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树环;李秀华;秦晔
目的:研究急诊 ICU 内难治性感染休克患者脉压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提高对感染休克疾病的认识与治疗水平。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6月急诊 ICU 收治的80例难治性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4周内患者的死亡情况将80例患者,分为存活组56例、死亡组2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APACHE Ⅲ评分的差异。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74.83±6.58)与(62.26±6.01)mmHg ,存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APACHE Ⅲ评分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分别为(54.36±6.12)、(98.47±9.06)分,死亡组明显高于存活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平均动脉压随着时间的延长有逐渐升高的趋势,死亡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则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死亡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 APACHE Ⅲ评分之间呈负相关。结论通过脉压变化能及时反应患者的预后,并且准确性高、简单方便。
作者:杨志伟;石瑞春;尹文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406例 COPD 发生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合格痰标本进行细菌学培养,采用 VITEK‐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共检出病原菌29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12株占72.7%,铜绿假单胞菌72株居首位,占24.7%,革兰阳性球菌36株占12.3%,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44株占15.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杆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35.0%,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 G 、氨苄西林100.0%耐药,未发现耐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菌株,假丝酵母菌属对两性霉素 B 、伊曲康唑、氟胞嘧啶、氟康唑、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9.1%、18.2%、13.6%、27.3%、0。结论 COPD 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已出现泛耐药菌株,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仍保持零耐药,抗真菌药物均具有较高的敏感率。
作者:刘刚;武俊平;张立;张丽霞;冯爽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达到早期预防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9月接受治疗的63例尿毒症发生肺部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接受治疗的50例无肺部感染的尿毒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和血清肌酐含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较差,感染严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 C‐反应蛋白及血清肌酐迅速上升,住院时间较长,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着年龄增大,感染率也随之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减弱、营养状况不良和住院时间过长等,是引起尿毒症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高危因素,及早做好相关预防工作,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卢蓉;刘俊峰;金威;周国勇;刘颖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磷霉素(FOS)与4种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增强临床分离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XDRAB)体外抗菌活性。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 XDRAB 50株,采用微量肉汤法和棋盘法测定 FOS 与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常用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的低抑菌浓度(MIC),计算其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药物单用和联用时细菌形态变化。结果4种抗菌药物与 FOS 联合使用在体外对 XDRAB 抗菌活性较单用增强,FOS 联用美罗培南 FIC 值显示协同与相加作用分别占32%和46%;FOS 联用左氧氟沙星(LVX)占58%和26%;FOS 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CFS)占32%和54%;FOS 联用阿米卡星(AMK)则占44%和38%;FIC 值显示 FOS 与4种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协同与相加作用约占80%;扫描电镜观察到1/4MIC 浓度的 FOS 单用时,细菌肿胀变形,而与其他4种抗菌药物1/4MIC 联用时,细菌变形坏死。结论联合使用 FOS 能增强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及头孢哌酮/舒巴坦4种抗菌药物对 XDRAB 的抗菌活性。
作者:温汉春;陈一强;黄宏;孔晋亮;晏奎;闵利;梁宏洁;李萌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一定时期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状况、病原菌检出及耐药性、抗菌药物使用和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医院感染监测计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与病历管理 his 系统、微生物 Lis 系统等联网,对2012年8月14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各病区医院感染兼职医师负责该病区患者调查,调查的住院患者逐一在信息系统填写个案调查表,再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审核,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应调查住院患者1450例,实际调查1450例,实查率为100.0%;医院感染40例、43例次,现患率2.8%、例次感染率为3.0%;感染率高的科室为儿科,占6.5%;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上呼吸道,分别占51.2%、18.6%、16.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75.0%,治疗性用药送检率为40.4%;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1%,其中治疗性用药占59.7%,预防性用药占32.0%,治疗加预防性用药占8.2%。结论现患率调查真实地发现了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和人群,应针对性加强目标性监测,抗菌药物使用应合理。
作者:王丽丽;季桂喜;赵方;赵丽香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眼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择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2010年3月-2012年12月220例眼部感染患者感染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分析培养的阳性率、病原菌分布及其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 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220例眼部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培养出病原菌168株,检出阳性率为76.36%;其中真菌17株占10.12%、革兰阳性菌89株占52.98%、革兰阴性菌62株占36.90%,革兰阳性菌显著高于革兰阴性菌和真菌(P<0.05);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妥布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3.85%、100.00%,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大肠埃希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86.96%、100.00%、88.24%。