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达到早期预防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63例尿毒症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接受治疗的50例无肺部感染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酐含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酐迅速上升,住院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减弱、营养状况不良和住院时间过长等,是引起尿毒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创建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为灭菌器的高质量运行提供较可靠的保证。方法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台压力蒸汽灭菌器为试验设备,分别采用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486次、B‐D 试验+漏气测试19次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26次,3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的阴性结果吻合率为96.09%;B‐D 试验+漏气测试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73.68%;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100.00%。结论将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和 B‐D 试验这3种监测方法联合使用,形成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可较准确动态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运行过程中的空气排除效果,有效消除单一使用 B‐D 试验的监测质量隐患,有利于保证医疗器材的灭菌质量。
作者:胥树萍;陈芳芳;周璞;汪惠书;罗萍;袁翠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与掌握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的使用,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感染控制小组人员进行培训后,从2013年8月8日0∶00-24∶00采用床旁调查与病历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填写调查表,再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结果当日全院住院患者798例,实查798例,实查率为100.00%;发生医院感染19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38%,社区感染227例,现患率为28.45%;感染部位居前3位依次为下呼吸道、血液及泌尿道感染,分别占68.42%、15.79%及10.53%;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为神经重症科、重症医学科及神经外科,分别占25.00%、20.83%及8.33%;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0.35%,其中治疗用药占67.08%、预防用药占21.74%、治疗加预防用药占11.18%,治疗用药送检率74.54%。结论抗菌药物使用趋于规范,今后应加大医院感染重点科室、重点部位的专项监控,力争降低高发科室医院感染率。
作者:尚秀娟;史素丽;程爱斌;穆树敏;李素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及其病原菌分布,为临床防治创口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骨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06例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患者创口感染率及其病原菌分布,病原菌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数据统计采用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进行录入分析。结果共166例发生创口感染,感染率为13.8%;不同 Gustilo 分型骨折患者Ⅰ型感染率为2.1%、Ⅱ型感染率为12.9%、Ⅲ型感染率为18.4%,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58,P<0.01);上肢骨折感染率为9.4%、下肢骨折感染率为17.3%、颈肩骨折感染率为10.9%、腰髋骨折感染率为13.4%,不同骨折部位患者创口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2,P<0.05);共分离鉴定出病原菌125株,其中革兰阳性菌50株占40.0%,革兰阴性菌69株占55.2%,真菌6株占4.8%。结论开放性骨折患者创口感染发生率较高,创口感染与骨折 Gustilo 分型和骨折部位明显相关,其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
作者:许敏;石焱;任晓明;杭灵燕;沈佳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胰腺癌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行介入治疗的疗效及生存率。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1月收治的94例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介入治疗,依据实体瘤的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后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检测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和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Ⅳ(sTNFR‐Ⅳ)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率。结果患者治疗疗效率观察组为78.72%、对照组为48.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 IAP 和 sTNFR‐IV 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5、10个月后两组患者的 HBV‐DNA 水平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6个月的生存率为95.7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胰腺癌合并乙型肝炎患者行介入治疗之后其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生存率。
作者:肖金成;李靖;陈呈世;黎海亮;郭晨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降钙素原(PCT )、C‐反应蛋白(CRP)和前白蛋白(PA)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感染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方法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80例感染患儿临床资料,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将患儿分为细菌组44例和病毒组36例,并选取正常体检儿童50名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受试儿童的 CRP 、PA 和 PCT 水平。结果感染组患儿的 CRP(t =12.39,P<0.01)、PCT (t =16.17,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 PA(t =14.66,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细菌组患儿的 CRP(t=11.05,P<0.01)、PCT(t=24.75,P<0.01)均显著高于病毒组,而 PA(t=18.29,P<0.01)显著低于病毒组。结论 CRP 、PA 、PCT联合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对感染尤其是细菌性感染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性。
作者:张玲;黄华;朱芸;蒲元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丽莉;栗振;刘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医院2012年3月-2014年9月收治的216例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慢性胃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复发率。结果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观察组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65,P<0.05);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2,P<0.05);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率观察组为4.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9,P<0.05)。结论相比单纯西医三联疗法,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更好,复发率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元英;佘久宁;周习武;马志强;朱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术中发生感染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诊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急诊7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实施清创固定术且创口出现感染,分别于术中、感染后实施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对比分析。结果3例患者在清创术中感染后病原菌培养检测出相同的病原菌,一致率为4.17%,且1例患者清创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低,感染后耐药率高,清创术中、感染后耐药无相关性,清创术中表现为较敏感病原菌感染后多表现为耐药性较高;清创术中检出病原菌无多药耐药性存在,感染后有45株存在多药耐药性,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2.50%、52.50%,其余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40.00%,其余达100.00%;阴沟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均较低。结论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术中清创的病原菌培养结果、耐药性与感染后无直接关系;革兰阴性菌是感染主要病原菌,且多药耐药性发生率较高。
作者:展宝明;吕秀红;谢学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对落实 ICU 多药耐药菌(MDROs)感染隔离措施的作用,以控制 ICU患者 MDROs 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于2013年6月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共有圈员8名,确立活动主题,分析原因,设立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ICU 医务人员对 MDROs 感染的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率由活动前的24.30%下降至8.1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4,P<0.01);每一名圈员的责任心、自信心、沟通协调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和谐度各方面均有显著提高。结论应用品管圈对提高 ICU医务人员落实 MDROs 感染隔离措施的依从性有良好的效果,同时提高了圈员参与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具。
