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重症监护病房, 护理干预, 多药耐药菌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现状,为改进现患率调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1月2日住院的1224例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与2008年现患率调查进行比较,对调查方法进行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全院实查1204例,实查率98.37%,其中发生医院感染95例,现患率7.89%,较2008年医院感染现患率6.24%有所上升;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53.35%降低至2012年的38.21%,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由49.04%升高至72.02%,且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微生物标本送检率的改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与2012年现患率调查结果及方法,提出对2013年现患率调查的改进方法。

    作者:赵晋;同俏静;袁玉华;李炅昊;周志慧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重症肝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时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性分析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医院收治的480例重症肝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腹水、尿液、血液以及痰液等分别分离并培养,并对病原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480例重症肝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18例,感染率为24.5%,共分离出152株病原菌,其中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5株占69.1%,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及头孢曲松等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6.4%、43.6%,对于亚胺培南以及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比较敏感,耐药率分别为0、10.9%、9.1%。结论重症肝病的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大肠埃希菌以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并且其耐药性也比较高。

    作者:夏迎春;黄笑夏;郑志勇;黄曦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急性视网膜坏死的病原学检测及临床分析

    目的:了解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9月在医院就诊的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5例作为试验组,同期住院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征,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中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2例,感染率为40.0%,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感染率为20.0%;对照组5例患者中均未检测出病毒;利用PCR技术对急性视网膜坏死的患者进行玻璃体液检测可明确致病病毒。结论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患者的玻璃体液标本,结果准确可靠、灵敏度高、有助于临床上对该病的诊断。

    作者:郝晓璐;侯豹可;姚毅;杨继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月脑外伤术后患者279例临床资料,分析可能造成颅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对策,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9例脑外伤患者术后共发生感染61例,感染率为21.9%;手术次数≥2次、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25 g/L和发生切口脑脊液漏是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与多个因素相关,临床上应针对高危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颅内感染发生,提高脑外伤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作者:马亚红;王昊;陈蕾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糖尿病患者血源性感染的临床特征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5月因发热入院并且血培养呈阳性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脓毒血症分为脓毒症组42例和非脓毒症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共42例发生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8.00%;共检出192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77株占40.1%;脓毒血症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脓毒血症组( 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原发感染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常见,糖尿病并发脓毒症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治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周圣明;鲁小红;阳焕军;易香莲;孙志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和TOLL样受体成员TLR‐5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相关性,为探讨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早期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调查2010年1月-2012年11月402例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385例非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血液标本进行TLR‐5受体6个SNP位点检测,对各基因位点基因型频数、等位基因频数及单倍型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TLR‐5基因的两个SNPs(rs1341987和rs1640827),不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其余4个SNPs位点符合哈迪‐温伯格平衡,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这些 SNPs多态性和单倍体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LR‐5基因SNPs位点的多态性与中国人群中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无关。

    作者:林茂虎;朱晓应;苗芮;何蕾;贾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普外科无菌手术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行普外科手术患者116例,分析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术后切口感染进行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调查116例患者发生术后切口感染58 例,感染率为50.00%;经单因素分析可知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手术季节、病房条件、抗菌药物应用时间等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有关;经 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BMI高、手术时间长、多人病房、操作者资历低、切口类型是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普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术前调整患者体质量指数、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改善病房条件、提高手术操作者业务水平,可有效降低普外科无菌手术术后感染风险。

    作者:余静;许贤智;韩继红;吴淑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08-2013年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分析患者泌尿生殖道感染解脲脲支原体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0月妇产科、泌尿外科门诊送检的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3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药敏数据,采用WHONE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均有很高的敏感性,敏感率>90.0%;2008-2013年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的敏感率均有下降趋势,敏感率降低13.0%~68.1%,且女性患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解脲脲支原体对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则随着年龄增长药物敏感率有明显下降趋势。结论解脲脲支原体对米诺环素、多西环素有很高的敏感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患者解脲脲支原体的药物敏感率差异较大,经验用药应避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防止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播散。

    作者:赵强;王磊利;张有江;罗燕萍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调查住院患者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中西医结合医院临床分离的846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结果,分析其耐药率及感染因素,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为11.0%;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也日趋严重,其中增长较显著的有美洛西林、左氧氟沙星及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由2009年的23.8%、31.3%及23.6%上升至2013年的72.6%、46.7%及64.8%;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长、入住ICU、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及侵入性操作有关(P<0.05)。结论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作者:黄一睿;甘文思;夏优秀;周铁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菌群分布以及耐药特点,为肿瘤患者感染的控制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4月肿瘤科96例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住院患者共918例,其中9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0.5%;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7株占52.8%;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0%,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均较敏感。结论针对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温海琦;谌晓燕;张银辉;王霓;陈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甲泼尼龙治疗肾移植患者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效果,为治疗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行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肺部CT表现及发病特点使用治疗细菌、病毒、卡氏肺囊虫或真菌的综合方案进行,得到病原菌及病毒检测结果后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或停用免疫抑制剂;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甲泼尼龙辅助治疗,对照组延续口服醋酸泼尼松进行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3.2±1.3)d、动脉血气恢复正常时间为(9.5±2.1)d、肌酐为(97.5±14.5)μmol/L,对照组分别为(15.3±3.8)d、(16.8±3.6)d、(119.6±21.2)μmol/L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甲泼尼龙可有效改善肾移植术后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孟凡航;黄间开;郭雪坤;陈志勇;赖永通;黄先恩;林民专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护理干预研究

