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雷;朗爽;马瑞;李丞;修燕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 ± 0.81)d ,对照组为(7.50 ± 0.72)d ,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健;郭英辉;陈金金;杨斌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共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8个,检出率为45.00%,非感染组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0个,检出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hs‐CRP水平相比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感染可使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显著增高,并引起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的增加。
作者:雷镇海;麻乐乐;兰卫明;徐永胜;柳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医院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 qnr基因的携带及其与 ISCR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探讨 ISCR及qnr基因在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11月-2014年11月分离出120株非重复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采用 PCR法检测 qnrA、B、C、D、S基因及 ISCR基因,并对阳性菌株进行ISCR与qnr基因的连锁检测,通过DNA直接测序及质粒接合试验确定qnr及 ISCR基因的传播性。结果120株耐氟喹诺酮类大肠埃希菌中对左氧氟沙星耐药78株、对环丙沙星耐药95株,其中有 qnrA 基因阳性菌株53株,经测序确认均为qnrA1基因,均表现出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连锁检测发现,仅43株 ISCR‐qnrA 1连锁检测阳性;43菌株的 qnrA1基因可通过接合传播,同时伴随着 ISCR1‐qnrA 1的共同传播。结论胸外科分离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严重,主要存在 qnr基因传播,并与 ISCR1基因之间存在直接的相关性,可通过质粒接合方式进行 ISCR1‐qnrA1水平连锁传播。
作者:黄建芳;陈增强;余方友;陈素菜;林云双;周望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糖尿病肺部感染患者免疫功能变化,为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32例医院肺部感染,观察患者肺部感染后发生的免疫学变化及治疗后免疫学指标的改善。结果糖尿病肺部感染率为24.81%;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 R)、G免疫球蛋白(IgG)、补体(C4)显著高于对照组,膜性白介素‐2受体(MIL‐2 R)、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CD4+/CD8+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的SIL‐2 R、NK活性显著高于未感染组,C4、CH50显著低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医院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血糖和肺部感染均得到控制11例占34.38%,糖尿病肺部感染患者治疗后所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后 SIL‐2R水平下降,MIL‐2R、NK 活性、CD4+/CD8+ 水平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肺部医院感染后免疫功能降低,通过对患者血糖的控制,能够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率。
作者:朱东;鲁丽利;张剑丰;孙骆峰;王良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 )、血清降钙素原(PCT )对儿童医院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评价关系,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10月医院儿科收治的81例医院感染患儿进行观察,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00名体检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CRP、PA、PCT ,以及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变化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患儿治疗前CRP与PC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感染组CRP与PCT浓度大幅降低,PA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前、后CRP、PA、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toff值CRP为0.81 mg/L、PA为9.20 mg/L、PCT为0.14μg/L ;联合应用检测敏感度提高至97.4%,特异性提高至98.5%。结论CRP、PA、PCT检测对儿童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联合动态检测不仅能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而且还能反映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燕平;侯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对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呼吸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1年6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确诊后均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灌洗吸痰,观察组则给予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对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参数、肺部感染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1 h和4 h后气道峰压(PIP)、动态顺应性(Cdyn)、气道阻力(Raw )及呼吸功(WOB)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CPIS评分相比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观察组治疗3、5、7 d的评分相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痊愈29例占72.5%,显效9例占22.5%,对照组痊愈16例占40.0%,显效18例占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吸痰治疗严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感染症状和呼吸功能,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作者:杨勋;陈贝贝;张明华;赵苏;莫冰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IC U老年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并分析预防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710例ICU老年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对导致ICU老年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10例老年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共73例,感染率为10.28%;主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导致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 P<0.05);其中,≥80岁与<80岁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5.41%与5.80%;1种与≥2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率分别为6.74%与15.71%;有与无侵入性操作患者感染率分别为14.71%与5.54%;多因素 logistic回归统计提示,患者年龄>80岁、两种以上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均为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高危因素( P<0.05)。结论患者年龄≥80岁、≥2种基础疾病、进行侵入性操作等是引发IC U老年患者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因此根据上述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显得格外重要。
作者:潘丽杰;孟建斌;董颖;周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控制预防措施,指导临床控制和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新生儿共868例,详细记录新生儿的各项资料,观察和记录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研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Excel 2007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868例新生儿,发生感染82例,感染率为9.45%;感染部位以肺部为主,共35例占42.68%;82例感染的新生儿共培养出病原菌8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52株占59.09%;相关因素分析显示,高龄产妇、剖宫产新生儿、住IC U及母婴同室、新生儿住院时间长、新生儿置暖箱、反复吸痰、安置导尿管、早产、羊水污染、未应用抗菌药物预防等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率高,临床应依据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采取措施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永芹;聂军华;葛丽燕;王家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C T )检测在患者肺部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指导临床准确诊断肺部感染。方法选取门诊68例肺部感染患者为感染组,同期选取68名健康体检者为非感染组,对比两组PC T浓度,采用全自动免疫荧光分析仪进行定量测定。结果患者 PCT 浓度感染组为(4.67±1.59) ng/ml、非感染组为(0.03 ± 0.01) ng/ml ,感染组患者PCT浓度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检测 PCT 阳性率感染组为83.82%、非感染组为8.82%,感染组患者PC T 检测结果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CT的检测可以诊断肺部感染的发生,并能够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因此PCT的检测能够帮助临床肺部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
