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翠;李成行;童姣姣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以缩短腹泻的病程.方法 将10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住院号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和腹泻一般喂养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葡萄糖酸锌进行联合喂养,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纠正脱水时间、治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总有效率8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纠正脱水时间(2.40±0.32)d,治愈时间(5.40±0.65)d;对照组纠正脱水时间(2.75±1.15)d,治愈时间(5.85±1.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能较早纠正脱水,缩短腹泻病程,提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章迎儿;杨素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2011年7-9月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1684份标本进行分离,对病原菌构成及其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1684份送检标本中共检出768份阳性,阳性率为45.6%,综合病区和老年病区的送检阳性率较高,分别为55.9%和48.4%;痰液送检阳性率为83.5%,检出病原菌中革兰阴性菌为55.9%,且产ESBLs及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菌株检出率较高,但部分仍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耐药率高,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 应加强对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积极消除各种易感因素,重视标本的采集和菌株的分离及培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卢桂华;郭萍;王世锴;宋国华;顾沈红;钱敏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为CR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ICU 2008年3月-2011年3月共529例留置过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计算感染率,筛选危险因素并用SPSS17.0软件以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 共有51例患者发生CRI,CRI发生率为9.6%;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6%和17.6%,是常见的病原菌;CRI与导管材料(x2=10.718,OR=2.722)、导管留置时间(x2=43.746,OR=7.538)、血清白蛋白(x2=29.218,OR=4.676)和APACHEⅡ评分(x2=40.984,OR=12.148)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置管部位(x2=0.497,OR=0.796)和年龄(x2=0.083,OR=0.911)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减少导管留置时间、选用抗感染导管、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可以降低CRI的发生率.
作者:董绉绉;方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为活动主题,拟定计划,对ICU床头抬高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原因分析,规范床头抬高标准,圈员共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床头拾高,培训一线医护人员,运用于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全面质量改进.结果 经过品管圈小组6个月的实践,护士对床头抬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床头抬高依从性及正确性有明显提高,角度合格率由30.28%提高至91.08%,未下滑合格率由46.79%提高至91.8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从47.15‰降至29.2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床头抬高依从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并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性.
作者:方丹嫔;张海英;蒋秋红;许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集中消毒灭菌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医院的实际状况和原有建筑基本框架,本着低成本原则结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和医院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严格控制环境质量,人流、物流不逆行、不交叉.结果 设计并改造成标准的二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使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质量符合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满意的医疗用品服务.结论 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杨玉萍;段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综合医院检验科工作人员的显性职业暴露现状,制定职业暴露的管理对策.方法 通过分发调查问卷的形式,对116名检验工作者的显性职业暴露史进行调查.结果 在被调查者中,80.0%发生过显性职业暴露,中级以上职称暴露率达到100.0%;在发生的195起暴露事件中,被血液和体液标本污染占据首位,为63.3%.结论 建立职业暴露监测网络,完善上报体系,改善实验室条件是保护检验人员的必要措施.
作者:杨永刚;陈松;童波;章晶莹;盛大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属固体与液体培养相结合对临床支原体属感染诊断的可靠性.方法 用固体与液体培养基对562份泌尿生殖道分泌物同时作支原体属培养,观察并记录固体培养基长出支原体属菌落的阳性数和液体培养基颜色由黄变红且澄清的阳性数、液体培养基混浊数和固体培养基杂菌污染影响结果观察数.结果 215份标本固体和液体培养同时阳性;5份液体培养阳性固体培养阴性;15份液体培养变红色但混浊者中,固体培养有12份阳性和3份阴性(大量杂菌生长);液体培养阳性率39.15%、污染率7.12%,固体培养阳性率40.39%、污染率1.42%.结论 支原体属液体与固体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液体培养抗污染力较差但可快速检测药敏结果,固体培养能直接观察到支原体属特有的典型菌落,从而鉴别液体培养中出现的假阳性与假阴性,两者结合对临床支原体属感染诊断效果更理想.