    目的:评价不同护理管理措施对综合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为VAP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综合IC U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比分析干预前后V A P发生率、感染率、病原菌检出率等资料,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U 2244例住院患者中使用呼吸机1484例,呼吸机使用率66.13%,发生V A P136例,发生率9.16%;经趋势χ2检验,呼吸机使用率从护理干预前的60.24%上升至干预后2012年的71.36%,逐年上升(χ2=20.041,P<0.001),V A P发生率从护理干预前的14.86%下降至干预后的5.14%,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检出的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构成比亦呈下降趋势。结论在病区布局合理的基础上,改进口腔护理、气道管路护理措施可控制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VAP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风险。

    作者:赵红霞;轩凯;周文静;宋俊英;田春梅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诊断研究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以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诊断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3年1月-2014年6月9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根据是否确诊VAP分为确诊组45例和未确诊组51例,监测入组当日和确诊VAP当日血清PCT和CRP浓度;对比临床各项指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患者的体温、氧合指数、白细胞数目、CPIS评分、PCT、CRP、入组前服用抗菌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PACHEⅡ和SOFA评分、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T对VAP的诊断阈值为0.7ng/ml、敏感度为77.3%、特异度为64.0%;CRP对VAP的诊断阈值为54.0mg/L,敏感度为51.2%、特异度为64.7%。结论PCT、CRP和CPIS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CRP对VAP早期诊断无明显价值,PCT对VAP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价值,简化CPIS评分对VAP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曾明旋;胡斌;程知音;辛恺;洪玉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医院感染预警控制模型对控制ICU医院感染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V A P患者9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45例,普通组实施常规吸痰处理,治疗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远期生活质量,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CPI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同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62.22%,治疗组有效率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为(81.44 ± 0.84)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2.28 ± 0.92)mm Hg、SaO2为(91.88 ± 1.34)%、pH为(7.38 ± 0.06),几项指标改善均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VAP患者感染可以有效控制,对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徐雪梅;柴萍;李志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对机械通气患者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及病原菌清除的效果,为积极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3月医院呼吸科IC U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感染患者15例,采用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资料及治愈率,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后患者痰液由脓性黏稠转变为稀薄,胸片示斑片状影较治疗前明显吸收,体温、血白细胞、C‐反应蛋白、氧合指数、血清白蛋白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菌清除率为80.0%,临床治愈率为66.67%;15例患者中出现腹胀3例、腹泻2例,均未停止治疗,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替加环素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疗效肯定,发生不良反应较少,是临床上较为理想的选择。

    作者:史金英;宋宁;柴书坤;李艳肖;赵从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保妇康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局部应用治疗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其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宫颈hr‐HPV感染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分别给予保妇康栓、干扰素栓局部应用,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宫颈液基细胞学(TCT )、经杂交捕获二代技术(HCⅡ)检测结果,宫颈炎指标积分变化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宫颈炎积分及 HPV‐DNA相对光化学值/临界值(RLU/CO)均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观察组宫颈炎积分及RLU/CO值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 HPV感染及宫颈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0%及90.0%,均优于对照组的75.0%及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保妇康栓治疗宫颈hr‐HPV感染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有效清除了hr‐HPV ,消除或改善了宫颈炎症症状,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优于干扰素局部治疗效果。

    作者:徐红儿;饶慧;马美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C-反应蛋白与白细胞检测在妇科感染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评价

    目的:分析并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检测对妇科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目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医院诊治的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作为疾病组,对全部患者进行CRP和WBC检测;同期选取健康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统计单一CRP检测、单一WBC检测及CRP与WBC两者联合诊断的确诊和检出阳性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2例妇科感染性疾病患者的CRP及WBC均值相对于健康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RP检测总阳性率为91.96%,远高于WBC检测总阳性率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对卵巢炎、月经性阴道炎、真菌性阴道炎、附件炎的检测阳性率均高于WBC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检测和WBC计数联合诊断准确率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以作为常规诊疗手段协助临床初筛,指导早期对症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云;赵春梅;白立洁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产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产科医院感染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预防感染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医院分娩的20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临床资料,记录产妇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菌种类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并分析影响产科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0例产妇共有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3.65%;共分离出61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33株占54.1%;革兰阳性菌除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较为敏感外,对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万古霉素敏感性较高外,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多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10人是引起产科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结论产科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是革兰阴性菌为主,住院时间长、妊娠并发症、每日探视人数多是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陈红波;谢少云;贾春美;张庆玲;李红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白内障患者手术时机与医院感染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白内障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医院感染发生相关性研究,为减少白内障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7例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按照白内障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3组,其中早期手术组33例、中期手术组30例,成熟期手术组34例,分别收集患者的血液及眼内分泌物进行病原菌培养,观察患者手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的分别有2、4例和9例,发生率分别为6.06%、13.33%和26.47%,早期手术组显著低于中期和成熟期,中期显著低于成熟期,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手术患者其视功能指数问卷分值为63.44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的68.38分和79.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成熟期患者 V F问卷评分79.72分显著优于中期手术者68.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白内障手术不同时机其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有显著的差异,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视力及患者要求及时手术,降低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邱荣;王太霞;鞠建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