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关键词:中医院, 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感染, 病原菌, 药敏试验
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体外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感染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体外超声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额外给予肾石通冲剂,1袋/次,2次/d,连用3d,对照组不给予其他药物治疗,观察细菌学分布和两组的疗效指标.结果 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6株,占63.01%,革兰阳性菌24株,占32.88%,真菌3株,占4.11%;分布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7.40%、16.44%和12.33%;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结石排净时间、体外超声碎石次数和治疗失败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和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肾结石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采用西药抗菌药物和中药肾石通冲剂,能明显提高超声碎石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振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门诊外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科室,门诊外科手术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其预防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陈全华;周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两年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某院医院感染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该院医院感染一般状况与发生特点,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西部某院2006、2008年医院感染数据,提取每月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和科室分布、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医院2006、2008年住院患者43 945例,两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28%;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多的是呼吸系统,占68.17%,其次是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总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46%,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科室为呼吸科占99.39%,其次为泌尿外科、干部病房三病区、儿内科,使用率均> 90.00%;医院感染例数与住院患者总例数之间呈正性直线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49,P-0.000.结论 医院感染存在季节周期特点,高峰在2~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应严格规范使用;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患者数存在正性直线相关.

    作者:王燕炯;滕永军;金凤玲;张莉;王蕊;脱军运;王金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6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析感染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本组10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9例,发生率为17.9%,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6.8%;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占63.2%;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肺癌分期、住 院时间的影响(P<0.05);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4.7%.结论 临床医师了解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并能够积极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较佳的临床结局.

    作者:毛建林;徐晓文;章雪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正确做好预防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9月-2011年11月医院RA住院患者,将其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汇总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11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26例、238例次,感染率为20.29%、例次感染率21.38%;泌尿道和下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占80.67%;238例次感染部位均做病原学检测,234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病原体2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4株、革兰阳性菌82株、真菌13株、支原体属69株,分别占44.97%、27.52%、4.36%、23.15%,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存在差异.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其他疾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革兰阴性杆菌仍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患者,要更加注重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缪瑾;何东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与盆腔炎症关系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女性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及与盆腔炎症发生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治疗措施.方法 对258例盆腔炎症患者和60例健康妇女进行了宫颈分泌物支原体属培养,采用支原体属培养、鉴定、药敏一体化试剂盒进行检测,分析两者支原体属感染率的差异.结果 盆腔炎症患者中支原体属感染率为76.7%,对照组为2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支原体属感染中以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率高为49.6%,其次是Uu和人支原体(Mh)混合感染率为21.3%,Mh感染率低为5.8%;盆腔炎症妇女Uu和Uu+ Mh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妇女,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Uu在盆腔炎症患者中的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大而降低,分别为<30岁年龄组65.3%,30~40岁年龄组38.5%,>40岁年龄组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各年龄组Mh和Uu+Mh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盆腔炎症发病与支原体属感染有关,Uu感染为盆腔炎症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临床应高度重视年轻盆腔炎症患者的支原体属培养与药敏检测,以便有效治疗和预防盆腔炎症.

    作者:方智淑;周协和;张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护士慎独精神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与成效

    目的 提高全院低年资护士的慎独精神,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医院各科共10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护士行为规范的不记名调查,统计分析后采取相应整改措施,3个月后对该批护士再次调查,总结效果,并将整改前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与整改后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 部分低年资护士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日常操作,经过培训、整改,护士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干的现象从71.3%降至27.7%;接触不同患者未使用手消毒剂从51.5%降至25.7%;操作前后未洗手或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从52.5%降至22.8%;操作时没有携带锐器盒自43.6%降至17.8%,医院感染率整改前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慎独精神、医德规范、护理伦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能更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廖声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征,为肝炎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2例乙醇性肝炎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1472例乙醇性肝炎患者中188例感染各类型病毒,感染率为12.77%;男性126例,占67.02%,女性62例,占32.98%;单一感染149例,占79.26%,混合感染22例,占11.70%,未分型17例,占9.04%;单一感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甲型肝炎病毒(HAV)为主,分别占52.13%和14.36%;混合感染包括双重感染17例,三重感染4例,四重感染1例,分别占77.27%、18.18%和4.55%;混合感染中以HAV+ HBV和HBV+丁型肝炎病毒(HDV)常见,分别占22.73%和18.18%.结论 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的比例较高,其病原学仍然以HBV为主,但混合感染严重,临床应重点筛查乙型肝炎,并加强对未定型肝炎的检测.

    作者:马婉;孙继军;孙裕勇;余正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了解口腔科诊室常见污染区域的污染现状,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牙周科诊室20组物体表面,在消毒前、后分别用ATP荧光检测系统进行监测,同时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做平行试验,记录合格率.结果 消毒前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用ATP检测和用国标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0和38.3%,消毒后合格率分别为50.0%和100.0%,消毒前后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前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测定光度值(RLU)的对数值与菌落计数法所测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具相关性(R=0.504,P<0.01);消毒后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RLU的对数值与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无相关性.结论 ATP法用于监测口腔科物体表面污染程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但其与菌落计数法的相关性还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其并不能进行菌落鉴定,因此不能取代菌落计数法.

