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伟;石瑞春;尹文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K‐B 法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21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61例,发生率74.5%;痰培养出54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98株占73.7%,其中大肠埃希菌146株,占27.0%,肺炎克雷伯菌78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9.6%,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较高;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42株占2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11.5%,MASA 检出率为53.2%。结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作者:余果;王尔松;姚慧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对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指导临床预防阑尾炎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76例,将其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试验组患者在阑尾切除手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浸泡5 min ,对照组不经该项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感染率,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88例、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75例、乙级愈合9例、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12.79%,试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共分离出70株病原菌,其中试验组分离出5株,均为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分离出的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1.54%,革兰阴性菌38株占58.46%;所有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54%,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0%。结论在阑尾切除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能杀灭多种导致切口感染致病菌,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实施阑尾切除术中推广。
作者:刘郁;于亮;耿加敏;段绍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分析尿沉渣定量分析与细菌培养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入的2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中段尿作为试验样本,使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以及尿液培养对患者送检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250份样本中阳性159份,阳性率63.6%;尿液培养结果显示,250份样本中阳性157份,阳性率62.8%,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检验标准,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9%,阴性标本符合率为97.8%,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测定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的一致性很高,证明了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在尿路感染的诊断中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袁启明;张宏杰;张任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3例干细胞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38例和非早期复发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肝炎状态、术中肿瘤进行记录,采取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抗‐HBc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和肿瘤因素,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抗‐HBc 的阴阳性情况。结果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肝硬化以及 ALT 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肝硬化程度为阳性的患者占81.58%,明显多于非早期复发组肝硬化程度为阳性患者的54.29%,ALT ≥80 U /L 的早期复发组患者占47.37%,显著多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17.14%;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微血管侵犯以及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直径≥5 cm 的早期复发组占81.58%,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34.29%,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早期复发组占34.21%,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5.71%。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早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样,尤其是 HBc 作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保持密切的随访,提高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禹康;张韬;彭小萍;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丽莉;栗振;刘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87份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参照 NCCLS 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87份标本经细菌培养阳性28份,阳性率为32.1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5株占53.58%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1.4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71%、肺炎链球菌占7.14%;革兰阴性杆菌9株占32.14%,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0.71%,铜绿假单胞菌占7.14%;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 G 、亚胺培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分别为90.91%、54.55%、54.55%,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性低,均为0;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性高,分别达85.71%、85.71%、57.14%、42.86%;对头孢他啶耐药性低,为0。结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性角膜炎较常见的致病菌,两种细菌的耐药性广泛,临床用药时应正确选择。
作者:黄旭;吴国栋;汤宪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以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2月于普外科与肛肠外科接受开腹式手术的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干预组500例和对照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等,分析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感染知识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程度以及排痰难度等呼吸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38例,感染率为7.6%,干预组术后医院感染患者12例,感染率为2.4%,感染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采用感染干预路径,有利于开腹手术患者更好的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对术后肺部感染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慧娟;张晓黎;王晓娜;杨军;焦纯杰;刘佃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阳性率变化,以及对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的探讨。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8例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9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前后10个月,采集宫颈内脱落细胞并检测计算其高危型 HPV的阳性率;在入院时已确诊为高危型 HPV DNA 阳性患者中随机抽选68例进行检测,分析其 HPV 亚型。结果94例患者中治疗前 HPV‐DNA 阳性90例,其中高危型高达86例,阳性率为91.5%;在治疗后10个月的94例患者复查中,4例阴性患者无改变仍为阴性,而86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中有71例转阴,余15例仍为阳性且为高危型,经过治疗后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仅为16.0%;在68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的检查中发现 HPV16和 HPV18较高,分别占72.0%和13.2%。结论经过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明显降低,HPV16是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
作者:胡国志;武英蕾;肖颖;杨宏;李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重症监护病房脓毒血症住院患者共62例,依据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好转组40例,另外选取6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送检,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结果脓毒血症患者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以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脓毒血症死亡组患者的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好转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可判断其预后,预测其死亡的准确度,其中 CD3+和 CD4+对于预测死亡预后的准确度较高。