作者:潘新娣;施前锋;邵伟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填写统一的“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结果 共监测肾移植患者329例,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感染率为38.00%;感染部位以泌尿系多,占60.13%,其次为下呼吸道占26.80%;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长是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会;王一瑶;王静娜;王海燕;邓钰;王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学特征与观察洛美沙星滴耳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84例(227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别给予采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观察组)与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细菌学疗效.结果 227耳培养阳性183耳,阳性率80.6%;革兰阳性菌135株,占73.8%,革兰阴性菌48株,占26.2%,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6.6%、15.3%和13.1%;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9%和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洛美沙星滴耳液细菌清除率高,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非常有效的药物.
作者:顾析玲;姚文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183例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尿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1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检出的82.1%,其中两种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分别为71.2%和72.7%;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两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而在新糖肽抗菌药物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中耐药率为0.结论 临床应注意抑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合理用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红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析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感染率,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14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资料,对经脐单孔(单孔组)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多孔组)手术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后感染率.结果 2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例,感染率为5.0%;120例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经脐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手术后感染不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发生率低,推广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可明显减少感染率.
作者:徐绿萍;冯春英;吴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和肽素(Copeptin)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而收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疑诊为VAP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测定Copeptin、前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总共42例机械通气患者入选,其中确诊VAP 24例;VAP组Copeptin(55.6±18.8) pmol/L、PCT血浆水平(1.6±0.5)μg/L及APACHEⅡ评分(22±4.2)显著高于非VAP组(32.4±13.6) pmol/L、(0.5±0.2)μg/L、(16.3±3.6);VAP死亡组Copeptin(78.5±12.0) pmol/L及PCT血浆水平(1.8±0.6)μg/L显著高于VAP存活组(55.8±8.6)pmol/L、(1.2±0.2)μg/L;以40 pmol/L为截断值,Copeptin预测VAP死亡的敏感性为0.67,特异性为0.67,AUC值为0.70高于CPIS和CRP.结论 血浆Copeptin水平判断VAP预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优于CPIS、CRP.
作者:华锋;王斌;崔恩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VCS参数、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诊断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细菌感染患者40例,健康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分别42、43例,测定血常规、VCS参数、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分析结果并阐明临床意义.结果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后细菌感染组阳性率可升至77.5%,细菌感染者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正常者与健康组相比,有12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细菌感染时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将明显提高阳性率,VCS参数对细菌感染后血常规结果在医学参考范围内的患者具有较大意义,指标联合将降低这部分患者的漏诊率.
作者:王娜;乐家新;兰晓梅;王成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医院妇产科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经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有75例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感染率为36.2%;75例泌尿道感染尿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31例,检出阳性率为41.3%;共检出病原菌5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21株,占37.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5.2%、75.0%、76.2%、95.2%、61.1%,而对亚胺培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87.5%、85.7%和62.5%,而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较低,肠球菌属对环丙沙星、青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1.4%和66.7%,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低.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晓方;姚奏英;季红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科室,门诊外科手术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其预防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陈全华;周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院自2010年10月开始采用手术室-供应室一体化管理模式,集中管理回收手术器械,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处理,有效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1 方法1.1 分类 回收的手术室再生医疗器械,采用密闭方式回收和一体化管理模式,依照医疗器械的材质、精密程度等进行分类处理;专门工作人员将回收的医疗器械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拆包、分类和摆放,并进行回收、清洗、打包、灭菌.
作者:吴燕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的病原菌特征,探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2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率和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特征.结果 482份脑脊液标本,培养阳性71例,阳性率为14.72%;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革兰阳性菌44株,占53.01%,革兰阴性菌36株,占43.37%,真菌3株,占3.61%;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33%、16.87%和14.46%;单因素x2检验显示,颅内感染与糖尿病、开放性颅脑损伤、脑脊液漏和脑室外引流有关(P<0.05).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应针对相关易感因素,加强微生物监测、合理有效预防颅内感染.
作者:费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分析消化内镜中心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化内镜中心11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危害消化内镜中心护士的5大有害因素.结论 消化内镜中心护士应重视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杜绝、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作者:唐平;孔金艳;王盈盈;杨云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167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3例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84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痰培养细菌清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痰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67株,其中头孢他啶组细菌清除率66.3%,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细菌清除率达88.1%,两组细菌消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他啶组患者痊愈率为32.5%,总有效率为75.9%,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患者痊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好,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经验用药.
作者:孙艳;李平;陈春枝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