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目的: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作者:何宏;纪晓军;韩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综合医院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及临床特征,总结干预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回顾性调查2008年1月-2012年12月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对照研究2008-2010年(干预前)与2011-2012年(干预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资料,采用 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及对比。结果心血管内科7654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8例、184例次,感染率2.3%、例次感染率2.4%、日感染率为2.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高占78.8%;145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痰培养阳性91例,培养阳性率62.8%,检出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4株占70.3%;经过一系列干预措施,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率及日感染率分别由干预前的2.8%和3.0‰下降至干预后的1.8%和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与护理对策,可以降低心血管内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曾晓辉;徐冰凌;林澜溪;刘大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医院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 qnr基因的携带及其与 ISC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ISCR及qnr基因在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4年11月分离出120株非重复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采用 PCR法检测 qnrA、B、C、D、S基因及 ISCR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ISCR与qnr基因的连锁检测,通过DNA直接测序及质粒接合试验确定qnr及 ISCR基因的传播性。结果12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对左氧氟沙星耐药7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株,其中有 qnrA 基因阳性菌株53株,经测序确认均为qnrA1基因,均表现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连锁检测发现,仅43株 ISCR‐qnrA 1连锁检测阳性;43菌株的 qnrA1基因可通过接合传播,同时伴随着 ISCR1‐qnrA 1的共同传播。结论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严重,主要存在 qnr基因传播,并与 ISCR1基因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可通过质粒接合方式进行 ISCR1‐qnrA1水平连锁传播。
作者:黄建芳;陈增强;余方友;陈素菜;林云双;周望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08年11月-2009年7月从住院患者中分离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均阳性,1株(5.3%)aac(6′)‐Ⅰ b‐cr基因阳性,qnrA、qnrB、qnrS和qepA 基因均阴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株 gyrA和parC基因均发生突变,分别导致 gyrA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出现两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3位丝氨酸(Ser)被异亮氨酸(Ile)取代、第87位天冬氨酸(Asp)被甘氨酸(Gly)取代,parC基因QRDR出现1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0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仍是临床分离的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机制。
作者:黄支密;夏守慧;沈娟;周芸;杨海燕;邹玉秀;杨伟平;糜祖煌;朱健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的可行性、疗效和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5月-2013年8月37例直肠癌术后发生盆腔脓肿,内科保守治疗失败后接受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脓肿引流术,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T引导下盆腔脓肿穿刺引流技术临床成功率为100.00%;穿刺置管采用斜路径4例占10.81%、前路径7例占18.92%和后路径26例占70.27%,穿刺置管时间20~90 min、导管留置时间0~45 d、引流液0~2500 ml;病原菌培养阳性31例,阳性率83.78%,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共30株,占96.78%;临床失败共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临床疗效与不同型号的导管( P<0.001)和是否存在吻合口瘘( P=0.001)有关;轻微并发症4例,发生率10.81%。结论设计合理的穿刺路径,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直肠癌术后继发盆腔脓肿安全、有效,采用≥8 F的留置导管、无吻合口瘘临床疗效好。
作者:郑家平;罗君;邵国良;陈玉堂;阮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构建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和临床价值,为手术室手消毒环节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开展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各68名,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使其在各方面均有可比性;通过细化指标对两组医护人员手消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于手术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规范化培训,观察组医护人员手术开始1、2、3 h时手细菌培养菌落数分别为(0.402 ± 0.016)CFU/cm2、(0.425 ± 0.019)CFU/cm2和(0.485 ± 0.021)CFU/cm2,对照组分别为(0.581 ± 0.017)CFU/cm2、(0.622 ± 0.016)CFU/cm2和(0.796 ± 0.020)CFU/cm2,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平均达到93.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并有利于在手术全过程中均保持较低的手细菌菌落数。
作者:唐佳;盛孝敏;甘秀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的7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相关性因素,并探讨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5.7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次数、给药方式和医师经验是硬膜外麻醉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穿刺点皮肤感染是硬膜外麻醉术后主要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加强相关感染因素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於建鹏;李旭初;唐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培养结果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9月因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中获取的胃黏膜组织对其分离并培养,并将所得Hp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2991例,Hp培养阳性1184例,阳性率为39.59%;H p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硝唑97.89%、左氧氟沙星17.91%、克拉霉素15.20%、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痢特灵均为0。结论 Hp培养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对甲硝唑几乎全耐药,随着年龄增大,耐药性也升高。
作者:项利娟;朱新建;黄德富;孟兰兰;王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钙(Ca)、磷(P)代谢、皮肤瘙痒及免疫功能与感染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给予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血液透析治疗;受试者于治疗前、治疗后12周检测血Ca、P、IgG、IgM水平,统计两组患者皮肤瘙痒情况及感染率。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血Ca水平显著升高、血P水平显著下降,皮肤瘙痒评分明显降低,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患者感染率观察组为12.5%、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IgG、IgM 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可以有效纠正Ca、P代谢紊乱,改善皮肤瘙痒症状,提高患者体液免疫功能,不增加感染风险。
