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兵;王耿泽;张海洋;王建锋;刘波
目的:研究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对心内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效果,为降低感染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心内科患者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上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及护理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结果患者医院感染率对照组为9.00%、试验组为5.5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的洗手率为58.20%及正确洗手率为62.89%,明显低于试验组护理人员95.20%及96.43%,两组护理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心内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感染率,提高护理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吴素华;李芹;吴艳芳;刘敏;孙景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724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PhoeniX 100进行细菌药敏分析。结果724份标本共检出5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1株占68.9%;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2.5%,真菌49株占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9%、99.6%、97.7%,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等较敏感,≥93.7%;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为59.4%~1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了14.1%。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二者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述雄;罗湘容;石华;李凯;储铸钢;王元林;孙兆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眼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220例眼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 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20例眼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168株,检出阳性率为76.36%;其中真菌17株占10.12%、革兰阳性菌89株占52.98%、革兰阴性菌62株占36.90%,革兰阳性菌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妥布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3.85%、100.00%,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6.96%、100.00%、88.24%。结论眼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在所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妥布霉素抗菌活性强,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弱,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郭晓文;吴坤林;姜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血清降钙素原(PCT )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展开研究分析,旨在提高对恶性肿瘤患者感染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9月-2013年9月医院接收救治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将其分成感染组和对照组,5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50例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采集静脉血采用荧光免疫分析法进行检测,检测血清中降钙素原浓度,将收集结果进行比较,对诊断资料与手术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PCT 浓度感染组为(18.31±22.13)ng /ml 、对照组为(0.29±0.15)ng/ml ,感染组PCT 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组患者 PCT <0.5 ng/ml 有4例、0.5~2.0 ng/ml 10例、2.0~10.0 ng/ml 20例、>10.0 ng/ml 16例,检测呈阳性患者46例,阳性率92.0%,对照组患者 PCT <0.5 ng/ml 48例、0.5~2.0 ng/ml 2例、PCT 检测呈阳性患者2例,阳性率4.0%,感染组 PCT 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CT 可作为早期识别恶性肿瘤患者感染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实验室指标,PCT 检测对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何国强;张和平;党元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病原菌特征及危险因素,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住院的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临床资料,记录患儿医院感染率、病原菌特征;探讨导致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1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共有1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0.9%;其中下呼吸道、泌尿系统、胃肠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分别占58.4%、25.0%、8.3%及8.3%;共分离出3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3株占58.9%,革兰阳性菌15株占38.5%,真菌感染1株占2.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岁、机械通气时间>5 d 、抗菌药物使用>7次、心脏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 、存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30 d 患儿是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性菌;年龄、抗菌药物使用、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蓝莹;曾小燕;蒋晓梅;宋敏;姜琳;陈洋;蔡小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行介入治疗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94例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介入治疗,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Ⅳ(sTNFR‐Ⅳ)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疗效率观察组为78.72%、对照组为48.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IAP 和 sTNFR‐IV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5、10个月后两组患者的 HBV‐DNA 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6个月的生存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行介入治疗之后其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作者:肖金成;李靖;陈呈世;黎海亮;郭晨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分析尿沉渣定量分析与细菌培养在尿路感染诊断中的评价,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3年6月医院收入的250例疑似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中段尿作为试验样本,使用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以及尿液培养对患者送检的尿液样本进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分析两种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全自动尿沉渣定量分析仪测定结果显示,250份样本中阳性159份,阳性率63.6%;尿液培养结果显示,250份样本中阳性157份,阳性率62.8%,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以细菌培养结果作为检验标准,尿沉渣细菌定量分析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的阳性标本符合率为96.9%,阴性标本符合率为97.8%,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测定结果与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的一致性很高,证明了尿沉渣定量分析技术具有极高的准确性,在尿路感染的诊断中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尿路感染的筛查方法,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袁启明;张宏杰;张任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216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观察组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5,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观察组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9,P<0.05)。结论相比单纯西医三联疗法,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元英;佘久宁;周习武;马志强;朱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对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指导临床预防阑尾炎术后感染。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急性阑尾炎患者176例,将其分为试验组90例和对照组86例,试验组患者在阑尾切除手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溶液冲洗浸泡5 min ,对照组不经该项处理,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切口愈合及感染率,同时对切口感染患者感染的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试验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88例、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2.22%,对照组患者切口甲级愈合75例、乙级愈合9例、丙级愈合2例,切口感染率为12.79%,试验组患者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共分离出70株病原菌,其中试验组分离出5株,均为大肠埃希菌,对照组分离出的6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7株占41.54%,革兰阴性菌38株占58.46%;所有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54%,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0.0%。结论在阑尾切除术入腹腔前阑尾区注入聚维酮碘,能杀灭多种导致切口感染致病菌,该方法能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值得在临床实施阑尾切除术中推广。