    作者:赵红;苏静;刘晓勇;李善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现代综合性三甲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每项工作的质量好坏均直接关系到全院医疗、护理的质量.因此,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黄咏梅;杨金炜;张明德;陈锚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烧伤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烧伤病区住院患者的创面分泌物等标本中分离出的733株病原菌,对其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血标本采用BACTEC-9120血培养仪进行培养,菌种鉴定采用VITEK-2 Compact细菌鉴定仪.结果 共分离出非重复病原菌73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69株占77.63%,分离率高的3种病原菌分别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表现为多药耐药;3年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72.41%和17.02%,革兰阳性菌中分离率高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平均检出率为70.37%,但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烧伤感染病原菌的耐药形势严峻,仍需加强病区菌种变化及药物敏感性的监测.

    作者:高玲;王霞;王艳霞;张丽珍;胡雪飞;李俊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感染率,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14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资料,对经脐单孔(单孔组)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多孔组)手术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后感染率.结果 2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例,感染率为5.0%;120例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经脐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手术后感染不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发生率低,推广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可明显减少感染率.

    作者:徐绿萍;冯春英;吴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后感染的原因与防范

    射频消融治疗(RFA)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RFA术后感染可以引起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78例在CT引导下进行RFA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西;吕银祥;季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为活动主题,拟定计划,对ICU床头抬高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原因分析,规范床头抬高标准,圈员共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床头拾高,培训一线医护人员,运用于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全面质量改进.结果 经过品管圈小组6个月的实践,护士对床头抬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床头抬高依从性及正确性有明显提高,角度合格率由30.28%提高至91.08%,未下滑合格率由46.79%提高至91.8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从47.15‰降至29.2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床头抬高依从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并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性.

    作者:方丹嫔;张海英;蒋秋红;许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临床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了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肛肠疾病SS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因肛肠疾病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287例,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共有59例发生SSI,感染率为20.6%,其中痔疮感染38例感染率为20.4%、肛瘘12例感染率为20.7%、肛裂9例感染率为20.9%,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例SSI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为64.4%,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了81.5%,革兰阳性菌占了13.2%,真菌占了5.3%;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分别占了42.1%、15.8%、10.5%和7.9%,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了7.9和5.3%;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SSI发生率(P<0.05).结论 肛肠疾病术后具有高的SSI发生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和BMI是其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肛肠疾病SSI的发生.

    作者:朱锡元;郭景泉;蒋清平;邹武军;程涛;卢吉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消毒方法对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消毒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消毒方法对健康检查中使用的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效果,探讨适用于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方法.方法 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在消毒前采用无菌生理盐水、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清洁或消毒处理,即刻使用10、20、40、80人次后,分别对红外线乳腺探头进行采样行细菌学培养后计数细菌总数,比较不同方法对探头的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后即刻采样,无菌生理盐水、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3种方法均能达到满意效果,杀菌率分别为99.95%、100.00%、99.99%;从清洁或消毒的持续效果来看,500mg/L含氯消毒剂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及75%乙醇.结论 500 mg/L含氯消毒剂可用于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每使用10人次擦拭1次为宜.

    作者:王燕;杨菊兰;蔡玲;张俭;周垚;张映华;张浩军;杨亚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综合性干预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的研究

    目的 评价肺炎链球菌疫苗联合防误吸药物莫沙比利,在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有效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选择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的社区老年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3组,每组各70例,分别给予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安慰剂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每组接受为期1年的干预措施,观察各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1%、15.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球菌疫苗联合莫沙比利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黄晓军;费敏;吴升;王选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为CR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529例留置过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计算感染率,筛选危险因素并用SPSS17.0软件以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共有51例患者发生CRI,CRI发生率为9.6%;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6%和17.6%,是常见的病原菌;CRI与导管材料(x2=10.718,OR=2.722)、导管留置时间(x2=43.746,OR=7.538)、血清白蛋白(x2=29.218,OR=4.676)和APACHEⅡ评分(x2=40.984,OR=12.148)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置管部位(x2=0.497,OR=0.796)和年龄(x2=0.083,OR=0.911)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选用抗感染导管、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降低CRI的发生率.

    作者:董绉绉;方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获得性肠球菌属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肠球菌属感染菌群分布、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药物敏感率和治疗结果,为临床合理治疗肠球菌属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2月的医院获得性肠球菌感染的1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分离粪肠球菌52例,屎肠球菌61例,鹑鸡肠球菌2例,其中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5例;感染部位以泌尿道、胆道、血液多见;95.66%的肠球菌感染患者有≥3个基础疾病,86.97%患者有≥4个危险因素,以轻中度发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及各脏器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肠球菌属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低;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0%;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95.65%,其中粪肠球菌为96.15%,屎肠球菌为98.36%,鹑鸡肠球菌为0;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的敏感率为49.56%,其中粪肠球菌和鹑鸡肠球菌均为0,屎肠球菌为88.53%;治疗措施包括去除可逆的危险因素和给予敏感抗菌药物,治愈率为98.36%.结论 医院获得性肠球菌感染多发生于有多个基础疾病与高危因素者,以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较多见,对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均敏感,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高于粪肠球菌.

    作者:伍万;江荣林;马伟斌;雷澍;王灵聪;智屹惠;吴艳春;黄立权;朱美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儿科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90例,转移因子组9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gG、Ig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和转移因子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91.1%;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4±1.57)、(7.64±2.63)d;转移因子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5±1.15)、(4.80±1.97)d;转移因子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转移因子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转移因子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注射部位肿痛3例、4例,停止注射后均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出现.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清抗体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郑君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