作者:许俊;彭红英;冯志鹏;马燕;滕绍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对肺部感染的防治与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展开分析,实现多药耐药医院感染的有效预防与控制,达到抗菌药物正确运用的目的。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治疗的200例肺部感染患者,通过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及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肺部感染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分离病原菌阳性标本103例,阳性率为51.5%;共分离出13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8株占65.2%;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规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四环素、呋喃妥因等耐药率约达100.0%。结论肺部感染中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医务人员要结合病原菌高耐药率、高分离阳性率的特征,合理运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的耐药性,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作者:妥建军;蒋群宁;邵忠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胃癌变过程中凋亡基因生存素(Survivin)和 Bcl‐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140例胃病患者送检胃黏膜组织标本,检测凋亡基因Survivin、Bcl‐2的表达以及Hp的感染情况,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率在不同疾病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在病变恶性程度高的胃癌中,Hp的阳性率高,为69.70%;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H p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分别为63.64%、60.61%,随胃癌变发展过程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Hp感染、Survivin、Bcl‐2表达与胃癌变恶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指数(AI)在胃癌变发展过程中先升高后下降。结论凋亡基因 Bcl‐2和Survivin在胃癌变过程中有表达逐渐升高趋势,Hp感染能够诱导Survivin、Bcl‐2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受抑制。
作者:季涛;徐向明;谭洪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8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进行统计。结果80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共检出10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1.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3.5%、14.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5.0%、100.0%、100.0%;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未发现严重耐药。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风叶;付洪杰;郭光红;陈贞敏;李敬霞;吴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该疾病的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127例,所有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鉴定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细菌性肠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检出1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77.05%;由3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8株,占24.24%;弗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细菌性肠炎的治疗。
作者:丁医峰;袁琼琼;侯一民;干安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合并带状疱疹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措施减少血液病房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方法选择2008年7月-2013年6月血液科6118例住院患者,对其医院感染及发生带状疱疹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并以多元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带状疱疹的高危因素,探讨控制措施,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118例血液病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109例,感染率18.1%,其中发生带状疱疹57例,发生率0.9%,发生率逐年升高;年龄≥60岁、化疗、合并糖尿病、疾病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和化疗是血液病患者发生带状疱疹主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减少血液病患者带状疱疹的发生。
作者:封蔚莹;洪攀;傅佳萍;罗洪强;钟永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产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感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分娩的2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临床资料,记录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种类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并分析影响产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例产妇共有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65%;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3株占54.1%;革兰阳性菌除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外,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10人是引起产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产科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是革兰阴性菌为主,住院时间长、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人数多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波;谢少云;贾春美;张庆玲;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局部应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宫颈hr‐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干扰素栓局部应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液基细胞学(TCT )、经杂交捕获二代技术(HCⅡ)检测结果,宫颈炎指标积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宫颈炎积分及 HPV‐DNA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宫颈炎积分及RLU/CO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 HPV感染及宫颈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及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5.0%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宫颈hr‐HPV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清除了hr‐HPV ,消除或改善了宫颈炎症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干扰素局部治疗效果。
作者:徐红儿;饶慧;马美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灌洗吸痰,观察组则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 h和4 h后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 )及呼吸功(WOB)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3、5、7 d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9例占72.5%,显效9例占22.5%,对照组痊愈16例占40.0%,显效18例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勋;陈贝贝;张明华;赵苏;莫冰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