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析

牛勇爱;潘邑水;刘锦峰;王会兵;郝彦平

关键词:脑梗死, 卧床, 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病原菌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降低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脑梗死卧床患者中7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24.3%;分离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72.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8.7%、真菌5株占8.5%;年龄≥65岁、存在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长、有留置鼻饲管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导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食管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病率,探讨相关危险因素,以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降低 SSI 发生。方法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13年1-12月食管癌手术患者填写统一表格,并通过现场查看手术切口、病原学检查、调阅相关病历、出院后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 SSI 发生情况。结果2013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18例,发生 SSI 9例,感染率为2.83%;手术危险指数(NNIS)主要集中在0分与1分,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2.19%、4.54%;主刀医师甲、乙、丙、丁、戊经过 NNIS 校正后,手术患者感染率分别为9.38%、41.70%、19.68%、0、0(χ2=51.88,P<0.01);感染部位以器官腔隙为主,占66.67%;感染病例标本送检率100.00%,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6.9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越临近手术开始时间感染率越低,术前未使用抗菌药物者感染率高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者,延长抗菌药物术后使用时间并不能减少 SSI 的发生。结论实施目标性监测,加强危险因素管理,采取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 SSI 的发生率。

    作者:龚光明;徐俊炜;孙丽;周红芳;吴晓燕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研究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7月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监测41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82例,发生率19.67%;检出病原菌9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62.64%,革兰阳性菌21株占23.08%,真菌13株占14.28%,主要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其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低,为18.75%~11.11%,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较高88.89%~25.00%,主要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其对青霉素 G 耐药率100.0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仍多为敏感。结论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存在耐药性较高的状况,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熊愫兵;郑晓春;杨蓉;周蓉;李少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影响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调查

    目的: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防治经验,为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提供试验数据,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对2009-2013年住院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的216例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对病原学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调查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培养与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 K‐B 法进行操作和结果判断。结果216例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161例,发生率74.5%;痰培养出540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98株占73.7%,其中大肠埃希菌146株,占27.0%,肺炎克雷伯菌78株,占14.4%,铜绿假单胞菌52株占9.6%,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度较高;共检出革兰阳性菌142株占26.3%,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2株占11.5%,MASA 检出率为53.2%。结论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是外源性,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应及时行痰培养及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减低临床感染发生率。

    作者:余果;王尔松;姚慧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多药耐药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目的:分析开腹手术患者术后多药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s)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病原学,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月205例开腹手术术后检出病原菌阳性患者的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多种 MDROs 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布。结果在送检的标本中共培养出205株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139株占67.80%,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18.54%和13.6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及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革兰阳性菌主要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MDROs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普遍较低,革兰阳性菌 MRSA 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普遍耐药。结论开腹手术术后 MDROs 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丁志兰;刘波;张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T n5细胞中单链抗体基因抗人重组质粒分子的表达分析

    目的:研究 Tn5细胞中单抗抗人重组质粒(B7‐2)基因的表达及其活性。方法基于具备信号肽单抗抗人B7‐2构建,构建系统 Bac‐to‐Bac 并含单抗抗人 B7‐2杆状重组病毒 AcBacmid 单抗 B7‐2,对 Tn5细胞采用不同感染复数(MOI)实施感染,进行24、48、72 h 不同时点细胞蛋白活性的分泌表达,并分析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受Raji 刺激呈增殖表达,予以单抗抑制的效果。结果应用不同 MOI 对 Tn5细胞感染,达72 h 后进行细胞收集,予以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SDS)分析,其 MOI 为1~10表达目的蛋白的量,确定佳 MOI 为5;M TT 法下自动酶标仪波长570 nm 位置吸光度,其吸光值的大小同细胞 PBMC 增殖可呈正相关;各组吸光值显示细胞Raji 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呈增殖表达,单抗抗人 B7‐2可以抑制 Raji 细胞刺激 PBMC 出现的增殖效应。结论单抗 B7‐2抗原抗体相结合的活性,以及对 PBMC 产生的抑制效应均存在,但未见单抗 B7‐2效应明显表达,有待进行更进一步的试验研究。

