预组孕妇的早产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0%;分娩后3个月干预组产妇的生活质量4个维度的得分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孕妇20孕周之前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生殖道感染治疗效果好,有助于降低早产的发生率,改善孕妇的生活质量。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减少血液病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6月血液科6118例住院患者,对其医院感染及发生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并以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探讨控制措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18例血液病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109例,感染率18.1%,其中发生带状疱疹57例,发生率0.9%,发生率逐年升高;年龄≥60岁、化疗、合并糖尿病、疾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化疗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减少血液病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

    作者:封蔚莹;洪攀;傅佳萍;罗洪强;钟永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症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时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480例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腹水、尿液、血液以及痰液等分别分离并培养,并对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480例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8例,感染率为24.5%,共分离出152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5株占69.1%,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及头孢曲松等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4%、43.6%,对于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10.9%、9.1%。结论重症肝病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以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其耐药性也比较高。

    作者:夏迎春;黄笑夏;郑志勇;黄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作者:何宏;纪晓军;韩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菌群分布以及耐药特点,为肿瘤患者感染的控制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4月肿瘤科96例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住院患者共918例,其中9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0.5%;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7株占52.8%;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0%,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均较敏感。结论针对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温海琦;谌晓燕;张银辉;王霓;陈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机械通气患者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的效果,为积极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医院呼吸科IC 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愈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痰液由脓性黏稠转变为稀薄,胸片示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明显吸收,体温、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清除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66.67%;15例患者中出现腹胀3例、腹泻2例,均未停止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疗效肯定,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史金英;宋宁;柴书坤;李艳肖;赵从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脑外伤术后患者279例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9例脑外伤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61例,感染率为21.9%;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25 g/L和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马亚红;王昊;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08-2013年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妇产科、泌尿外科门诊送检的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3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数据,采用WHONE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均有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0.0%;2008-2013年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均有下降趋势,敏感率降低13.0%~68.1%,且女性患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则随着年龄增长药物敏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有很高的敏感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解脲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率差异较大,经验用药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作者:赵强;王磊利;张有江;罗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规范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3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使用K‐B法进行,细菌耐药性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共270株占85.4%;316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医院各病区,主要是住院患者,共312株占98.7%;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的10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耐药率24.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1~50岁的患者多,共检出66株占20.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彭敬红;侯彦强;郑蓉;谢多双;彭公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CCU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 CC U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感染的预防方法,分析使用多方位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得出预防感染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3年1-12月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基本护理加多方位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优劣,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参考指标的统计调查和比较,发现治愈率等各项指标参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感染率比对照组更低。结论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使常规护理方法结合多方位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素倩;翟建芬;贾金广;徐彦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8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进行统计。结果80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共检出10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1.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3.5%、14.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5.0%、100.0%、100.0%;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未发现严重耐药。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风叶;付洪杰;郭光红;陈贞敏;李敬霞;吴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酸性氧化电位水预防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外科2014年1-10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切口,对照组用传统方法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不良反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3.33%;观察组的刺激灼痛、红肿热痛发生率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和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5株病原菌,其中3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阳性菌。结论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切口换药清洗消毒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和减轻切口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春秀;魏大琼;谢燕;郑康霞;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控制模型对控制ICU医院感染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及抗菌药物应用,以期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16例,共培养出真菌37株,其中肺部有15株占40.54%,胃肠道7株占18.92%,其他15株占40.54%;检出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酵母菌为主,占78.38%;所有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在0~25.00%,新型隐球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甲帕霉素耐药率较低,均为16.67%,光滑假丝酵母菌对球红霉素耐药率为12.50%,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在50.00%~83.33%。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及重视预防可提高预后。

    作者:孙琳;潘秀霞;马京平;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医院感染患者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淋巴结核患者的超声诊断研究

    目的:了解淋巴结核患者颈部淋巴结核病灶的分布区域及构成比,分析颈部淋巴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淋巴结核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经临床手术证实为颈部淋巴结核的64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颈部淋巴结核病灶分布及构成比,以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64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中57例为单侧分布占89.1%,包括左颈28例和右颈29例;7例为双侧分布占10.9%;病灶分布于颌下区71个、锁骨上区39个和双侧乳突下28个,超声声像图显示病灶为散在、串珠样或融合成团,无规则,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内血流信号减少。结论淋巴结核不同病理时期,其超声声像图随之改变,应对声像图特点、临床特点和病理分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运用超声声像特征对颈部淋巴结核进行正确诊断。

    作者:李玉平;王红春;葛玲;郑永财;邢俊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保妇康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局部应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宫颈hr‐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干扰素栓局部应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液基细胞学(TCT )、经杂交捕获二代技术(HCⅡ)检测结果,宫颈炎指标积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宫颈炎积分及 HPV‐DNA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宫颈炎积分及RLU/CO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 HPV感染及宫颈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及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5.0%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宫颈hr‐HPV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清除了hr‐HPV ,消除或改善了宫颈炎症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干扰素局部治疗效果。

    作者:徐红儿;饶慧;马美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效果,为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行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肺部CT表现及发病特点使用治疗细菌、病毒、卡氏肺囊虫或真菌的综合方案进行,得到病原菌及病毒检测结果后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对照组延续口服醋酸泼尼松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2±1.3)d、动脉血气恢复正常时间为(9.5±2.1)d、肌酐为(97.5±14.5)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5.3±3.8)d、(16.8±3.6)d、(119.6±21.2)μmol/L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可有效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孟凡航;黄间开;郭雪坤;陈志勇;赖永通;黄先恩;林民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