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500例妇科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6.00%;检出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57%,革兰阳性菌占24.32%,真菌占8.11%;铜绿假胞菌对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11.11%,对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78%和88.8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较敏感,耐药率均为0;假丝酵母菌属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 B 、酮康唑以及制霉菌素耐药率均为0,对氟康唑耐药率为100.00%。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有效的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安强;杨炳;林振江;王明阳;向加林;黎兵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与控制现状,为持续质量改进和建立目标监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2年7月25日和2013年8月28日0∶00-24∶00调查在外科11个病区住院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汇总、比较外科两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个案资料,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两年外科住院患者共945例,发生医院感染25例现患率为2.65%,2013年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65%,较2012年的3.70%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和手术切口感染,其中下呼吸道感染占28.00%、上呼吸道感染占24.00%、手术切口感染占16.00%;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占66.67%,真菌感染次之占23.81%;两年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62.22%,其中预防性用药占53.40%高于治疗性用药的31.29%,以一联用药为主,占75.85%。结论外科应以呼吸道感染、手术切口感染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为目标,开展监测和采取预防与控制措施,努力降低和控制外科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确保外科手术治疗质量和效果。
作者:薛菊兰;高祖梅;詹嘉琪;王向荣;宋红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开放性骨折患者,清创术中发生感染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诊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急诊72例四肢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实施清创固定术且创口出现感染,分别于术中、感染后实施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对比分析。结果3例患者在清创术中感染后病原菌培养检测出相同的病原菌,一致率为4.17%,且1例患者清创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低,感染后耐药率高,清创术中、感染后耐药无相关性,清创术中表现为较敏感病原菌感染后多表现为耐药性较高;清创术中检出病原菌无多药耐药性存在,感染后有45株存在多药耐药性,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2.50%、52.50%,其余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40.00%,其余达100.00%;阴沟肠杆菌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均较低。结论开放性骨折手术患者术中清创的病原菌培养结果、耐药性与感染后无直接关系;革兰阴性菌是感染主要病原菌,且多药耐药性发生率较高。
作者:展宝明;吕秀红;谢学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治疗老年患者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0月254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A 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B 组)和对照组(C 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A 组87例给予莫西沙星治疗,B 组82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 组85例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A 组与 B组在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 组,A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组,B 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 A 组为4.6%、B 组为3.7%、C 组为4.7%,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抗菌药物在治疗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贤春;陈鼎;陈海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与分析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病原菌种类和感染相关因素,以预防控制切口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于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细菌学检验要求对患者手术切口感染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筛查和分析,通过 logistic 线性回归分析对筛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年中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计2123例,发生手术切口感染161例,感染率为7.58%,分离出病原菌161株,其中比例较高的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19%、铜绿假单胞菌占26.71%和大肠埃希菌占24.84%;年龄偏大、体质量偏重、Ⅱ类和Ⅲ类切口、手术持续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5个变量均为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高危险因素(P<0.05)。结论需针对医院外科感染病原菌进行密切检测,针对感染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以降低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率。
作者:陈树环;李秀华;秦晔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感染状况,并分析其预防及治疗策略,促使患者早恢复关节功能。方法选取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5例204个关节,采用回顾调查分析感染状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85例患者中术后切口感染和假体周围感染7例,感染发生率为3.78%;肺部感染4例,感染率为2.16%,泌尿系统2例,感染率为1.08%;术后感染时间4~30 d ,平均(11.27±3.18)d ;治疗后6个月Harris 评分为(84.51±3.96)分,高于治疗后1个月为(73.48±4.10)分,治疗后 Harris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的(57.16±4.3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010-2013年创伤科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类型较多,及时对术后切口和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一期翻修手术或清创术、彻底清除感染病灶,能促进关节功能良好恢复。
作者:刘兆成;王九现;隋玲玲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与院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5月-2014年3月住院的95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住院的87例非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其脑脊液标本检测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IgA 、Ig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 IgA 、IgG 阳性率,采用 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结果对照组男性、女性 IgG 阳性率分别为48.78%、52.17%,对照组男性、女性 IgA 阳性率分别为21.95%、17.39%,两组患者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 IgA 阳性率64.21%显著高于对照组 IgA 阳性率26.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IgG 阳性率67.37%,显著高于对照组 IgG 阳性率3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男性、女性IgA 阳性率分别为60.47%、63.4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男性、女性 IgG 阳性率分别为67.44%、6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发生与肺炎衣原体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肺炎衣原体指标 IgA 、IgG 有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许晓辉;马聪敏;韩月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创建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为灭菌器的高质量运行提供较可靠的保证。方法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台压力蒸汽灭菌器为试验设备,分别采用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486次、B‐D 试验+漏气测试19次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26次,3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的阴性结果吻合率为96.09%;B‐D 试验+漏气测试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73.68%;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100.00%。结论将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和 B‐D 试验这3种监测方法联合使用,形成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可较准确动态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运行过程中的空气排除效果,有效消除单一使用 B‐D 试验的监测质量隐患,有利于保证医疗器材的灭菌质量。