    作者:谌晓燕;张银辉;陈艳;王霓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与病原菌分析

    目的:探讨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降低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脑梗死卧床患者中7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24.3%;分离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72.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8.7%、真菌5株占8.5%;年龄≥65岁、存在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长、有留置鼻饲管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导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牛勇爱;潘邑水;刘锦峰;王会兵;郝彦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分析与控制措施研究

    目的:调查三甲医院2012-2013年医院感染特点和高危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分析医院2012-2013年医院感染的易感科室、人群、部位等相关因素,进行连续性监测,寻找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并采取措施;比较采取相应医院管理控制措施前(2012年)后(2013年)的医院感染率的变化,采用 SPSS16.0软件统计数据。结果2012-2013年监测住院患者27598例,其中2012年13564例、2013年14034例,发生医院感染共879例,感染率为3.19%,其中2012年感染率为3.82%、2013年感染率为2.57%,2013年医院感染率显著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率高的科室为 ICU 为28.78%;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检出多,占81.55%。结论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时筛查高危感染人群,及早有效干预是降低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作者:邵晓红;韩德辉;栾颖;许桂红;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

    目的:探究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以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2月于普外科与肛肠外科接受开腹式手术的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干预组500例和对照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等,分析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感染知识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程度以及排痰难度等呼吸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38例,感染率为7.6%,干预组术后医院感染患者12例,感染率为2.4%,感染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采用感染干预路径,有利于开腹手术患者更好的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对术后肺部感染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慧娟;张晓黎;王晓娜;杨军;焦纯杰;刘佃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肝细胞性肝癌患者早期复发转移与感染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1月收治的73例干细胞性肝癌患者,根据术后复发转移的时间分为早期复发组38例和非早期复发组35例,对两组患者的肝炎状态、术中肿瘤进行记录,采取 ELISA 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抗‐HBc 水平,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因素和肿瘤因素,观察两组患者血清抗‐HBc 的阴阳性情况。结果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肝硬化以及 ALT 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早期肝硬化程度为阳性的患者占81.58%,明显多于非早期复发组肝硬化程度为阳性患者的54.29%,ALT ≥80 U /L 的早期复发组患者占47.37%,显著多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17.14%;早期复发组与非早期复发组患者的微血管侵犯以及肿瘤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肿瘤直径≥5 cm 的早期复发组占81.58%,明显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34.29%,有微血管侵犯的患者早期复发组占34.21%,显著高于非早期复发组的5.71%。结论肝细胞性肝癌早期复发转移危险因素有多种不同样,尤其是 HBc 作为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指标,为此需要在术后对患者保持密切的随访,提高术后复发转移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禹康;张韬;彭小萍;张跃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有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9%;其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8.4%、25.0%、8.3%及8.3%;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8.9%,革兰阳性菌15株占38.5%,真菌感染1株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机械通气时间>5 d 、抗菌药物使用>7次、心脏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 、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 d 患儿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性菌;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蓝莹;曾小燕;蒋晓梅;宋敏;姜琳;陈洋;蔡小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2月临床标本分离的126株 SAU 的分布及耐药性,分离的菌株采用 MicroScan WalkAway 96 PLUS 全自动细菌分析仪及配套的 PC33检测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使用 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6株 SAU 主要来自于痰液和分泌物,分别占34.1%和50.8%;科室分布以 ICU 、骨科和儿科为主,分别占14.3%、20.6%和11.9%;126株 SAU 中有42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占33.3%;SAU 对13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排在前4位的是氨苄西林占97.6%、青霉素占95.2%、红霉素占75.4%及环丙沙星占44.4%;对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0%。结论医院分离的 SAU 耐药严重,尤其是 MRSA 多药耐药严重,微生物室应加强对 MRSA 耐药性的监测。

    作者:谢强;曹明杰;陈玲;王金丽;马筱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与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降低患者术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医院10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部位、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采用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 ATB 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菌株鉴定。结果100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152例,感染率为15.20%,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食管、直肠,分别占30.26%、21.71%、17.76%、13.16%;共检出病原菌15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5株占70.00%,革兰阳性菌43株占28.67%,真菌2株占1.33%,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4.67%、17.33%;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别占12.67%、10.00%;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切口等级、侵入性操作、合并糖尿病是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应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玉兵;王耿泽;张海洋;王建锋;刘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外科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评价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干预措施效果,以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将2010年7-12月2508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前组,2011年7-12月2890份出院病历作为干预后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结果干预前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9%、干预后为71.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8,P<0.05);围术期抗菌药物规范执行率干预前为96.2%、干预后为9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P<0.05);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为81.5%、干预后为63.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P <0.05)。结论采取的综合性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外科各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的规范执行率,降低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率。