结论眼部感染的致病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在所选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中,妥布霉素抗菌活性强,庆大霉素抗菌活性弱,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尽可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作者:郭晓文;吴坤林;姜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联合超声引导介入对各种囊实性肿物手术感染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入院诊治的卵巢囊肿患者120例,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试验组应用超声引导介入手术,对照组应用传统的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治疗效果、手术感染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囊肿清除率;术后常规随访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卵巢囊肿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为96.67%、对照组为75.00%;手术感染率试验组1.67%、对照组23.33%;试验组手术时间为(27.7±10.5) min 、术中出血量为(5.7±2.8)ml 、住院时间为(3.5±1.4)d ,对照组分别为(36.2±9.3)min 、(43.9±6.6)ml 、(4.4±1.8)d ;试验组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为95.00%、对照组为71.67%;1年内囊肿复发率试验组为3.33%、对照组为3.33%。结论联合超声引导治疗各种囊实性肿物,可有效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同时缩短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显著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与单次手术囊肿清除率。
作者:程荣;黎静;纪莉;朱莉敏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评估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对肝癌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相关感染因素,为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243例住院治疗并行颈内静脉置管的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施医院管理持续性改进的时间分为对照组145例(改进前)和干预组98例(改进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98例患者中6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6.12%,其中导管细菌定植3例、导管局部感染1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2例;对照组患者中有31例发生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1.38%,其中导管细菌定植14例、导管局部感染10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7例,干预组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感染管理持续性质量改进可以明显降低肝癌患者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秀丽;陈秀芳;齐丽贞;邱花叶;刘百百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现代医院感染传播媒介的特征,提出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链的策略,以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方法采集2014年3、10月发生医院感染的科室物体表面微生物,比较菌落数,分析多药耐药菌种类,比较各科室物体表面多药耐药菌的阳性率。结果共采集标本814份,菌落数合格率72.6%,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9.21%;各科室菌落数合格率比较,中心 ICU 合格率49.0%低,各科室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中心 ICU 检出率29.0%高,各物体表面菌落数合格率比较,输液泵合格率50.0%低,多药耐药菌检出阳性率比较,输液泵检出阳性率36.11%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医院病床床栏、输液泵、键盘、鼠标、电话、监护仪、暖箱均是医院感染的传播媒介,尤其是输液泵,鲍氏不动杆菌广泛定植于 ICU 、烧伤等病房的以上物体表面,应针对传播媒介特点制定并落实科学的医院感染预防机制。
作者:杨莎;何柳;杨竹兰;刘志勇;马祥宇;吴昊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作者:王丽莉;栗振;刘业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患者腰椎后路清除病灶以及减压引流手术治疗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2013年5月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42例,研究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以及诊断要点,其中行保守治疗的19例为保守组,行后路手术治疗的23例患者为后路组,将治疗的相关结果进行记录总结,疗效分析指标以使用抗菌药物的天数、绝对卧床时间、临床症状减轻及住院时间和 X 线片的相关指标恢复时间等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的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平均时间为47.6 d ,绝对卧床时间为122.7 d ,治疗后腰痛症状减轻较慢,15~18 d 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为81.1 d ,且 X 线片显示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257.9 d ;而经后路组内患者平均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为15.4 d ,平均卧床时间为47.6 d ,住院时间平均为27.5 d ,X 线片显示患者的椎间隙平均融合时间为164.5 d ,且手术后腰痛症状减缓速度较快,6~9 d症状消失,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陈汉文;高书明;李民;李书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为医院感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4年12月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400例患者临床资料,调查医院感染率及感染病原菌分布,采用非条件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导致医院感染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00例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共有44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1.0%;共分离出79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51株占64.6%,革兰阴性菌22株占27.8%,真菌6株占7.6%;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住院时间>2周、卧床时间>14 d 、广谱抗菌药使用时间>7 d 、合并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感染率显著上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导管留置时间>7 d 、广谱抗菌药使用、合并基础疾病是导致深静脉导管留置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留置深静脉导管后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阳性菌;临床上需要针对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王珍;邱爱燕;魏国敏;孙艳;石天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治疗 ICU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肺部感染患者的疗效,为治疗 MRSA 肺部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1月-2013年9月 ICU 收治的73例 MRSA 肺部感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37例患者给予替考拉宁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去甲万古霉素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采用 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病原菌清除率为91.8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44%、病原菌清除率为72.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0%,治疗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考拉宁与去甲万古霉素均可有效治疗 ICU 患者 MRSA 肺部感染,但替考拉宁的疗效更佳,清除率较高,不良反应少。
