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吴国栋;汤宪辉
目的:研究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在宫颈鳞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前后阳性率变化,以及对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的探讨。方法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278例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抽选的方式选取94例进行同步放化疗,在治疗前后10个月,采集宫颈内脱落细胞并检测计算其高危型 HPV的阳性率;在入院时已确诊为高危型 HPV DNA 阳性患者中随机抽选68例进行检测,分析其 HPV 亚型。结果94例患者中治疗前 HPV‐DNA 阳性90例,其中高危型高达86例,阳性率为91.5%;在治疗后10个月的94例患者复查中,4例阴性患者无改变仍为阴性,而86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中有71例转阴,余15例仍为阳性且为高危型,经过治疗后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仅为16.0%;在68例高危型 HPV‐DNA 阳性患者的检查中发现 HPV16和 HPV18较高,分别占72.0%和13.2%。结论经过宫颈鳞癌同步放化疗高危型 HPV‐DNA 阳性率明显降低,HPV16是引发宫颈鳞癌的主要高危型 HPV 亚型。
作者:胡国志;武英蕾;肖颖;杨宏;李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胆道感染、胆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果218份胆汁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137例,阳性率为62.84%;分离培养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占52.69%、革兰阳性菌65株占38.92%、真菌14株占8.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呋喃妥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7%、17.05%、27.27%、36.3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胆汁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肠球菌属、真菌的比例也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李超丹;朱明利;潘熠健;俞冠赟;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16/18感染患者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宫颈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于医院就诊的35例宫颈细胞学检查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作为试验组,并纳入25名细胞学正常的志愿者为对照组,收集组织活检的石蜡切片进行原位杂交 HPV16/18检测,比较两组受试者 HPV16/18感染的阳性率。结果试验组患者 HPV16/18‐DNA 阳性率为31.4%,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中宫颈鳞癌患者的 HPV16/18‐DNA 阳性率高为54.5%,均高于 CINⅠ、Ⅱ及 CIN Ⅲ患者的18.2%及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癌病变与 HPV16/18感染有显著性相关性,HPV16/18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程鹏;宋亮;程琳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眼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220例眼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 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20例眼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168株,检出阳性率为76.36%;其中真菌17株占10.12%、革兰阳性菌89株占52.98%、革兰阴性菌62株占36.90%,革兰阳性菌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妥布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3.85%、100.00%,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6.96%、100.00%、88.24%。结论眼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在所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妥布霉素抗菌活性强,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弱,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郭晓文;吴坤林;姜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达到早期预防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63例尿毒症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接受治疗的50例无肺部感染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酐含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酐迅速上升,住院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减弱、营养状况不良和住院时间过长等,是引起尿毒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三甲医院2012-2013年医院感染特点和高危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分析医院2012-2013年医院感染的易感科室、人群、部位等相关因素,进行连续性监测,寻找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措施;比较采取相应医院管理控制措施前(2012年)后(2013年)的医院感染率的变化,采用 SPSS16.0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2-2013年监测住院患者27598例,其中2012年13564例、2013年14034例,发生医院感染共879例,感染率为3.19%,其中2012年感染率为3.82%、2013年感染率为2.57%,2013年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科室为 ICU 为28.78%;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检出多,占81.55%。结论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时筛查高危感染人群,及早有效干预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邵晓红;韩德辉;栾颖;许桂红;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应用效果,确保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方法,收集2012年9-12月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的情况,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改善方案。结果活动前22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8例,发生率为36.3%,其中菌血症3例、隧道感染2例、导管出口感染3例;而活动后发生导管相关感染2例,发生率为9.0%,其中导管隧道感染和出口感染各1例,可见活动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后不仅感染率明显下降,而且感染的严重程度也有明显的改善,均为局部感染,全身感染得到了控制。结论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同时也提升了团队的合作精神,品管圈活动使参与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作者:吴健谊;彭爱民;杨克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感染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组44例和病毒组36例,并选取正常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儿童的 CRP 、PA 和 PCT 水平。结果感染组患儿的 CRP(t =12.39,P<0.01)、PCT (t =16.17,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PA(t =14.66,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菌组患儿的 CRP(t=11.05,P<0.01)、PCT(t=24.75,P<0.01)均显著高于病毒组,而 PA(t=18.29,P<0.01)显著低于病毒组。结论 CRP 、PA 、PCT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对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