    作者:许建新;殷大云;李国平;郑才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清与脑脊液相关指标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开颅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 )、肿瘤坏死因子‐a(TNF‐a)及一氧化氮(NO)含量,为颅内感染诊断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医院行开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患者42例作为病例组、开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 CRP 及 PCT 含量,测定血清和脑脊液中 NSE 、TNF‐a 及 NO水平,采用 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项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 NSE 、CRP 、PCT 、TNF‐a 及 NO 含量均显著增高,其中 NSE 分别为(12.43±5.21)μg/ml 与(2.43±1.29)μg/ml ;CRP 分别为(42.63±5.21)mg /L 与(3.41±2.07)mg/L ;PCT 分别为(5.21±5.36)μg/L 与(0.19±0.04)μg/L ,两组患者脑脊液各项指标也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联合测定 NSE 、CRP 、PCT 、TNF‐a 及 NO 含量的变化,有助于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及脑损害严重程度的判断。

    作者:李建民;赵雅宁;王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患者呼吸衰竭的疗效

    目的:探讨分析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的效果,比较其与传统机械通气疗效的区别,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收入的40例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患者行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机械通气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各项医疗指标,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平均有创通气时间,远少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患者总机械通气时间、ICU 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患者2例行再次插管,再次插管率10.0%,1例死亡,病死率10.0%,对照组患者6例行再次插管,再次插管率30.0%,5例死亡,病死率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6.27,P<0.05)。结论重症肺炎感染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对序贯机械通气的治疗方法耐受性好,可减少总机械创通气时间,避免患者出现呼吸机依赖;降低了患者再次插管与死亡的概率,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张海光;邓克勤;陈玮;王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加强环节管理在消毒供应中心控制医院感染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消毒供应中心中加强环节管理,以提高无菌物品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按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要求,于2012年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随机调查2011-2013年实施环节管理前后的消毒灭菌包各10000例,对器械包合格率和医院感染发生率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对其结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成立质控小组、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后,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达到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器械合格率提高到98.45%,医院感染发生率降至0.17%。结论在消毒供应中心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加强各环节管理,能发挥潜能,改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人员积极性,是降低医院感染率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裕;黎珍妹;丁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与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人员进行培训后,从2013年8月8日0∶00-24∶00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再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当日全院住院患者798例,实查798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8%,社区感染227例,现患率为28.45%;感染部位居前3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血液及泌尿道感染,分别占68.42%、15.79%及10.53%;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为神经重症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分别占25.00%、20.83%及8.3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35%,其中治疗用药占67.08%、预防用药占21.74%、治疗加预防用药占11.18%,治疗用药送检率74.54%。结论抗菌药物使用趋于规范,今后应加大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专项监控,力争降低高发科室医院感染率。

    作者:尚秀娟;史素丽;程爱斌;穆树敏;李素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压力蒸汽灭菌器空气排除效果的验证研究

    目的:研究创建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为灭菌器的高质量运行提供较可靠的保证。方法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台压力蒸汽灭菌器为试验设备,分别采用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486次、B‐D 试验+漏气测试19次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26次,3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的阴性结果吻合率为96.09%;B‐D 试验+漏气测试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73.68%;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100.00%。结论将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和 B‐D 试验这3种监测方法联合使用,形成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可较准确动态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运行过程中的空气排除效果,有效消除单一使用 B‐D 试验的监测质量隐患,有利于保证医疗器材的灭菌质量。

    作者:胥树萍;陈芳芳;周璞;汪惠书;罗萍;袁翠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 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目的:了解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研究数据。方法对147例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腹水标本进行病原菌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采用 SPSS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腹水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16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4株占70.81%,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33株占20.49%,以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为主,真菌14株占8.70%,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大肠埃希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非产 ESBLs 大肠埃希菌;治疗后,显效41例、好转51例、无效5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2.59%。结论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不明显,进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其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对于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治疗,应进行腹水标本的采集和病原菌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有利于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红玲;瞿婷婷;李世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