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慧;沈玥;刘运德
目的:探讨酸性氧化电位水对外科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切口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外科2014年1-10月择期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切口,对照组用传统方法5%聚维酮碘消毒切口,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和切口不良反应,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1例,感染率为1.67%,对照组切口感染2例,感染率3.33%;观察组的刺激灼痛、红肿热痛发生率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00%和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分离5株病原菌,其中3株革兰阴性菌,2株革兰阳性菌。结论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切口换药清洗消毒有利于预防切口感染和减轻切口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李春秀;魏大琼;谢燕;郑康霞;何莉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感染临床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检测分析医院2011年8月-2013年8月15000例女性患者外阴阴道送检分泌物标本分离出的假丝酵母菌属,鉴定所得标本的菌种属性,分析耐药性,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00份标本进行检测,检测出1980份有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检出率为13.2%,其中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共1415株占71.5%;耐药率高的是伊曲康唑,耐药率达28.88%,氟康唑为10.44%、伏立康唑为11.52%,但对于两性霉素B以及氟胞嘧啶几乎全部敏感。结论女性外阴阴道的假丝酵母菌属感染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耐药程度,因此要加强临床对于假丝酵母菌属的检测,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准确及时的治疗。
作者:吴海;何佳;鄢利梅;杨学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治疗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昏迷患者620例纳入研究,均给予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肺部感染、分析病原菌种类,调查相关危险因素,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生肺部感染80例,感染率12.9%;检出病原菌122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4株占68.9%;年龄、糖尿病史、血清白蛋白、气管切开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长期吸烟史、卧床时间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导致脑卒中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菌群,高龄、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时间过长、滥用抗菌药物、吸烟史以及长时间卧床是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加以重视和预防。
作者:何宏;纪晓军;韩春华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感染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的准确性和药敏试验后抗菌药物调整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例医院感染患者共检出10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87株占87.0%;感染部位的病原菌分布以下呼吸道为主,共48例占48.0%;100例患者初始治疗均经验性应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为48.0%,不同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的符合率差异较大;抗菌药物经验性与药敏试验后调整用药符合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8%,显著高于不符合患者的治疗有效率7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初始抗菌药物的准确使用对医院感染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
作者:才真;韩鹦赢;沈鹏;王巍巍;蒋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细菌性肠炎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性,为该疾病的诊治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细菌性肠炎患者127例,所有病例均采集粪便标本,鉴定标本中的病原菌种类,并对主要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例细菌性肠炎患者送检的标本中检出183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41株占77.05%;由33株大肠埃希菌中检测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8株,占24.24%;弗氏志贺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0%;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0%。结论通过监测病原菌的分布、变化及其药敏特点,可确立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方案,有利于细菌性肠炎的治疗。
作者:丁医峰;袁琼琼;侯一民;干安建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预警控制系统对控制重症监护病房(IC U )医院感染的可行性,为预测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医院IC U的39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前瞻预警模型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IC U 的35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医院感染感染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98例发生医院感染51例,感染率为12.81%;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58例患者出现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4.57%,经Kappa分析,预警控制模型诊断与临床实际诊断存在一致性( P<0.05);预警控制模型诊断的灵敏度为76.47%、特异性为94.52%。结论预警控制模型有着较高的可信度和可行性,可以对IC U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进行提前预测,并对可能出现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从而使IC U医院感染由被动预防转变为针对性预防,有助于降低IC U医院感染率。
作者:张积平;刘学工;刘艳萍;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压疮感染患者病原菌特征与耐药性及水胶体敷料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1年10月-2013年10月47例压疮感染患者标本,分析感染病原菌种类及其耐药性,将47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试验组采用水胶体敷料,对照组采用统聚维酮碘联合光照,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47例感染患者中分离出5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31株占52.54%,革兰阴性菌28株占47.46%;革兰阳性菌对四环素、环丙沙星、青霉素G的耐药率均>80.00%,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低;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75.00%,对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敏感性较高;治疗总有效率试验组95.83%、对照组为86.96,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压疮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水胶体敷料能够提高疗效,促进创面愈合,且安全性高。
作者:索仲;李克芳;张卫芬;方香香;王晓云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早期皮瓣修复(Early flap ,EF)对鼻整形(Rhinoplasty ,RP)术后感染致鼻组织缺损(Nasal tissue defects ,NTD)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7月医院治疗的51例鼻整形患者,其中14例术后感染患者行早期皮瓣修复,观察修复后早期出现的鼻部结构改变及手术效果维持情况,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14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7.45%;14例皮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27个月,鼻外观恢复良好,修复组织与周围皮肤在色泽、质地、光化性损害程度等方面匹配良好;2例鼻尖出现结构不对称,行皮下注射填充后解剖结构恢复。结论依照鼻整形手术亚单位原则,术后早期根据损伤性质和大小,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方式,可对损伤做到良好的修复,预后较佳,治疗效果满意,恢复患者社会生活交流能力。
作者:刘益民;阮春岚;李大伟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C‐反应蛋白(CRP)、血清前白蛋白(PA )、血清降钙素原(PCT )对儿童医院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以及评价关系,为临床检查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2012年4月-2013年10月医院儿科收治的81例医院感染患儿进行观察,并与同期随机抽取的100名体检正常儿童进行对比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CRP、PA、PCT ,以及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变化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患儿治疗前CRP与PC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PA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感染组CRP与PCT浓度大幅降低,PA浓度显著升高,治疗前、后CRP、PA、P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utoff值CRP为0.81 mg/L、PA为9.20 mg/L、PCT为0.14μg/L ;联合应用检测敏感度提高至97.4%,特异性提高至98.5%。结论CRP、PA、PCT检测对儿童医院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联合动态检测不仅能提高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而且还能反映感染程度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徐燕平;侯韬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IC U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医院IC U 500例患者中选择120例下呼吸道患者的痰标本细菌培养结果、鉴定及药敏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例患者共分离出4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97株占63.46%、革兰阳性菌102株占21.80%、真菌69株占14.74%;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敏感,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替考拉宁、夫西地酸及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达13.16%~100.00%。结论 IC U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多数细菌耐药性严重,临床上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细菌流行病学监测,以减少耐药现象。