作者:李欣影;钟慧婷;严彩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对普外科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为普外科患者深部感染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5年2月普外科疑似深部真菌感染患者184例及40名健康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真菌感染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浆(1,3)‐β‐D‐葡聚糖水平,与传统真菌培养结果比较;采用 ROC 曲线分析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1,3)‐β‐D‐葡聚糖法检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阳性43例,阳性率为23.37%,传统真菌培养法检测阳性32例,阳性率为17.40%,(P=0.035),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appa 系数 K =0.617(P<0.001);(1,3)‐β‐D‐葡聚糖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为81.25%、特异度为88.82%;当以(1,3)‐β‐D‐葡聚糖=16.59 pd/ml 为临界值时,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达到大,灵敏度为92.03%、特异度为83.17%。结论(1,3)‐β‐D‐葡聚糖可作为普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具有较高的早期诊断效率,可为其诊治赢得宝贵时间。
作者:王毅;朱冠保;饶尚锐;王中林;何杰;黄节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双源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e ,CTA )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1月 CHD 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 CHD 且均在双源 CT 行冠状动脉的 CTA 扫描,分析冠状动脉 CTA 的图像质量和血管的病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CTA 图像质量达到1级的46例占70.8%、2级的有11例占16.9%、3级7例占10.8%、4级1例占1.5%;148支主要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8例占12.3%,21例呈中度狭窄占32.3%,36例呈重度狭窄占55.4%;26例以钙化斑块为主占40.0%,12例以脂斑为主占18.5%,27例以混合斑块为主占41.5%;24例以右心冠状动脉状动脉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6.9%,39例以前降支作为主病变血管的占60.0%,2例以左回旋支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1%。结论肺部感染可加重 CHD 的症状,双源 CTA 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影响。
作者:朱丙烟;付风魁;朱荣广;尹洪花;陈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癌症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与其耐药性,为癌症患者的感染防治与合理用药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86例癌症发生医院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各种标本送检,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病原菌鉴定,部分药敏试验采用 K‐B 琼脂扩散法,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6例癌症患者感染病原菌主要来自痰液、尿液、咽拭子及血液,分别占30.2%、16.3%、14.0%及11.6%;86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50株占58.1%、革兰阳性菌19株占22.1%、真菌17株占19.8%,主要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占20.9%、11.6%和10.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耐药率较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结论癌症住院患者病原菌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需加强对癌症患者的病原菌和耐药性检测,以指导合理用药。
作者:张玲玲;李广起;孙艳峰;赵靓;赵伟珠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为降低患者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4年9月医院收治的300例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统计肺部感染发生率、病原菌分布;采用 logistic 回归方程计算导致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00例脑梗死卧床患者中73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24.3%;分离出病原菌59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3株占72.8%、革兰阳性菌11株占18.7%、真菌5株占8.5%;年龄≥65岁、存在意识障碍、行气管插管、合并糖尿病、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长、有留置鼻饲管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导致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气管插管、意识障碍、使用呼吸机、卧床时间、留置鼻饲管是脑梗死长期卧床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需要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根据病原菌的特点选择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以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牛勇爱;潘邑水;刘锦峰;王会兵;郝彦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患者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6月-2013年6月皮肤软组织感染患者创面脓液或分泌物送检的727份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病原菌鉴定,回顾性分析主要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采用 WHONET5.6软件进行分析。结果727份标本检出350株病原菌,检出率为48.1%;革兰阳性球菌238株占68.0%,革兰阴性杆菌105株占30.0%,真菌7株占2.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3.5%、64.9%和57.8%,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哌拉西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阿米卡星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1%,MRSA 对氨苄西林、利福平、环丙沙星、头孢唑林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SA (P <0.05);MRCNS 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显著高于 MSCNS(P<0.05)。结论导致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病原菌仍以革兰阳性球菌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临床上抗感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毕晓东;宋明爱;翟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于脓毒血症患者的临床意义,以判断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3年11月重症监护病房脓毒血症住院患者共62例,依据患者的预后将其分为死亡组22例、好转组40例,另外选取60名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人员于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2 ml 送检,经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其与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准确的预后判断。结果脓毒血症患者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以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淋巴细胞比例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而脓毒血症死亡组患者的 CD3+、CD3+ CD4+、CD19+、CD16+ CD56+比例及 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好转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血症患者检测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可判断其预后,预测其死亡的准确度,其中 CD3+和 CD4+对于预测死亡预后的准确度较高。
作者:龙涛;李智;白蓉蓉;黄磊;王雪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干预路径预防效果,以预防肺部感染发生率。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4年12月于普外科与肛肠外科接受开腹式手术的10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干预组500例和对照组500例,对干预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路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术后感染防护知识掌握等,分析围术期感染干预路径对开腹手术患者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预防感染知识掌握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患者的痰液黏稠度、咳嗽程度以及排痰难度等呼吸功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肺部感染患者为38例,感染率为7.6%,干预组术后医院感染患者12例,感染率为2.4%,感染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术期采用感染干预路径,有利于开腹手术患者更好的掌握预防感染的知识,对术后肺部感染起到了有效的预防作用。
作者:单慧娟;张晓黎;王晓娜;杨军;焦纯杰;刘佃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主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对724例尿路结石并尿路感染患者行中段尿培养,使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 PhoeniX 100进行细菌药敏分析。结果724份标本共检出56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391株占68.9%;革兰阳性菌128株占22.5%,真菌49株占8.6%;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8.9%、99.6%、97.7%,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30.0%;粪肠球菌对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复方制剂、头孢西丁、左氧氟沙星等较敏感,≥93.7%;而对氨基糖苷类耐药率较高,为59.4%~100.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也达到了14.1%。结论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为尿路结石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二者的耐药性明显不同,临床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徐述雄;罗湘容;石华;李凯;储铸钢;王元林;孙兆林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