作者:张玲;黄华;朱芸;蒲元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患者医院感染率对照组为9.00%、试验组为5.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洗手率为58.20%及正确洗手率为62.89%,明显低于试验组护理人员95.20%及96.43%,两组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吴素华;李芹;吴艳芳;刘敏;孙景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人苍白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从感染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6株人苍白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苍白杆菌标本分布以血液标本为主占84.6%;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0%,但对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罗培南100.0%、米诺环素100.0%、左氧氟沙星96.2%、环丙沙星96.2%、亚胺培南92.3%、庆大霉素88.5%、妥布霉素84.6%。结论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治疗可首选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作者:郭玉香;朱以军;范顺富;徐叶进;吴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PCT )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医院接收救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5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5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将收集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CT 浓度感染组为(18.31±22.13)ng /ml 、对照组为(0.29±0.15)ng/ml ,感染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 PCT <0.5 ng/ml 有4例、0.5~2.0 ng/ml 10例、2.0~10.0 ng/ml 20例、>10.0 ng/ml 16例,检测呈阳性患者46例,阳性率92.0%,对照组患者 PCT <0.5 ng/ml 48例、0.5~2.0 ng/ml 2例、PCT 检测呈阳性患者2例,阳性率4.0%,感染组 PCT 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 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PCT 检测对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强;张和平;党元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细菌性角膜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87份细菌性角膜炎患者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参照 NCCLS 标准判定药敏结果,采用 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87份标本经细菌培养阳性28份,阳性率为32.18%;检出革兰阳性球菌15株占53.58%其中表皮葡萄球菌占21.43%、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71%、肺炎链球菌占7.14%;革兰阴性杆菌9株占32.14%,其中大肠埃希菌占10.71%,铜绿假单胞菌占7.14%;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 G 、亚胺培南、氨苄西林的耐药性高,分别为90.91%、54.55%、54.55%,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耐药性低,均为0;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氨曲南的耐药性高,分别达85.71%、85.71%、57.14%、42.86%;对头孢他啶耐药性低,为0。结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埃希菌是细菌性角膜炎较常见的致病菌,两种细菌的耐药性广泛,临床用药时应正确选择。
作者:黄旭;吴国栋;汤宪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降低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脑梗死卧床患者中7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24.3%;分离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72.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8.7%、真菌5株占8.5%;年龄≥65岁、存在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长、有留置鼻饲管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导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牛勇爱;潘邑水;刘锦峰;王会兵;郝彦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32例疑似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髋关节置换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诊断,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种方法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相关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术中所见共诊断24例假体松动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22例假体松动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85,P=0.028;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患者2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2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90,P=0.02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4例假体松动患者,与术中所见结果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67,P<0.0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2例感染患者,与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46,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手段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胡斌;黄诚;王锦锋;曹晓征;成莉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10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 ATB 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10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152例,感染率为15.20%,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食管、直肠,分别占30.26%、21.71%、17.76%、13.16%;共检出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占70.00%,革兰阳性菌43株占28.67%,真菌2株占1.33%,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4.67%、17.33%;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占12.67%、10.00%;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切口等级、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是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玉兵;王耿泽;张海洋;王建锋;刘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500例妇科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6.00%;检出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57%,革兰阳性菌占24.32%,真菌占8.11%;铜绿假胞菌对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11.11%,对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78%和88.8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较敏感,耐药率均为0;假丝酵母菌属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 B 、酮康唑以及制霉菌素耐药率均为0,对氟康唑耐药率为100.00%。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有效的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安强;杨炳;林振江;王明阳;向加林;黎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 X 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 d ,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 d ,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 d 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 d ,且 X 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 d ;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 d ,平均卧床时间为47.6 d ,住院时间平均为27.5 d ,X 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 d ,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 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汉文;高书明;李民;李书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因感染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资料,以保护肾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肾病伴 AKI 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糖尿病肾病,病程3~17年;对其发生感染、病因、预后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83例 AKI 患者中有51例为感染患者,占61.4%,均为肾前性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 AKI 1、2、3期分别占14.5%、44.6%、41.0%;59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 ,占71.7%;67例患者24 h 尿白蛋白定量>150 mg/24 h ,占80.7%;接受透析治疗27例,占32.5%;住院期间死亡16例,病死率19.3%;出院后维持性血液透析23例,占27.7%。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首要因素,药物也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重要因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有感染及使用高危药物前,应充分评估肾脏功能,及时采取对策。
作者:张旭环;方辉;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 <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作者:许建新;殷大云;李国平;郑才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