作者:吴燕;吐尔洪·艾莎;王艳;孙刚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为临床上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感染幽门螺杆菌分为感染组40例和非感染组42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感染组共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8个,检出率为45.00%,非感染组检出不稳定性斑块10个,检出率为2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液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感染组hs‐CRP水平相比非感染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Hp感染可使冠心病患者hs‐CRP水平显著增高,并引起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及不稳定性的增加。
作者:雷镇海;麻乐乐;兰卫明;徐永胜;柳东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对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I)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2月实施中心静脉导管患者616例,289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327例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措施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及临床指标,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感染率3.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7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试验组患者短期感染发生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试验组导管堵管率为3.06%、非计划性拔管率为2.45%、置管天数(13.36 ± 0.82)d、住院天数(12.71 ± 0.77)d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规范化护理流程有助于降低深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不良拔管发生率,利于治疗恢复。
作者:刘莉;王海明;陈松宽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的培养结果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9月因上消化道疾病胃镜检查中获取的胃黏膜组织对其分离并培养,并将所得Hp进行药敏试验,数据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2991例,Hp培养阳性1184例,阳性率为39.59%;H p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甲硝唑97.89%、左氧氟沙星17.91%、克拉霉素15.20%、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痢特灵均为0。结论 Hp培养阳性率与性别、年龄、上消化道疾病相关,对甲硝唑几乎全耐药,随着年龄增大,耐药性也升高。
作者:项利娟;朱新建;黄德富;孟兰兰;王立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感染的治疗效果以及远期生活质量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V A P患者90例,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45例,普通组实施常规吸痰处理,治疗组实施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临床指标、远期生活质量,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CPI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同期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普通组治疗有效率为62.22%,治疗组有效率为82.22%,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aO2为(81.44 ± 0.84)mmHg、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为(42.28 ± 0.92)mm Hg、SaO2为(91.88 ± 1.34)%、pH为(7.38 ± 0.06),几项指标改善均优于普通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处理对VAP患者感染可以有效控制,对远期生活质量改善明显。
作者:徐雪梅;柴萍;李志玲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情况,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的作用,为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提供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2年6-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48例为对照组,另选取2013年1-12月医院行血液透析患者81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则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5.57±10.38)d ,对照组为(33.32±14.43)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3例,感染率为3.70%,对照组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感染率为16.67%,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共检出病原菌13株,其中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共8株占61.54%。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将指南及概念转化为了具体的临床实践,将其应用到血液透析患者中,可以显著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和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具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作者:江培兰;蔡照红;吴兰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危险因素,并对比不同方案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4年4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萎缩组,选取同期9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列为非萎缩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危险因素;将萎缩组50例 H 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5例,进行不同治疗方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年龄、胆汁反流、胃癌家族史、H p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2.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龄、家族胃癌史、胆汁反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危险因素,以叶酸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阳性效果好。
作者:王仲略;周刚;沈慧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2年8月-2013年10月80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感染类型、各型肺部感染的血常规特点、对症治疗时间进行对比,同时分析导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细菌性肺炎及吸入性肺炎发病率较高,其次为支原体肺炎,其他类型肺炎较为少见;细菌性肺炎、吸入性肺炎及支原体肺炎患者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肺炎组患者(F=16.6134,P=0.0012),同时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吸入性肺炎治疗时间长,其次为细菌性肺炎,其他类型肺部感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单因素及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2岁、白蛋白<40 g/L、血钾<3.5 mmol/L及NIHSS>35分为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并发肺部感染类型存在差异,临床治疗应注意对症治疗,同时也应注意年龄、营养摄入、血钾程度及NIHSS评分对肺内感染发生的影响。
作者:马忠慧;沈玥;刘运德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患者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5月因发热入院并且血培养呈阳性的150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为脓毒血症分为脓毒症组42例和非脓毒症组108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50例患者中共42例发生脓毒血症,发生率为28.00%;共检出192株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共77株占40.1%;脓毒血症组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低于非脓毒血症组( 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原发感染部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并发血源性感染以大肠埃希菌和葡萄球菌属为常见,糖尿病并发脓毒症以肺炎克雷伯菌常见,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临床诊治时应引起重视。
作者:周圣明;鲁小红;阳焕军;易香莲;孙志兵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研究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菌群分布以及耐药特点,为肿瘤患者感染的控制提供临床研究资料。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4月肿瘤科96例肿瘤患者感染病原菌培养及药敏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肿瘤住院患者共918例,其中96例病原菌培养阳性,阳性率为10.5%;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67株占52.8%;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以及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90.0%,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制霉菌素均较敏感。结论针对肿瘤患者的医院感染病原菌,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温海琦;谌晓燕;张银辉;王霓;陈艳 刊期: 2015年第08期
目的:分析儿科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治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3年儿科住院患儿3219例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发生医院感染患儿的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采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感染156例,感染率为4.8%;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共54例占34.6%;共分离出病原菌198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共105株占51.5%;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氨曲南的耐药率均>81.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均>73.9%。结论儿科医院感染患儿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居多,临床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理抗菌药物,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耐药菌株产生。
作者:曹旭英;楼文倩;柳锡永;徐兰飞;杨耀峰 刊期: 2015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