作者:迟岩;怀丽梅;钱阔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携带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08年11月-2009年7月从住院患者中分离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两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编码基因(gyrA、parC)和5种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19株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 gyrA和parC基因PCR扩增均阳性,1株(5.3%)aac(6′)‐Ⅰ b‐cr基因阳性,qnrA、qnrB、qnrS和qepA 基因均阴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19株 gyrA和parC基因均发生突变,分别导致 gyrA 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出现两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3位丝氨酸(Ser)被异亮氨酸(Ile)取代、第87位天冬氨酸(Asp)被甘氨酸(Gly)取代,parC基因QRDR出现1个位点错义突变,导致第80位丝氨酸被异亮氨酸取代。结论染色体介导的耐药机制仍是临床分离的携带 blaKPC‐2型碳青霉烯酶基因泛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主要机制。
作者:黄支密;夏守慧;沈娟;周芸;杨海燕;邹玉秀;杨伟平;糜祖煌;朱健铭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多,占54.10%。结论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佳防护策略。
作者:陈建伟;韩立海;孙吉花;张霞;邱会芬;张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0年1月72例采用T H A治疗后发生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0例行保守治疗、32例行切开引流治疗;与治疗后3、6个月、1年及之后每2年随访1次,观察患者行走步态、双下肢是否等长、T rendelenburg 征,采用 Harris评分评价关节功能,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术前,术后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组及非手术组Harris评分均高手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 T HA治疗髋关节感染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满意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在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功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作者:崔金雷;李军伟;宋文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麻醉相关因素,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实施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30例,分析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0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53.97%;插管过深、插管不熟练、拔管指征不完全、拔管延迟且>3 h为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 P<0.05);共分离出79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463株占58.61%。结论引发气管插管全麻手术后患者下呼吸道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需要引起注意,针对性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崔乃荣;贾珍;王建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结核性腹膜炎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提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水平。方法选择2005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临床确诊为结核性腹膜炎1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患者临床症状,统计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核性腹膜炎的临床符合情况,分析结核性腹膜炎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特点。结果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为主,共161例占81.3%;入选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超声诊断正确病例176例,诊断符合率为88.9%;漏诊和误诊22例,占11.1%;声像图主要表现为腹水型、腹膜和肠壁增厚型、团块型和淋巴结肿大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诊断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符合率高,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可作为结核性腹膜炎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作者:沈小平;管惠华;沈惠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外科2014年1-10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切口,对照组用传统方法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不良反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3.33%;观察组的刺激灼痛、红肿热痛发生率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和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5株病原菌,其中3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阳性菌。结论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切口换药清洗消毒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和减轻切口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春秀;魏大琼;谢燕;郑康霞;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构建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的方法和临床价值,为手术室手消毒环节控制医院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开展手术室外科手消毒规范化培训前后医护人员各68名,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使其在各方面均有可比性;通过细化指标对两组医护人员手消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于手术不同时间采样进行手细菌培养,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规范化培训,观察组医护人员手术开始1、2、3 h时手细菌培养菌落数分别为(0.402 ± 0.016)CFU/cm2、(0.425 ± 0.019)CFU/cm2和(0.485 ± 0.021)CFU/cm2,对照组分别为(0.581 ± 0.017)CFU/cm2、(0.622 ± 0.016)CFU/cm2和(0.796 ± 0.020)CFU/cm2,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平均达到93.38%,明显高于对照组75.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规范化培训,可以有效提高医护人员外科手消毒细化指标执行达标率,并有利于在手术全过程中均保持较低的手细菌菌落数。
作者:唐佳;盛孝敏;甘秀妮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调查分析肝胆外科腹腔感染引流液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肝胆外科腹腔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肝胆外科腹腔感染患者送检标本阳性80例,阳性率为80.0%;共检出106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2株占58.5%;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3%、79.0%、64.5%和69.4%。结论肝胆外科腹腔感染引流液细菌学检验阳性率较高,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临床抗感染治疗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用的抗菌药物。
作者:吾买尔江·买买提;木业色·艾尔肯江;段绍斌;于亮;张增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硬膜外麻醉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临床因素,探讨预防控制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于硬膜外麻醉下接受手术治疗的7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相关性因素,并探讨对应的预防控制措施,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感染42例,感染率为5.77%;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穿刺次数、给药方式和医师经验是硬膜外麻醉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穿刺点皮肤感染是硬膜外麻醉术后主要相关性感染,临床应加强相关感染因素预防,降低感染率。
作者:於建鹏;李旭初;唐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作者:何宏;纪晓军;韩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