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郭宏杰;李庆洁;宋娜;赵登峰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道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住院的140例COPD呼吸衰竭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15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9株占69.9%,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条件致病菌为感染主要病原菌,且耐药率较高;患者年龄>70岁、入住IC U、住院时间>2周、激素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等为导致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多药耐药性;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感染危险因素,积极慎重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控制医院感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 H 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 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作者:王仲略;周刚;沈慧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肾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从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3年12月肾内科的2579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将2012年1-12月1349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2013年1-12月1230例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措施,即传统的医师和护士工作模式;试验组患者则实施新型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即全面优化医师和护士之间协作沟通的工作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观察医护一体化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作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在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住院48 h后发生感染共53例,感染率为3.93%;对照组发生感染86例,感染率为6.99%,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感染部位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有效降低了肾内科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提高了肾内科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促进了医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李秀珍;王鸿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控制模型对控制ICU医院感染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普外科患者手术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普外科手术感染相关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为临床手术后预防控制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普外科2010年2月-2014年2月经手术治疗的患者384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其发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探讨预防措施。结果手术治疗的患者有31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8.1%;共检出3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9例占61.3%、革兰阳性菌9例占29.0%、真菌3例占9.7%;胰腺手术感染率高为20.0%,其余普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多约为3.0%;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相关危险因素为年龄≥50岁、体质量指数≥24 kg/m2、切口长度≥10 cm及手术时间≥2 h ,其中以手术时间相关。结论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较高、相关因素复杂,在围手术期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积东;童建明;应佑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IC U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 U 500例患者中选择120例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分离出4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7株占63.4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21.80%、真菌69株占14.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达13.16%~100.00%。结论 IC 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以减少耐药现象。

    作者: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10月8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类型、各型肺部感染的血常规特点、对症治疗时间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发病率较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其他类型肺炎较为少见;细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肺炎组患者(F=16.6134,P=0.0012),同时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性肺炎治疗时间长,其次为细菌性肺炎,其他类型肺部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2岁、白蛋白<40 g/L、血钾<3.5 mmol/L及NIHSS>35分为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类型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应注意对症治疗,同时也应注意年龄、营养摄入、血钾程度及NIHSS评分对肺内感染发生的影响。

    作者:马忠慧;沈玥;刘运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共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8个,检出率为45.00%,非感染组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0个,检出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hs‐CRP水平相比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感染可使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显著增高,并引起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的增加。

    作者:雷镇海;麻乐乐;兰卫明;徐永胜;柳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应用与评价

    目的:评价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使用前后对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影响,利用感染信息控制系统,转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方式,实现有效实时监测和控制,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方法2012年1-6月使用既往方式对部分科室病例监测,调查病例7626份,2013年1-6月利用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监测相同科室,调查病例7682份,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t检验及χ2检验比较系统上线前后医院感染科工作效率、漏报率、感染率的变化,调查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结果信息系统控制后,医院感染科员工病例监测工作效率提升约13倍,2012年抽查病例中,感染344例,上报237例,漏报107例,漏报率31.11%;2013年抽查对应科室,感染369例,上报345例,漏报24例,漏报率6.50%,经对比发现,漏报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013年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略有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送检率略有升高。结论医院感染信息控制系统显著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医师工作效率,明显降低医院漏报率,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及标本送检率。

    作者:韩雷;朗爽;马瑞;李丞;修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40.0%,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5例患者中均未检测出病毒;利用PCR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患者进行玻璃体液检测可明确致病病毒。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玻璃体液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有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郝晓璐;侯豹可;姚毅;杨继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静脉导管相关感染预防规范化护理流程的应用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16例,28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27例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及临床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试验组患者短期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导管堵管率为3.06%、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45%、置管天数(13.36 ± 0.82)d、住院天数(12.71 ± 0.77)d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拔管发生率,利于治疗恢复。

    作者:刘莉;王海明;陈松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机械通气患者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的效果,为积极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医院呼吸科IC 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愈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痰液由脓性黏稠转变为稀薄,胸片示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明显吸收,体温、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清除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66.67%;15例患者中出现腹胀3例、腹泻2例,均未停止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疗效肯定,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史金英;宋宁;柴书坤;李艳肖;赵从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治疗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口腔扁平苔藓(OLP)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分析其不良反应及预后。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4年7月104例OLP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治疗组患者应用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曲安奈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38%,高于对照组的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为(4.96 ± 0.35)分,低于对照组的(7.34 ± 0.3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2%和3.85%,低于对照组9.62%和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安奈德联合卡介素多糖核酸对OLP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能显著缓解患者疼痛,降低不良反应及复发率,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余剑锋;章姍姍;方芳;黄海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IC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与预防措施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血钠、B型钠尿肽、尿酸的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钠(Na)、B型钠尿肽(BNP)、尿酸(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的表达及与心功能的关系,以降低老年心力衰竭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50例老年心力衰竭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择50例老年心力衰竭无感染患者为疾病非感染组,选择50名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血Na、BNP、UA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BNP、UA水平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血NA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BNP、U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高表达,而血Na在老年心力衰竭感染中呈下降趋势,血Na、BNP、UA与老年心力衰竭感染病情及进展密切相关。

    作者:周云;付永平;沙振球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胃癌变过程中凋亡基因生存素及Bcl-2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胃癌变过程中凋亡基因生存素(Survivin)和 Bcl‐2基因表达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140例胃病患者送检胃黏膜组织标本,检测凋亡基因Survivin、Bcl‐2的表达以及Hp的感染情况,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p阳性率在不同疾病胃黏膜组织中存在差异,在病变恶性程度高的胃癌中,Hp的阳性率高,为69.70%;胃黏膜肠上皮生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及胃癌与慢性浅表性胃炎H p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Survivin、Bcl‐2阳性表达率均较高,分别为63.64%、60.61%,随胃癌变发展过程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Hp感染、Survivin、Bcl‐2表达与胃癌变恶化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凋亡指数(AI)在胃癌变发展过程中先升高后下降。结论凋亡基因 Bcl‐2和Survivin在胃癌变过程中有表达逐渐升高趋势,Hp感染能够诱导Survivin、Bcl‐2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凋亡受抑制。

    作者:季涛;徐向明;谭洪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的7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相关性因素,并探讨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5.7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次数、给药方式和医师经验是硬膜外麻醉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穿刺点皮肤感染是硬膜外麻醉术后主要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加强相关感染因素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於建鹏;李旭初;唐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呼吸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医院呼吸内科2011年1月-2013年8月住院的140例COPD呼吸衰竭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痰液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采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40例发生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标本中共检出15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9株占69.9%,其中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等非发酵条件致病菌为感染主要病原菌,且耐药率较高;患者年龄>70岁、入住IC U、住院时间>2周、激素应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留置胃管、深静脉置管等为导致发生多药耐药菌感染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呈多药耐药性;临床医师要高度重视感染危险因素,积极慎重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郭宏杰;李庆洁;宋娜;赵登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培养结果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9月因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中获取的胃黏膜组织对其分离并培养,并将所得Hp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2991例,Hp培养阳性1184例,阳性率为39.59%;H p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硝唑97.89%、左氧氟沙星17.91%、克拉霉素15.20%、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痢特灵均为0。结论 Hp培养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对甲硝唑几乎全耐药,随着年龄增大,耐药性也升高。

    作者:项利娟;朱新建;黄德富;孟兰兰;王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