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术后感染的原因与防范

谢小西;吕银祥;季勇

关键词:肝癌, 射频消融, 医院感染
摘要:射频消融治疗(RFA)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RFA术后感染可以引起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78例在CT引导下进行RFA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全麻患者肌松闭环监测的应用观察及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

    目的 观察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全麻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AEP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组,B组为传统经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值,记录肌松药总量、诱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A组在Copper评级、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8例,感染率16.0%;B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感染率22.0%.结论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身麻醉中可有效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并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全麻安全性.

    作者:刘俊;杜建龙;包梅芳;吴纯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心内科病房血流感染中的研究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护士慎独精神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与成效

    目的 提高全院低年资护士的慎独精神,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医院各科共10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护士行为规范的不记名调查,统计分析后采取相应整改措施,3个月后对该批护士再次调查,总结效果,并将整改前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与整改后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 部分低年资护士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日常操作,经过培训、整改,护士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干的现象从71.3%降至27.7%;接触不同患者未使用手消毒剂从51.5%降至25.7%;操作前后未洗手或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从52.5%降至22.8%;操作时没有携带锐器盒自43.6%降至17.8%,医院感染率整改前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慎独精神、医德规范、护理伦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能更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廖声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与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结果以及针对性护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1532例孕妇进行感染检测,检测结果阳性7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2例,分别采取针对感染性护理和一般护理,并对妊娠结局进行总结及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期生殖道发生感染784例,感染率为51.17%;观察组中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70%,对照组为71.94%,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3.26,P<0.01);观察组中围产儿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08%,对照组为44.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3,P<0.01).结论 对于患者感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较好地避免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项佳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不同肺部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在肺炎、肺结核(TB)、潜伏性结核感染(LTI)、重症肺结核、肺癌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44例肺炎患者、41例肺结核、30例潜伏性结核感染、27例重症肺结核、42例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49名的D-D及CRP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D-D含量水平:重症肺结核组高,为(0.577±0.488)mg/L,肺癌、肺结核及肺炎次之,分别为(0.338±0.326)、(0.324±0.278)、(0.320±0.233)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0.283±0.262)、(0.180±0.154)mg/L;血清CRP水平:重症肺结核组及肺炎高,为(108.67±68.94)、(75.91±77.83)mg/L,肺结核及肺癌次之,分别为(53.42±58.91)、(39.61±43.80) 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25.03±21.42)、(13.03±9.69)mg/L;血浆D-D与血清CRP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肺炎组r=0.463,肺结核组r=0.325,重症肺结核组r=0.178,健康对照组r=0.143,肺癌组r=0.121,潜伏性结核感染组r=0.076,均P<0.05;肺癌死亡组第1天及观察终点D-D、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结论 D-D及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感染相关炎症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月翠;李成行;童姣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与预防措施

    目的 分析2010年度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的相关麻醉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围术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0年1-12月2000例患者的围术期感染并对麻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气管导管(OR=1.027,P=0.032)、喉镜镜片(OR=1.407,P=0.046)、全麻通气道(OR=1.342,P=0.019)、过滤器(OR=1.603,P=0.011)以及钠石灰(OR=2.528,P=0.023)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气管导管(OR=1.046,P=0.039)、喉镜镜片(OR=1.218,P=0.042)、全麻通气道(OR=1.372,P-0.031)、过滤器(OR=1.805,P=0.023)以及钠石灰(OR=2.319,P=0.026)是围术期感染的麻醉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与气管插管、麻醉器械清洁度、麻醉管理等有关,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作者:陈锋卫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西医联合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体外超声碎石术治疗感染性肾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感染性肾结石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全部给予头孢曲松钠+左氧氟沙星+体外超声碎石术治疗,观察组额外给予肾石通冲剂,1袋/次,2次/d,连用3d,对照组不给予其他药物治疗,观察细菌学分布和两组的疗效指标.结果 共分离出73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46株,占63.01%,革兰阳性菌24株,占32.88%,真菌3株,占4.11%;分布多的3种细菌为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27.40%、16.44%和12.33%;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结石排净时间、体外超声碎石次数和治疗失败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7.5%和7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肾结石的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和屎肠球菌,采用西药抗菌药物和中药肾石通冲剂,能明显提高超声碎石术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振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及预防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为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224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2240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60例,感染率为7.14%,其中呼吸道、泌尿系、消化系、皮肤软组织及口腔感染分别占51.25%、23.75%、12.50%、10.00%及2.50%;220份标本分离出病原菌172株,革兰阳性菌32株占18.60%、革兰阴性菌118株占68.61%、真菌22株占12.79%,革兰阴性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46株;年龄大、昏迷状态、出血性疾病、侵入性诊疗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卧床时间长是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医院感染死亡率10.63%,高于无医院感染死亡率的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影响因素多,增加死亡率,应针对性医院感染的特征进行预防.

