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酸性氧化电位水预防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效果研究

李春秀;魏大琼;谢燕;郑康霞;何莉

关键词:酸性氧化电位水, 聚维酮碘, 切口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外科2014年1-10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切口,对照组用传统方法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不良反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3.33%;观察组的刺激灼痛、红肿热痛发生率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和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5株病原菌,其中3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阳性菌。结论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切口换药清洗消毒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和减轻切口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产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感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分娩的2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临床资料,记录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种类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并分析影响产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例产妇共有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65%;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3株占54.1%;革兰阳性菌除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外,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10人是引起产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产科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是革兰阴性菌为主,住院时间长、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人数多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波;谢少云;贾春美;张庆玲;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研究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8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进行统计。结果80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共检出10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1.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3.5%、14.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5.0%、100.0%、100.0%;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未发现严重耐药。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风叶;付洪杰;郭光红;陈贞敏;李敬霞;吴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总结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2年12月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对照研究2008-2010年(干预前)与2011-2012年(干预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采用 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对比。结果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8例、184例次,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4%、日感染率为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高占78.8%;14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阳性91例,培养阳性率62.8%,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4株占70.3%;经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8%和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曾晓辉;徐冰凌;林澜溪;刘大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08年11月-2009年7月从住院患者中分离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均阳性,1株(5.3%)aac(6′)‐Ⅰ b‐cr基因阳性,qnrA、qnrB、qnrS和qepA 基因均阴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株 gyrA和parC基因均发生突变,分别导致 gyrA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出现两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3位丝氨酸(Ser)被异亮氨酸(Ile)取代、第87位天冬氨酸(Asp)被甘氨酸(Gly)取代,parC基因QRDR出现1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0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仍是临床分离的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机制。

    作者:黄支密;夏守慧;沈娟;周芸;杨海燕;邹玉秀;杨伟平;糜祖煌;朱健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共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8个,检出率为45.00%,非感染组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0个,检出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hs‐CRP水平相比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感染可使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显著增高,并引起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的增加。

    作者:雷镇海;麻乐乐;兰卫明;徐永胜;柳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9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确诊VAP分为确诊组45例和未确诊组51例,监测入组当日和确诊VAP当日血清PCT和CRP浓度;对比临床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体温、氧合指数、白细胞数目、CPIS评分、PCT、CRP、入组前服用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CHEⅡ和SOFA评分、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对VAP的诊断阈值为0.7ng/ml、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64.0%;CRP对VAP的诊断阈值为54.0mg/L,敏感度为51.2%、特异度为64.7%。结论PCT、CRP和CPI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RP对VAP早期诊断无明显价值,PCT对VA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简化CPIS评分对VAP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明旋;胡斌;程知音;辛恺;洪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控制模型对控制ICU医院感染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和TOLL样受体成员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相关性,为探讨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1月40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385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TLR‐5受体6个SNP位点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LR‐5基因的两个SNPs(rs1341987和rs1640827),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余4个SNPs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 SNPs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5基因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无关。

    作者:林茂虎;朱晓应;苗芮;何蕾;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保妇康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局部应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宫颈hr‐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干扰素栓局部应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液基细胞学(TCT )、经杂交捕获二代技术(HCⅡ)检测结果,宫颈炎指标积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宫颈炎积分及 HPV‐DNA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宫颈炎积分及RLU/CO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 HPV感染及宫颈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及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5.0%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宫颈hr‐HPV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清除了hr‐HPV ,消除或改善了宫颈炎症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干扰素局部治疗效果。

    作者:徐红儿;饶慧;马美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灌洗吸痰,观察组则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 h和4 h后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 )及呼吸功(WOB)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3、5、7 d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9例占72.5%,显效9例占22.5%,对照组痊愈16例占40.0%,显效18例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勋;陈贝贝;张明华;赵苏;莫冰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的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符合情况,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共161例占81.3%;入选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病例176例,诊断符合率为88.9%;漏诊和误诊22例,占11.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水型、腹膜和肠壁增厚型、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沈小平;管惠华;沈惠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 H 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 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作者:王仲略;周刚;沈慧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骨感染性病变诊断中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骨感染性病变CT 平扫及三维重建成像的特点,为提高CT 在骨感染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1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为骨感染性病变患者30例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CT平扫和三维重建图像的特点,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扫定位像。结果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为急性感染,占43.3%;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别为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布鲁氏杆菌,分别占53.4%、40.0%、3.3%、3.3%;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C T表现阳性有病骨周围出现软组织肿块、脓肿、骨质呈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出现明显死骨、边缘出现硬化、有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内出现积气及V R成像后骨质出现明显缺损,阳性率分别为10.0%、60.0%、96.7%、70.0%、46.7%、36.7%、30.0%及43.3%。结论骨感染性的病变的C T典型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可见明显死骨形成,不同致病菌所致的骨感染CT变现各具特点,各种类型骨感染性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病原学和病理学。

    作者:刘杰;陈勇;张祖峰;王冬梅;龚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肝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早期发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指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49例住院肝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例肝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有19例治疗无效,无效率为38.8%;多因素分析显示,多肺叶或双肺病变、PSI评分Ⅳ‐Ⅴ级、合并胆道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或腹膜炎,初始经验性治疗失败及需要机械通气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要予以重视,并早期预防或纠正,从而减少住院肝病患者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张文先;潘越峻;郭家伟;刘元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多,占54.10%。结论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佳防护策略。

    作者:陈建伟;韩立海;孙吉花;张霞;邱会芬;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效果,为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行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肺部CT表现及发病特点使用治疗细菌、病毒、卡氏肺囊虫或真菌的综合方案进行,得到病原菌及病毒检测结果后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对照组延续口服醋酸泼尼松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2±1.3)d、动脉血气恢复正常时间为(9.5±2.1)d、肌酐为(97.5±14.5)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5.3±3.8)d、(16.8±3.6)d、(119.6±21.2)μmol/L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可有效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孟凡航;黄间开;郭雪坤;陈志勇;赖永通;黄先恩;林民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该疾病的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127例,所有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鉴定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细菌性肠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检出1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77.05%;由3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8株,占24.24%;弗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细菌性肠炎的治疗。

    作者:丁医峰;袁琼琼;侯一民;干安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 ± 0.81)d ,对照组为(7.50 ± 0.72)d ,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健;郭英辉;陈金金;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