作者:龙涛;李智;白蓉蓉;黄磊;王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方案。结果活动前22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8例,发生率为36.3%,其中菌血症3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出口感染3例;而活动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9.0%,其中导管隧道感染和出口感染各1例,可见活动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感染率明显下降,而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善,均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品管圈活动使参与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作者:吴健谊;彭爱民;杨克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406例 COPD 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 VITEK‐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9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2株占72.7%,铜绿假单胞菌72株居首位,占24.7%,革兰阳性球菌36株占12.3%,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4株占15.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G 、氨苄西林100.0%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菌株,假丝酵母菌属对两性霉素 B 、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2%、13.6%、27.3%、0。结论 COPD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已出现泛耐药菌株,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保持零耐药,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作者:刘刚;武俊平;张立;张丽霞;冯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126株 SAU 的分布及耐药性,分离的菌株采用 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配套的 PC33检测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 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株 SAU 主要来自于痰液和分泌物,分别占34.1%和50.8%;科室分布以 ICU 、骨科和儿科为主,分别占14.3%、20.6%和11.9%;126株 SAU 中有4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33.3%;SAU 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排在前4位的是氨苄西林占97.6%、青霉素占95.2%、红霉素占75.4%及环丙沙星占44.4%;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结论医院分离的 SAU 耐药严重,尤其是 MRSA 多药耐药严重,微生物室应加强对 MRSA 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谢强;曹明杰;陈玲;王金丽;马筱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216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观察组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5,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观察组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9,P<0.05)。结论相比单纯西医三联疗法,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元英;佘久宁;周习武;马志强;朱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32例疑似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髋关节置换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诊断,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种方法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相关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术中所见共诊断24例假体松动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22例假体松动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85,P=0.028;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患者2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2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90,P=0.02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4例假体松动患者,与术中所见结果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67,P<0.0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2例感染患者,与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46,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手段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胡斌;黄诚;王锦锋;曹晓征;成莉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治疗老年患者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0月254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A 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B 组)和对照组(C 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A 组87例给予莫西沙星治疗,B 组82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 组85例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A 组与 B组在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 组,A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组,B 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 A 组为4.6%、B 组为3.7%、C 组为4.7%,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抗菌药物在治疗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贤春;陈鼎;陈海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监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功能,探讨其在预防发生医院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5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为重症组及43例普通手足口病患儿为普通组的临床资料,同期对比50名健康同龄儿童为对照组,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3组儿童 T 、B 细胞亚型及 NK细胞,联合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补体,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与医院感染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重症组及普通组患儿 B 细胞、CD19+均显著升高,总 T 细胞、CD3+、CD4+、CD4+/CD8+均显著下降(P <0.05);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患儿 B 细胞、总 T 细胞 CD3+、CD4+、CD4+/CD8+均显著下降,而 CD19+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重症组及普通组患儿 IgG 、IgM 、C3、C4均显著升高(P<0.05),IgA 与 IgE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普通组比较,重症组患儿 IgM 、C3、C4、IgA 与 IgE 均显著下降,而 IgG 显著升高(P<0.05);重症组患儿总感染率16.07%显著高于普通组2.33%(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免疫功能异常,其医院感染发病率较普通组患儿高,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感染以下呼吸道为主。
作者:张红芳;王金强;马景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胆道感染、胆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果218份胆汁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137例,阳性率为62.84%;分离培养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占52.69%、革兰阳性菌65株占38.92%、真菌14株占8.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呋喃妥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7%、17.05%、27.27%、36.3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胆汁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肠球菌属、真菌的比例也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李超丹;朱明利;潘熠健;俞冠赟;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 Tn5细胞中单抗抗人重组质粒(B7‐2)基因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基于具备信号肽单抗抗人B7‐2构建,构建系统 Bac‐to‐Bac 并含单抗抗人 B7‐2杆状重组病毒 AcBacmid 单抗 B7‐2,对 Tn5细胞采用不同感染复数(MOI)实施感染,进行24、48、72 h 不同时点细胞蛋白活性的分泌表达,并分析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受Raji 刺激呈增殖表达,予以单抗抑制的效果。结果应用不同 MOI 对 Tn5细胞感染,达72 h 后进行细胞收集,予以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SDS)分析,其 MOI 为1~10表达目的蛋白的量,确定佳 MOI 为5;M TT 法下自动酶标仪波长570 nm 位置吸光度,其吸光值的大小同细胞 PBMC 增殖可呈正相关;各组吸光值显示细胞Raji 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呈增殖表达,单抗抗人 B7‐2可以抑制 Raji 细胞刺激 PBMC 出现的增殖效应。结论单抗 B7‐2抗原抗体相结合的活性,以及对 PBMC 产生的抑制效应均存在,但未见单抗 B7‐2效应明显表达,有待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作者:谌晓燕;张银辉;陈艳;王霓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