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发生感染的临床诊治,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0月收治112例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盆腔淋巴结切除术及C E F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与静脉注射常规抗菌药物;分析患者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淋巴囊肿的发生率、感染率及治疗效果。结果淋巴囊肿发生感染的概率随着患者血红蛋白(Hb)和中性粒细胞(ANC )的降低及年龄的增高而增高;观察组和对照组淋巴囊肿的发生率分别为44.64%和46.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感染率为14.2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41.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概率与贫血和中性粒细胞(ANC)的降低以及年龄相关,抗菌药物辅以G‐CSF治疗,可有效降低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淋巴囊肿的感染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谢英华;郭晓红;李秀玲;沈靖;张云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16例,28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27例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及临床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试验组患者短期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导管堵管率为3.06%、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45%、置管天数(13.36 ± 0.82)d、住院天数(12.71 ± 0.77)d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拔管发生率,利于治疗恢复。
作者:刘莉;王海明;陈松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V A P患者9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45例,普通组实施常规吸痰处理,治疗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远期生活质量,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CPI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同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62.22%,治疗组有效率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为(81.44 ± 0.84)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2.28 ± 0.92)mm Hg、SaO2为(91.88 ± 1.34)%、pH为(7.38 ± 0.06),几项指标改善均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VAP患者感染可以有效控制,对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徐雪梅;柴萍;李志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为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2例医院肺部感染,观察患者肺部感染后发生的免疫学变化及治疗后免疫学指标的改善。结果糖尿病肺部感染率为24.81%;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 R)、G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4)显著高于对照组,膜性白介素‐2受体(MIL‐2 R)、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的SIL‐2 R、NK活性显著高于未感染组,C4、CH50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医院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血糖和肺部感染均得到控制11例占34.38%,糖尿病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 SIL‐2R水平下降,MIL‐2R、NK 活性、CD4+/CD8+ 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肺部医院感染后免疫功能降低,通过对患者血糖的控制,能够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
作者:朱东;鲁丽利;张剑丰;孙骆峰;王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药敏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对患者利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进行检查,抽取胆汁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布以及药敏分析,采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例胆汁标本培养阳性的为78例,检出率为95.1%,共检出病原菌8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9株占69.4%,革兰阳性菌18株占21.2%,真菌8株占9.4%;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妥布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均<3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低,其次为庆大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等,耐药率均<15.0%。结论胆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发生了新的变化,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及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其主要病原菌,在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胆汁药敏试验结果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选择。
作者:林宗梅;綦怀纲;余丹;蔡妙国;章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脑外伤术后患者279例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9例脑外伤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61例,感染率为21.9%;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25 g/L和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马亚红;王昊;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的标本来源、病区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规范抗感染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31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使用K‐B法进行,细菌耐药性用WHONET5.4软件进行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共270株占85.4%;316株铜绿假单胞菌来自医院各病区,主要是住院患者,共312株占98.7%;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检测的10种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的耐药性,耐药率低的抗菌药物是亚胺培南,耐药率24.7%;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患者以中老年为主,其中41~50岁的患者多,共检出66株占20.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以肺部感染为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严重,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作者:彭敬红;侯彦强;郑蓉;谢多双;彭公琼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符合情况,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共161例占81.3%;入选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病例176例,诊断符合率为88.9%;漏诊和误诊22例,占11.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水型、腹膜和肠壁增厚型、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沈小平;管惠华;沈惠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 ,对照组为(33.32±14.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培兰;蔡照红;吴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住院的140例COPD呼吸衰竭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15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9株占69.9%,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条件致病菌为感染主要病原菌,且耐药率较高;患者年龄>70岁、入住IC U、住院时间>2周、激素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等为导致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多药耐药性;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感染危险因素,积极慎重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郭宏杰;李庆洁;宋娜;赵登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3年儿科住院患儿3219例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156例,感染率为4.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共54例占34.6%;共分离出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5株占51.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均>81.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73.9%。结论儿科医院感染患儿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临床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抗菌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曹旭英;楼文倩;柳锡永;徐兰飞;杨耀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发生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的预防和防护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分析2012年1月1例7岁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在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发生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效果。结果该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移植前长期应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第7天,患儿处于粒细胞缺乏期,出现高热、感染性休克症状,4次血培养均见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诊断阿萨希毛孢子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败血症,经过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联合抗真菌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体温正常,血像、骨髓像逐渐恢复。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救治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并发播散性阿萨希毛孢子菌感染成功的关键。
作者:潘世平;张璇;肖洋;刘晓娟;孟祥菊;刘安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4年80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泌尿系感染细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进行统计。结果80例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患者送检尿液标本共检出102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3株占61.8%,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23.5%、14.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95.0%、100.0%、100.0%;粪肠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未发现严重耐药。结论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泌尿系感染,临床应结合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于风叶;付洪杰;郭光红;陈贞敏;李敬霞;吴莹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构建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和临床价值,为手术室手消毒环节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开展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各68名,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使其在各方面均有可比性;通过细化指标对两组医护人员手消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于手术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规范化培训,观察组医护人员手术开始1、2、3 h时手细菌培养菌落数分别为(0.402 ± 0.016)CFU/cm2、(0.425 ± 0.019)CFU/cm2和(0.485 ± 0.021)CFU/cm2,对照组分别为(0.581 ± 0.017)CFU/cm2、(0.622 ± 0.016)CFU/cm2和(0.796 ± 0.020)CFU/cm2,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平均达到93.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并有利于在手术全过程中均保持较低的手细菌菌落数。
作者:唐佳;盛孝敏;甘秀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该疾病的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127例,所有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鉴定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细菌性肠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检出1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77.05%;由3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8株,占24.24%;弗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细菌性肠炎的治疗。
作者:丁医峰;袁琼琼;侯一民;干安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40.0%,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5例患者中均未检测出病毒;利用PCR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患者进行玻璃体液检测可明确致病病毒。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玻璃体液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有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郝晓璐;侯豹可;姚毅;杨继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