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医院感染患者的研究

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关键词:医院感染, 抗菌药物, 药敏试验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颈髓损伤患者3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94%;肺部感染患者性别、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以及完全损伤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中对于高危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而通过早期呼吸系统康复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作者:高鸿兴;方郁丹;李景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医院感染患者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在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指导临床准确诊断肺部感染。方法选取门诊68例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取68名健康体检者为非感染组,对比两组PC T浓度,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患者 PCT 浓度感染组为(4.67±1.59) ng/ml、非感染组为(0.03 ± 0.01) ng/ml ,感染组患者PCT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检测 PCT 阳性率感染组为83.82%、非感染组为8.82%,感染组患者PC T 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T的检测可以诊断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因此PCT的检测能够帮助临床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迟岩;怀丽梅;钱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 ± 0.81)d ,对照组为(7.50 ± 0.72)d ,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健;郭英辉;陈金金;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预防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多,占54.10%。结论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佳防护策略。

    作者:陈建伟;韩立海;孙吉花;张霞;邱会芬;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机械通气患者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的效果,为积极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医院呼吸科IC 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愈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痰液由脓性黏稠转变为稀薄,胸片示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明显吸收,体温、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清除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66.67%;15例患者中出现腹胀3例、腹泻2例,均未停止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疗效肯定,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史金英;宋宁;柴书坤;李艳肖;赵从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普外科无菌手术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16例,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116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 例,感染率为50.00%;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季节、病房条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等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经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BMI高、手术时间长、多人病房、操作者资历低、切口类型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术前调整患者体质量指数、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改善病房条件、提高手术操作者业务水平,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风险。

    作者:余静;许贤智;韩继红;吴淑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的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符合情况,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共161例占81.3%;入选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病例176例,诊断符合率为88.9%;漏诊和误诊22例,占11.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水型、腹膜和肠壁增厚型、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沈小平;管惠华;沈惠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0年1月72例采用T H A治疗后发生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保守治疗、32例行切开引流治疗;与治疗后3、6个月、1年及之后每2年随访1次,观察患者行走步态、双下肢是否等长、T rendelenburg 征,采用 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及非手术组Harris评分均高手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T 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满意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崔金雷;李军伟;宋文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钙磷代谢与感染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钙(Ca)、磷(P)代谢、皮肤瘙痒及免疫功能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受试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检测血Ca、P、IgG、IgM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情况及感染率。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Ca水平显著升高、血P水平显著下降,皮肤瘙痒评分明显降低,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感染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IgG、IgM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有效纠正Ca、P代谢紊乱,改善皮肤瘙痒症状,提高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不增加感染风险。

    作者:许俊;彭红英;冯志鹏;马燕;滕绍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使用前后对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影响,利用感染信息控制系统,转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式,实现有效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2012年1-6月使用既往方式对部分科室病例监测,调查病例7626份,2013年1-6月利用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监测相同科室,调查病例7682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系统上线前后医院感染科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变化,调查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信息系统控制后,医院感染科员工病例监测工作效率提升约13倍,2012年抽查病例中,感染344例,上报237例,漏报107例,漏报率31.11%;2013年抽查对应科室,感染369例,上报345例,漏报24例,漏报率6.50%,经对比发现,漏报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略有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送检率略有升高。结论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显著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医师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医院漏报率,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送检率。

    作者:韩雷;朗爽;马瑞;李丞;修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10月8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类型、各型肺部感染的血常规特点、对症治疗时间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发病率较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其他类型肺炎较为少见;细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肺炎组患者(F=16.6134,P=0.0012),同时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性肺炎治疗时间长,其次为细菌性肺炎,其他类型肺部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2岁、白蛋白<40 g/L、血钾<3.5 mmol/L及NIHSS>35分为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类型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应注意对症治疗,同时也应注意年龄、营养摄入、血钾程度及NIHSS评分对肺内感染发生的影响。

    作者:马忠慧;沈玥;刘运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淋巴结核患者的超声诊断研究

    目的:了解淋巴结核患者颈部淋巴结核病灶的分布区域及构成比,分析颈部淋巴结核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征,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淋巴结核的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1年5月-2014年5月经临床手术证实为颈部淋巴结核的64例患者临床资料,总结颈部淋巴结核病灶分布及构成比,以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64例颈部淋巴结核患者中57例为单侧分布占89.1%,包括左颈28例和右颈29例;7例为双侧分布占10.9%;病灶分布于颌下区71个、锁骨上区39个和双侧乳突下28个,超声声像图显示病灶为散在、串珠样或融合成团,无规则,主要表现为低回声、无回声或混合回声,结节内血流信号减少。结论淋巴结核不同病理时期,其超声声像图随之改变,应对声像图特点、临床特点和病理分型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准确运用超声声像特征对颈部淋巴结核进行正确诊断。

    作者:李玉平;王红春;葛玲;郑永财;邢俊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 H 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 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作者:王仲略;周刚;沈慧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实施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30例,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53.97%;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且>3 h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共分离出79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3株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IC U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 U 500例患者中选择120例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分离出4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7株占63.4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21.80%、真菌69株占14.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达13.16%~100.00%。结论 IC 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以减少耐药现象。

    作者: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相关病死率仍较高,随着移植类型、预处理治疗、真菌预防治疗的应用等因素的变化,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变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理选择方案,能够降低移植后真菌相关病死率;该综述简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发展及治疗策略的更新,同时指出了目前真菌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赵小利;李艳(综述);李猛;高春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