作者:胥树萍;陈芳芳;周璞;汪惠书;罗萍;袁翠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利用血浆脂多糖检测的方法判定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行性与感染菌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6例疑似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根据确诊分为感染组71例与非感染组35例,应用动态比浊法回顾性分析其血浆中脂多糖的含量,并将患者痰液、血液收集物做细菌培养,将细菌培养结果与血浆脂多糖检测结果做比较。结果106例疑似患者中脂多糖检测阳性69例,阳性率达65.1%,细菌培养法检测的阳性患者56例,阳性率达52.8%;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检测到的血浆脂多糖含量为(147.84±79.37)pg/ml ,而非感染组脂多糖含量仅为(9.38±4.69)pg/ml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血浆脂多糖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细菌培养法作为标准,血浆脂多糖检测法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43%、50.94%、78.26%。结论用血浆脂多糖法检测的敏感性高于细菌培养法,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具有早期快速特异性诊断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鹏龙;王毅;平永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比较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法的效果,选择出佳手术室空气净化消毒方式,以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调查2012年1月-2014年6月在不同手术室进行手术的3000例患者流行病学及感染情况,按照手术室消毒方法的不同分成3组进行比较,分别为单纯紫外线消毒组、空气净化机消毒组及层流组,每组各1000例患者。结果层流手术组感染率低0.9%,其次空气净化消毒机组为3.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9.5%,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的均为层流手术室组,分别为0、5.4%;紫外线消毒组感染率高,分别为6.3%、6.1%;在控制诸多因素情况下,手术室消毒净化方式仍然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层流手术室净化以及空气净化机消毒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室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作者:唐葶婷;雷凤琼;卞红强;罗万军;朱小宁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治疗。方法对医院2011年7月-2013年12月采集的2401份尿液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进行病原菌菌种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采用 Whonet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2401份尿液标本检出病原菌638株,阳性检出率为26.6%;检出的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452株占70.8%,革兰阳性菌159株占24.9%,真菌27株占4.3%;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较高的耐药性,耐药率均>49.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 G 、红霉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均>65.0%,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结论重视泌尿系感染病原菌耐药性的检测,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病原菌的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药物提供依据。
作者:叶昶;刘小兵;祝存海;宋勇波;王进恩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7月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发生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结果监测417例患者中发生医院获得性肺部感染82例,发生率19.67%;检出病原菌9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7株占62.64%,革兰阳性菌21株占23.08%,真菌13株占14.28%,主要革兰阴性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大肠埃希菌,其对亚胺培南敏感性较低,为18.75%~11.11%,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噻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及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均较高88.89%~25.00%,主要革兰阳性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其对青霉素 G 耐药率100.0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菌株;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抗真菌药物仍多为敏感。结论消化内科长期住院患者的医院获得性肺炎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存在耐药性较高的状况,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熊愫兵;郑晓春;杨蓉;周蓉;李少芳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的诊断价值,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3月医院收治的32例疑似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髋关节置换感染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诊断,以术中所见、术后病理、细菌培养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种方法检查诊断结果的一致性以及相关的诊断学评价指标。结果术中所见共诊断24例假体松动患者,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检查发现22例假体松动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85,P=0.028;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感染患者21例,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20例,两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390,P=0.027;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4例假体松动患者,与术中所见结果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67,P<0.01;放射性核素骨显像、X 线、CT 检查共发现22例感染患者,与细菌培养及病理检查诊断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验为 Kappa 值=0.646,P<0.01。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联合影像学手段用于人工关节置换后假体松动及感染,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结果的灵敏度、特异度,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作者:胡斌;黄诚;王锦锋;曹晓征;成莉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联合超声引导介入对各种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2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囊肿清除率;术后常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卵巢囊肿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75.00%;手术感染率试验组1.67%、对照组23.33%;试验组手术时间为(27.7±10.5) min 、术中出血量为(5.7±2.8)ml 、住院时间为(3.5±1.4)d ,对照组分别为(36.2±9.3)min 、(43.9±6.6)ml 、(4.4±1.8)d ;试验组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为95.00%、对照组为71.67%;1年内囊肿复发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3.33%。结论联合超声引导治疗各种囊实性肿物,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与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
作者:程荣;黎静;纪莉;朱莉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急诊 ICU 内难治性感染休克患者脉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提高对感染休克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水平。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6月急诊 ICU 收治的80例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4周内患者的死亡情况将80例患者,分为存活组56例、死亡组2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APACHE Ⅲ评分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74.83±6.58)与(62.26±6.01)mmHg ,存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PACHE Ⅲ评分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分别为(54.36±6.12)、(98.47±9.06)分,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平均动脉压随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死亡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则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死亡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 APACHE Ⅲ评分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通过脉压变化能及时反应患者的预后,并且准确性高、简单方便。
作者:杨志伟;石瑞春;尹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9月于普外科及肿瘤外科住院择期手术的5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划分为优质干预组250例和常规对照组250例,对优质干预组患者进行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等干预方案,对常规对照组则采取常规干预手段,通过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状况,医护人员的干预及手术操作技能水平等因素,探究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对接受开腹式手术的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影响。结果常规对照组医护人员对感染防护相关理论知识及术中操作技能掌握的合格率分别为74.0%、70.8%,显著低于优质干预组98.0%和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质干预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8.4%低于常规对照组27.6%(P<0.05),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访视及术中切口保护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
作者:应秀环;孙艳斌;孙铭霞;张红娟;杨宝英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现代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特征,提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的策略,以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方法采集2014年3、10月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物体表面微生物,比较菌落数,分析多药耐药菌种类,比较各科室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的阳性率。结果共采集标本814份,菌落数合格率72.6%,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9.21%;各科室菌落数合格率比较,中心 ICU 合格率49.0%低,各科室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中心 ICU 检出率29.0%高,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比较,输液泵合格率50.0%低,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输液泵检出阳性率36.11%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医院病床床栏、输液泵、键盘、鼠标、电话、监护仪、暖箱均是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尤其是输液泵,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定植于 ICU 、烧伤等病房的以上物体表面,应针对传播媒介特点制定并落实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机制。
作者:杨莎;何柳;杨竹兰;刘志勇;马祥宇;吴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达到早期预防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63例尿毒症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接受治疗的50例无肺部感染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酐含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酐迅速上升,住院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减弱、营养状况不良和住院时间过长等,是引起尿毒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