作者:刘郁;于亮;耿加敏;段绍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感染相关因素,以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菌学检验要求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和分析,通过 logistic 线性回归分析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年中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计212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1例,感染率为7.58%,分离出病原菌161株,其中比例较高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19%、铜绿假单胞菌占26.71%和大肠埃希菌占24.84%;年龄偏大、体质量偏重、Ⅱ类和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5个变量均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针对医院外科感染病原菌进行密切检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陈树环;李秀华;秦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 ICU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为治疗 MRSA 肺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13年9月 ICU 收治的73例 MRSA 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病原菌清除率为91.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病原菌清除率为7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治疗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均可有效治疗 ICU 患者 MRSA 肺部感染,但替考拉宁的疗效更佳,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谢宇曦;张军伟;程爱斌;习瑾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集的2401份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采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01份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检出率为26.6%;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52株占70.8%,革兰阳性菌159株占24.9%,真菌27株占4.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49.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 G 、红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均>65.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重视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叶昶;刘小兵;祝存海;宋勇波;王进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32例疑似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髋关节置换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诊断,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种方法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相关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术中所见共诊断24例假体松动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22例假体松动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85,P=0.028;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患者2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2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90,P=0.02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4例假体松动患者,与术中所见结果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67,P<0.0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2例感染患者,与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46,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手段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胡斌;黄诚;王锦锋;曹晓征;成莉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效果,选择出佳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式,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不同手术室进行手术的3000例患者流行病学及感染情况,按照手术室消毒方法的不同分成3组进行比较,分别为单纯紫外线消毒组、空气净化机消毒组及层流组,每组各1000例患者。结果层流手术组感染率低0.9%,其次空气净化消毒机组为3.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9.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均为层流手术室组,分别为0、5.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分别为6.3%、6.1%;在控制诸多因素情况下,手术室消毒净化方式仍然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层流手术室净化以及空气净化机消毒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室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唐葶婷;雷凤琼;卞红强;罗万军;朱小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现代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特征,提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的策略,以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方法采集2014年3、10月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物体表面微生物,比较菌落数,分析多药耐药菌种类,比较各科室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的阳性率。结果共采集标本814份,菌落数合格率72.6%,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9.21%;各科室菌落数合格率比较,中心 ICU 合格率49.0%低,各科室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中心 ICU 检出率29.0%高,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比较,输液泵合格率50.0%低,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输液泵检出阳性率36.11%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医院病床床栏、输液泵、键盘、鼠标、电话、监护仪、暖箱均是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尤其是输液泵,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定植于 ICU 、烧伤等病房的以上物体表面,应针对传播媒介特点制定并落实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机制。
作者:杨莎;何柳;杨竹兰;刘志勇;马祥宇;吴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鼻咽癌单纯放疗与放化疗患者发生医院感染进行调查分析,为临床治疗防治鼻咽癌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2-2013年412例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将其中150例鼻咽癌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治疗方式,其中单纯放疗40例、同期放化疗82例、诱导化疗28例,对比发生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与病原菌分布。结果放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为53.66%,显著高于单纯放疗的10.00%及诱导化疗的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化疗患者的感染率亦高于单纯放疗患者的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感染部位在口腔、咽部黏膜占82.67%,显著高于(支)气管、肺部、泌尿系以及肠道等部位的8.00%、6.00%、2.00%、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15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153株病原菌,其中真菌所占比例高,为43.79%,显著高于其他病原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的分布亦较高,分别占20.91%、19.61%及12.42%。结论鼻咽癌患者行单纯放疗及联合放化疗时,应积极关注其感染,及时送检分泌物标本,根据所得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吴庆珍;李素芳;潘志格;杜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丽莉;栗振;刘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人苍白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年1月-2012年12月从感染科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到的26株人苍白杆菌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人苍白杆菌标本分布以血液标本为主占84.6%;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及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80.0%,但对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敏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美罗培南100.0%、米诺环素100.0%、左氧氟沙星96.2%、环丙沙星96.2%、亚胺培南92.3%、庆大霉素88.5%、妥布霉素84.6%。结论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高,治疗可首选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
作者:郭玉香;朱以军;范顺富;徐叶进;吴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