作者:谢宇曦;张军伟;程爱斌;习瑾昆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首治失败后不同补救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月120例 Hp 感染首治失败患者,按数学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克拉霉素+潘妥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三联疗法,观察组实施左氧氟沙星+潘妥拉唑肠溶片+阿莫西林三联疗法,对比两组患者 Hp 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患者 Hp 根除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5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46,P <0.01);不良反应发生率对照组为8.33%、观察组为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4,P<0.05)。结论以左氧氟沙星为主的三联疗法作为 Hp 感染首治失败的补救方案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东;魏顺英;宁玉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双源 CT 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e ,CTA )在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1月 CHD 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5例,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为 CHD 且均在双源 CT 行冠状动脉的 CTA 扫描,分析冠状动脉 CTA 的图像质量和血管的病变。结果所有患者均出现肺部感染的临床症状;CTA 图像质量达到1级的46例占70.8%、2级的有11例占16.9%、3级7例占10.8%、4级1例占1.5%;148支主要血管出现不同程度狭窄,其中轻度狭窄的有8例占12.3%,21例呈中度狭窄占32.3%,36例呈重度狭窄占55.4%;26例以钙化斑块为主占40.0%,12例以脂斑为主占18.5%,27例以混合斑块为主占41.5%;24例以右心冠状动脉状动脉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6.9%,39例以前降支作为主病变血管的占60.0%,2例以左回旋支作为主病变血管占3.1%。结论肺部感染可加重 CHD 的症状,双源 CTA 可明显降低肺部感染对图像质量和诊断的影响。
作者:朱丙烟;付风魁;朱荣广;尹洪花;陈斐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莫西沙星与头孢哌酮/舒巴坦在治疗老年患者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10月254例中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莫西沙星组(A 组)、头孢哌酮/舒巴坦组(B 组)和对照组(C 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A 组87例给予莫西沙星治疗,B 组82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 组85例给予头孢他啶治疗,对比分析3组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 A 组与 B组在痊愈率、总有效率、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 组,A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 组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 C组,B 组的症状改善时间和治疗总时间比 C 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 A 组为4.6%、B 组为3.7%、C 组为4.7%,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莫西沙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两个抗菌药物在治疗老年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时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安全性较好。
作者:张贤春;陈鼎;陈海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调查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因感染导致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资料,以保护肾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4月医院收治的83例糖尿病肾病伴 AKI 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确诊糖尿病肾病,病程3~17年;对其发生感染、病因、预后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83例 AKI 患者中有51例为感染患者,占61.4%,均为肾前性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 AKI 1、2、3期分别占14.5%、44.6%、41.0%;59例患者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 ,占71.7%;67例患者24 h 尿白蛋白定量>150 mg/24 h ,占80.7%;接受透析治疗27例,占32.5%;住院期间死亡16例,病死率19.3%;出院后维持性血液透析23例,占27.7%。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首要因素,药物也是导致糖尿病肾病患者 AKI 的重要因素,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伴有感染及使用高危药物前,应充分评估肾脏功能,及时采取对策。
作者:张旭环;方辉;王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创建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为灭菌器的高质量运行提供较可靠的保证。方法以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3台压力蒸汽灭菌器为试验设备,分别采用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486次、B‐D 试验+漏气测试19次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26次,3组方法进行对比试验。结果 B‐D 试验+灭菌温度对比试验的阴性结果吻合率为96.09%;B‐D 试验+漏气测试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73.68%;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 B‐D 试验的阳性结果吻合率为100.00%。结论将灭菌温度对比试验、漏气测试和 B‐D 试验这3种监测方法联合使用,形成一套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空气排除效果监测解决方案,可较准确动态监测压力蒸汽灭菌器运行过程中的空气排除效果,有效消除单一使用 B‐D 试验的监测质量隐患,有利于保证医疗器材的灭菌质量。
作者:胥树萍;陈芳芳;周璞;汪惠书;罗萍;袁翠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为胆道感染、胆结石患者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结果。结果218份胆汁标本病原菌培养阳性137例,阳性率为62.84%;分离培养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88株占52.69%、革兰阳性菌65株占38.92%、真菌14株占8.39%,革兰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妥布霉素、呋喃妥因、头孢西丁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27%、17.05%、27.27%、36.36%,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的耐药率较低。结论胆汁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肠球菌属、真菌的比例也较高,临床应加强病原菌检测,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作者:李超丹;朱明利;潘熠健;俞冠赟;张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与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500例妇科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性,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发生医院感染30例,感染率6.00%;检出3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67.57%,革兰阳性菌占24.32%,真菌占8.11%;铜绿假胞菌对米诺环素及美罗培南较敏感,耐药率均为11.11%,对头孢他啶及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7.78%和88.8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较敏感,耐药率均为0;假丝酵母菌属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 B 、酮康唑以及制霉菌素耐药率均为0,对氟康唑耐药率为100.00%。结论妇科癌症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治疗要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物,有效的提升临床疗效。
作者:安强;杨炳;林振江;王明阳;向加林;黎兵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