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余静;许贤智;韩继红;吴淑珍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切口, 术后感染
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无菌手术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16例,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116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 例,感染率为50.00%;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季节、病房条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等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经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BMI高、手术时间长、多人病房、操作者资历低、切口类型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术前调整患者体质量指数、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改善病房条件、提高手术操作者业务水平,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风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骨感染性病变诊断中CT平扫联合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骨感染性病变CT 平扫及三维重建成像的特点,为提高CT 在骨感染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年1月-2014年11月经手术病理或穿刺病理证实为骨感染性病变患者30例临床资料,分析治疗前CT平扫和三维重建图像的特点,采用GE 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机扫定位像。结果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中有13例为急性感染,占43.3%;感染患者检出病原菌分别为结核分枝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布鲁氏杆菌,分别占53.4%、40.0%、3.3%、3.3%;30例骨感染性病变患者C T表现阳性有病骨周围出现软组织肿块、脓肿、骨质呈溶骨性破坏、病灶内出现明显死骨、边缘出现硬化、有明显骨膜反应、病灶内出现积气及V R成像后骨质出现明显缺损,阳性率分别为10.0%、60.0%、96.7%、70.0%、46.7%、36.7%、30.0%及43.3%。结论骨感染性的病变的C T典型表现为边界不清楚溶骨性的骨质破坏、可见明显死骨形成,不同致病菌所致的骨感染CT变现各具特点,各种类型骨感染性疾病的确诊需要结合病原学和病理学。

    作者:刘杰;陈勇;张祖峰;王冬梅;龚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相关病死率仍较高,随着移植类型、预处理治疗、真菌预防治疗的应用等因素的变化,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变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理选择方案,能够降低移植后真菌相关病死率;该综述简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发展及治疗策略的更新,同时指出了目前真菌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赵小利;李艳(综述);李猛;高春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肝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肝病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早期发现医院获得性肺炎的指标,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8月收治的49例住院肝病患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治疗无效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9例肝病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中有19例治疗无效,无效率为38.8%;多因素分析显示,多肺叶或双肺病变、PSI评分Ⅳ‐Ⅴ级、合并胆道感染、肠道感染、败血症或腹膜炎,初始经验性治疗失败及需要机械通气是治疗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要予以重视,并早期预防或纠正,从而减少住院肝病患者合并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

    作者:张文先;潘越峻;郭家伟;刘元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脑外伤术后患者279例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9例脑外伤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61例,感染率为21.9%;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25 g/L和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马亚红;王昊;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IC U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 U 500例患者中选择120例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分离出4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7株占63.4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21.80%、真菌69株占14.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达13.16%~100.00%。结论 IC 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以减少耐药现象。

    作者: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实施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30例,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53.97%;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且>3 h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共分离出79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3株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和TOLL样受体成员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相关性,为探讨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1月40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385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TLR‐5受体6个SNP位点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LR‐5基因的两个SNPs(rs1341987和rs1640827),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余4个SNPs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 SNPs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5基因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无关。

    作者:林茂虎;朱晓应;苗芮;何蕾;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病原学分析与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深部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及抗菌药物应用,以期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4年1月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患者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发生深部真菌感染16例,共培养出真菌37株,其中肺部有15株占40.54%,胃肠道7株占18.92%,其他15株占40.54%;检出真菌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新型隐球酵母菌为主,占78.38%;所有真菌均对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耐药性较低,在0~25.00%,新型隐球酵母菌对氟胞嘧啶、甲帕霉素耐药率较低,均为16.67%,光滑假丝酵母菌对球红霉素耐药率为12.50%,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在50.00%~83.33%。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继发深部真菌感染主要是条件致病菌,应用敏感抗菌药物及重视预防可提高预后。

    作者:孙琳;潘秀霞;马京平;王晓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血源性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5月因发热入院并且血培养呈阳性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脓毒血症分为脓毒症组42例和非脓毒症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共42例发生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8.00%;共检出192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77株占40.1%;脓毒血症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脓毒血症组( 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原发感染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常见,糖尿病并发脓毒症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治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周圣明;鲁小红;阳焕军;易香莲;孙志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直肠癌患者术后继发盆腔脓肿经CT引导下穿刺引流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的可行性、疗效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3年8月37例直肠癌术后发生盆腔脓肿,内科保守治疗失败后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盆腔脓肿穿刺引流技术临床成功率为100.00%;穿刺置管采用斜路径4例占10.81%、前路径7例占18.92%和后路径26例占70.27%,穿刺置管时间20~90 min、导管留置时间0~45 d、引流液0~2500 ml;病原菌培养阳性31例,阳性率83.78%,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共30株,占96.78%;临床失败共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与不同型号的导管( P<0.001)和是否存在吻合口瘘( P=0.001)有关;轻微并发症4例,发生率10.81%。结论设计合理的穿刺路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安全、有效,采用≥8 F的留置导管、无吻合口瘘临床疗效好。

    作者:郑家平;罗君;邵国良;陈玉堂;阮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超声检查在结核性腹膜炎中的临床诊断分析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符合情况,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共161例占81.3%;入选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病例176例,诊断符合率为88.9%;漏诊和误诊22例,占11.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水型、腹膜和肠壁增厚型、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沈小平;管惠华;沈惠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在妇科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qnr基因检测与ISCR间的关系

    目的:调查医院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 qnr基因的携带及其与 ISC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ISCR及qnr基因在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4年11月分离出120株非重复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采用 PCR法检测 qnrA、B、C、D、S基因及 ISCR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ISCR与qnr基因的连锁检测,通过DNA直接测序及质粒接合试验确定qnr及 ISCR基因的传播性。结果12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对左氧氟沙星耐药7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株,其中有 qnrA 基因阳性菌株53株,经测序确认均为qnrA1基因,均表现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连锁检测发现,仅43株 ISCR‐qnrA 1连锁检测阳性;43菌株的 qnrA1基因可通过接合传播,同时伴随着 ISCR1‐qnrA 1的共同传播。结论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严重,主要存在 qnr基因传播,并与 ISCR1基因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可通过质粒接合方式进行 ISCR1‐qnrA1水平连锁传播。

    作者:黄建芳;陈增强;余方友;陈素菜;林云双;周望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降钙素原检测在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在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指导临床准确诊断肺部感染。方法选取门诊68例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取68名健康体检者为非感染组,对比两组PC T浓度,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患者 PCT 浓度感染组为(4.67±1.59) ng/ml、非感染组为(0.03 ± 0.01) ng/ml ,感染组患者PCT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检测 PCT 阳性率感染组为83.82%、非感染组为8.82%,感染组患者PC T 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T的检测可以诊断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因此PCT的检测能够帮助临床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迟岩;怀丽梅;钱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08-2013年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妇产科、泌尿外科门诊送检的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3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数据,采用WHONE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均有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0.0%;2008-2013年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均有下降趋势,敏感率降低13.0%~68.1%,且女性患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则随着年龄增长药物敏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有很高的敏感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解脲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率差异较大,经验用药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作者:赵强;王磊利;张有江;罗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血管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 ± 0.81)d ,对照组为(7.50 ± 0.72)d ,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健;郭英辉;陈金金;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