    作者:施志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心理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目的 分析心理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积累资料.方法 随机抽取2005、2008和2011年心理科住院病历各200份,分别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对比分析不同病种之间、不同时期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差异.结果 2005、2008和2011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7.50%、6.50%和5.50%,医院感染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各年份医院感染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医院心理科需要根据自身特征,落实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倪俊芝;刘小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精神病院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2011年7-9月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1684份标本进行分离,对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684份送检标本中共检出768份阳性,阳性率为45.6%,综合病区和老年病区的送检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5.9%和48.4%;痰液送检阳性率为83.5%,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为55.9%,且产ESBLs及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检出率较高,但部分仍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重视标本的采集和菌株的分离及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卢桂华;郭萍;王世锴;宋国华;顾沈红;钱敏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填写统一的“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结果 共监测肾移植患者329例,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感染率为38.00%;感染部位以泌尿系多,占60.13%,其次为下呼吸道占26.80%;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长是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会;王一瑶;王静娜;王海燕;邓钰;王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患者的病原学检测分析

    目的 探讨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的病原学分布特征,为肝炎的预防治疗工作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472例乙醇性肝炎的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病原学检查.结果 1472例乙醇性肝炎患者中188例感染各类型病毒,感染率为12.77%;男性126例,占67.02%,女性62例,占32.98%;单一感染149例,占79.26%,混合感染22例,占11.70%,未分型17例,占9.04%;单一感染中以乙型肝炎病毒(HBV)和甲型肝炎病毒(HAV)为主,分别占52.13%和14.36%;混合感染包括双重感染17例,三重感染4例,四重感染1例,分别占77.27%、18.18%和4.55%;混合感染中以HAV+ HBV和HBV+丁型肝炎病毒(HDV)常见,分别占22.73%和18.18%.结论 乙醇性肝炎合并病毒感染的比例较高,其病原学仍然以HBV为主,但混合感染严重,临床应重点筛查乙型肝炎,并加强对未定型肝炎的检测.

    作者:马婉;孙继军;孙裕勇;余正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了解口腔科诊室常见污染区域的污染现状,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牙周科诊室20组物体表面,在消毒前、后分别用ATP荧光检测系统进行监测,同时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做平行试验,记录合格率.结果 消毒前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用ATP检测和用国标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0和38.3%,消毒后合格率分别为50.0%和100.0%,消毒前后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前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测定光度值(RLU)的对数值与菌落计数法所测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具相关性(R=0.504,P<0.01);消毒后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RLU的对数值与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无相关性.结论 ATP法用于监测口腔科物体表面污染程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但其与菌落计数法的相关性还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其并不能进行菌落鉴定,因此不能取代菌落计数法.

    作者:赵红;苏静;刘晓勇;李善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3月治疗的90例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中,自身及病理因素的有53例占58.9%、滥用抗菌药物有34例占37.8%、侵入性手术操作有23例占25.6%、医务人员的失误有16例占17.8%、病房环境因素引起的有6例占6.67%;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科学的预防对策,新入院60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仅7例,发病率11.7%,与之前的29.8%相比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滥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过多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和污浊的病房环境是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肺部感染.

    作者:范少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医院妇产科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经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有75例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感染率为36.2%;75例泌尿道感染尿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31例,检出阳性率为41.3%;共检出病原菌5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21株,占37.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5.2%、75.0%、76.2%、95.2%、61.1%,而对亚胺培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87.5%、85.7%和62.5%,而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较低,肠球菌属对环丙沙星、青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1.4%和66.7%,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低.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晓方;姚奏英;季红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2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与预防对策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正确做好预防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9月-2011年11月医院RA住院患者,将其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汇总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11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26例、238例次,感染率为20.29%、例次感染率21.38%;泌尿道和下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占80.67%;238例次感染部位均做病原学检测,234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病原体2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4株、革兰阳性菌82株、真菌13株、支原体属69株,分别占44.97%、27.52%、4.36%、23.15%,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存在差异.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其他疾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革兰阴性杆菌仍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患者,要更加注重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缪瑾;何东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两年医院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对某院医院感染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该院医院感染一般状况与发生特点,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西部某院2006、2008年医院感染数据,提取每月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和科室分布、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医院2006、2008年住院患者43 945例,两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28%;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多的是呼吸系统,占68.17%,其次是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总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46%,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科室为呼吸科占99.39%,其次为泌尿外科、干部病房三病区、儿内科,使用率均> 90.00%;医院感染例数与住院患者总例数之间呈正性直线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49,P-0.000.结论 医院感染存在季节周期特点,高峰在2~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应严格规范使用;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患者数存在正性直线相关.

    作者:王燕炯;滕永军;金凤玲;张莉;王蕊;脱军运;王金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生锈器械用酶联合超声波清洗后除锈效果观察

    锈渍是影响再生器械清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会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探讨理想的除锈方法在器械清洗流程中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杨大鹏;熊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过程中感染危险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概率很高,同时也造成了患者的交叉感染,因此对针灸治疗过程中存在感染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严兴国;段青梅;熊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集中供应手术器械灭菌湿包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探索供应室集中供应手术器械和敷料灭菌包湿包的原因,并讨论解决方法以保证灭菌质量.方法 将使用纺织棉布或无纺布包装的手术器械包和敷料包称重随后放人灭菌器,按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正常操作流程运行1个灭菌周期,观察灭菌后的器械包和敷料包是否有水渍、水珠、水印后,立即、放置10、20 min分别进行称重,连续检测3d.结果 器械包中有两包出现边角湿,敷料包中有两包外有水珠存在;灭菌前后称重发现,超重的敷料包和器械包易产生湿包;灭菌包使用无纺布比纺织棉布包装易湿包;灭菌后立即称重约73.0%超重;放置10 min后17.3%超重;放置20 min后无超重.结论 可通过减轻灭菌包重量,使用棉布代替无纺布包装可缓解湿包现象;灭菌包在灭菌器内延长放置时间等也可缓解湿包现象.

    作者:吴佳伟;周染云;张莹;杨春燕;徐丽丽;王国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