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肠癌患者术后继发盆腔脓肿经CT引导下穿刺引流疗效分析

郑家平;罗君;邵国良;陈玉堂;阮燕萍

关键词:盆腔脓肿, CT引导, 经皮穿刺, 置管引流, 吻合口瘘
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的可行性、疗效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3年8月37例直肠癌术后发生盆腔脓肿,内科保守治疗失败后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盆腔脓肿穿刺引流技术临床成功率为100.00%;穿刺置管采用斜路径4例占10.81%、前路径7例占18.92%和后路径26例占70.27%,穿刺置管时间20~90 min、导管留置时间0~45 d、引流液0~2500 ml;病原菌培养阳性31例,阳性率83.78%,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共30株,占96.78%;临床失败共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与不同型号的导管( P<0.001)和是否存在吻合口瘘( P=0.001)有关;轻微并发症4例,发生率10.81%。结论设计合理的穿刺路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安全、有效,采用≥8 F的留置导管、无吻合口瘘临床疗效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长效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构建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和临床价值,为手术室手消毒环节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开展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各68名,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使其在各方面均有可比性;通过细化指标对两组医护人员手消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于手术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规范化培训,观察组医护人员手术开始1、2、3 h时手细菌培养菌落数分别为(0.402 ± 0.016)CFU/cm2、(0.425 ± 0.019)CFU/cm2和(0.485 ± 0.021)CFU/cm2,对照组分别为(0.581 ± 0.017)CFU/cm2、(0.622 ± 0.016)CFU/cm2和(0.796 ± 0.020)CFU/cm2,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平均达到93.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并有利于在手术全过程中均保持较低的手细菌菌落数。

    作者:唐佳;盛孝敏;甘秀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08年11月-2009年7月从住院患者中分离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均阳性,1株(5.3%)aac(6′)‐Ⅰ b‐cr基因阳性,qnrA、qnrB、qnrS和qepA 基因均阴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株 gyrA和parC基因均发生突变,分别导致 gyrA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出现两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3位丝氨酸(Ser)被异亮氨酸(Ile)取代、第87位天冬氨酸(Asp)被甘氨酸(Gly)取代,parC基因QRDR出现1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0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仍是临床分离的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机制。

    作者:黄支密;夏守慧;沈娟;周芸;杨海燕;邹玉秀;杨伟平;糜祖煌;朱健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医院感染患者的研究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感染的临床诊治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发生感染的临床诊治,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112例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C E F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与静脉注射常规抗菌药物;分析患者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感染率及治疗效果。结果淋巴囊肿发生感染的概率随着患者血红蛋白(Hb)和中性粒细胞(ANC )的降低及年龄的增高而增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4.64%和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概率与贫血和中性粒细胞(ANC)的降低以及年龄相关,抗菌药物辅以G‐CSF治疗,可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的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英华;郭晓红;李秀玲;沈靖;张云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颈髓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颈髓损伤患者3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2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94%;肺部感染患者性别、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以及完全损伤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结论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中对于高危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而通过早期呼吸系统康复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作者:高鸿兴;方郁丹;李景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灌洗吸痰,观察组则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 h和4 h后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 )及呼吸功(WOB)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3、5、7 d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9例占72.5%,显效9例占22.5%,对照组痊愈16例占40.0%,显效18例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勋;陈贝贝;张明华;赵苏;莫冰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清降钙素原与前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对儿童感染诊断应用的评价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 )、血清降钙素原(PCT )对儿童医院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评价关系,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10月医院儿科收治的81例医院感染患儿进行观察,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00名体检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CRP、PA、PCT ,以及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变化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患儿治疗前CRP与PC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感染组CRP与PCT浓度大幅降低,PA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前、后CRP、PA、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toff值CRP为0.81 mg/L、PA为9.20 mg/L、PCT为0.14μg/L ;联合应用检测敏感度提高至97.4%,特异性提高至98.5%。结论CRP、PA、PCT检测对儿童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联合动态检测不仅能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而且还能反映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燕平;侯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侵袭性真菌病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发病率及相关病死率仍较高,随着移植类型、预处理治疗、真菌预防治疗的应用等因素的变化,真菌感染的流行病学也发生了变化;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合理选择方案,能够降低移植后真菌相关病死率;该综述简述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概况、抗真菌药物种类的发展及治疗策略的更新,同时指出了目前真菌治疗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预测了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作者:赵小利;李艳(综述);李猛;高春记(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总结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2年12月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对照研究2008-2010年(干预前)与2011-2012年(干预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采用 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对比。结果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8例、184例次,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4%、日感染率为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高占78.8%;14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阳性91例,培养阳性率62.8%,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4株占70.3%;经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8%和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曾晓辉;徐冰凌;林澜溪;刘大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在妇科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V A P患者9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45例,普通组实施常规吸痰处理,治疗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远期生活质量,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CPI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同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62.22%,治疗组有效率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为(81.44 ± 0.84)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2.28 ± 0.92)mm Hg、SaO2为(91.88 ± 1.34)%、pH为(7.38 ± 0.06),几项指标改善均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VAP患者感染可以有效控制,对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徐雪梅;柴萍;李志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的7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相关性因素,并探讨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5.7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次数、给药方式和医师经验是硬膜外麻醉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穿刺点皮肤感染是硬膜外麻醉术后主要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加强相关感染因素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於建鹏;李旭初;唐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集束化护理干预的预防作用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 ,对照组为(33.32±14.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培兰;蔡照红;吴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胆结石患者胆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敏分析

    目的:分析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对患者利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检查,抽取胆汁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药敏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胆汁标本培养阳性的为78例,检出率为95.1%,共检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革兰阳性菌18株占21.2%,真菌8株占9.4%;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均<3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耐药率均<15.0%。结论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其主要病原菌,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胆汁药敏试验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林宗梅;綦怀纲;余丹;蔡妙国;章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目的:了解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该疾病的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127例,所有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鉴定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细菌性肠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检出1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77.05%;由3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8株,占24.24%;弗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细菌性肠炎的治疗。

    作者:丁医峰;袁琼琼;侯一民;干安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预防CCU心肌梗死患者感染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冠心病监护病房( CC U )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感染的预防方法,分析使用多方位护理心肌梗死患者,得出预防感染的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13年1-12月医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采用基本护理加多方位护理的方法进行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优劣,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于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参考指标的统计调查和比较,发现治愈率等各项指标参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感染率比对照组更低。结论经过两组患者的对比研究,发现使常规护理方法结合多方位护理,对于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感染率,提高治愈率。

    作者:王素倩;翟建芬;贾金广;徐彦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普外科无菌手术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16例,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116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 例,感染率为50.00%;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季节、病房条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等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经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BMI高、手术时间长、多人病房、操作者资历低、切口类型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术前调整患者体质量指数、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改善病房条件、提高手术操作者业务水平,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风险。

    作者:余静;许贤智;韩继红;吴淑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