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萍;段立中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化,为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医院的WHONET数据,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对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3801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结果 2007-2011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在15.2%~19.6%,平均16.9%,5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在1.6%~7.9%,平均3.7%,5年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至2.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耐药率在0~8.5%,平均3.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5年间无耐亚胺培南株;非发酵菌在34.9%~41.5%,平均37.5%,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铜绿假单菌在43.0%~~9.1%,平均28.0%,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减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在3.3%~49.0%,平均34.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结论 亚胺培南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极强,对非发酵菌稍差,对铜绿假单胞的抗菌活性优于鲍氏不动杆菌.
作者:杨伟业;吴秀荣;林焕泽;陈凤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有效性,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140例留置导尿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型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对照组采用普通气囊导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组分别为2.86%、8.57%、11.43%,对照组为18.57%、35.71%、51.43%,观察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新型一次性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低浓度聚维酮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能降低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小红;张玲芳;孙建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正确做好预防与控制感染的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6年9月-2011年11月医院RA住院患者,将其信息进行详细登记,汇总分析所得数据.结果 111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26例、238例次,感染率为20.29%、例次感染率21.38%;泌尿道和下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部位,占80.67%;238例次感染部位均做病原学检测,234例培养阳性,共检出病原体298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34株、革兰阳性菌82株、真菌13株、支原体属69株,分别占44.97%、27.52%、4.36%、23.15%,不同感染部位病原菌存在差异.结论 类风湿关节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较其他疾病合并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革兰阴性杆菌仍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对类风湿关节炎入院患者,要更加注重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实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缪瑾;何东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以了解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对183例女性糖尿病患者合并泌尿系统感染的尿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 分离出的11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检出的82.1%,其中两种主要致病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于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分别为71.2%和72.7%;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两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率为0;革兰阳性菌中的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于青霉素的耐药率为100.0%,而在新糖肽抗菌药物替考拉宁、万古霉素和呋喃妥因中耐药率为0.结论 临床应注意抑制抗菌药物的滥用,并根据患者的实际合理用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周红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填写统一的“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结果 共监测肾移植患者329例,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感染率为38.00%;感染部位以泌尿系多,占60.13%,其次为下呼吸道占26.80%;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长是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会;王一瑶;王静娜;王海燕;邓钰;王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儿科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90例,转移因子组9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gG、Ig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和转移因子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91.1%;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4±1.57)、(7.64±2.63)d;转移因子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5±1.15)、(4.80±1.97)d;转移因子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转移因子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转移因子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注射部位肿痛3例、4例,停止注射后均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出现.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清抗体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郑君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研究42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12年7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7例患者中共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4%,其中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高,分别占61.90%、14.29%和11.90%,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检出率为34.43%,明显高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任杰;朱宏;何树松;罗继文;刘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0月患者痰标本,采用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医院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946株,其中产ESBLs细菌238株,检出率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2.66,P=0.021)、基础疾病(OR=2.76,P=0.023)、机械通气(OR=6.72,P=0.013)、三代头孢菌素应用(OR=3.88,P=0.024)、住院时间(OR=2.11,P=0.031)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产ESBLs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对于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产ESBLs菌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冯春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乳管镜检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乳管镜具有内镜极细不易清洗消毒的特点,由其引起的医院感染已有报道.笔者对本院乳管镜洗消进行了规范管理.
作者:高敏;王鲜平;刘勉;张琼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了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肛肠疾病SS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因肛肠疾病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287例,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共有59例发生SSI,感染率为20.6%,其中痔疮感染38例感染率为20.4%、肛瘘12例感染率为20.7%、肛裂9例感染率为20.9%,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例SSI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为64.4%,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了81.5%,革兰阳性菌占了13.2%,真菌占了5.3%;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分别占了42.1%、15.8%、10.5%和7.9%,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了7.9和5.3%;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SSI发生率(P<0.05).结论 肛肠疾病术后具有高的SSI发生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和BMI是其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肛肠疾病SSI的发生.
作者:朱锡元;郭景泉;蒋清平;邹武军;程涛;卢吉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共分离出ABA 1007株,占同期临床总分离菌的10.03%;主要分布科室为ICU 342株占34.25%,呼吸科222株占22.29%,神经科138株占13.78%;主要标本分布为痰液841株占83.52%,尿液90株占8.94%,分泌物46株占4.57%;其中多药耐药ABA占41.51%;AB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40.00%,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8年的25.96%上升至2010年的39.27%.结论 近3年医院临床分离的ABA耐药性呈逐年增高趋势,多药耐药及泛耐药的ABA所占比例极高,因此,加强耐药性检测和监测,对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卜素;马筱玲;谢强;周馨;周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病原菌来源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ICU胆汁培养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胆汁来源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前4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5.00%、20.00%、10.00%、10.00%;肠杆菌科菌株对氨基糖苷类、酶抑制剂类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非发酵菌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 在无明确细菌学结果的前提下,针对临床诊断的胆道感染可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剂抗感染,再根据培养及临床治疗随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甘泉;杜朝晖;李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建立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集中消毒灭菌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医院的实际状况和原有建筑基本框架,本着低成本原则结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和医院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严格控制环境质量,人流、物流不逆行、不交叉.结果 设计并改造成标准的二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使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质量符合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满意的医疗用品服务.结论 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杨玉萍;段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作者:王天海;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消毒供应室承担着全院医疗器械回收、清洗、消毒、包装、消毒灭菌和发放工作,每项工作的质量好坏均直接关系到全院医疗、护理的质量.因此,加强医院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尤为重要.
作者:黄咏梅;杨金炜;张明德;陈锚锚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某院医院感染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该院医院感染一般状况与发生特点,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西部某院2006、2008年医院感染数据,提取每月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和科室分布、科室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被调查医院2006、2008年住院患者43 945例,两年平均医院感染率为1.28%;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多的是呼吸系统,占68.17%,其次是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总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7.46%,其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科室为呼吸科占99.39%,其次为泌尿外科、干部病房三病区、儿内科,使用率均> 90.00%;医院感染例数与住院患者总例数之间呈正性直线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749,P-0.000.结论 医院感染存在季节周期特点,高峰在2~5月份;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显著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应严格规范使用;医院感染率与住院患者数存在正性直线相关.
作者:王燕炯;滕永军;金凤玲;张莉;王蕊;脱军运;王金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院氧气湿化瓶在2011年6月之前由各科室自行消毒处理,存在使用后清洗消毒不彻底、保存期短、存放过程中被污染等问题.为了保证氧气湿化瓶符合环境卫生学要求,减少氧疗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从2011年6月开始对氧气湿化瓶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管理.
作者:徐保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流行现状及其感染特征,指导临床对MDROs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法 在MDROs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对ICU 2011年MDROs的分布、来源及感染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收治患者539例,发生MDROs感染68例、97例次,感染率12.69%、例次感染率18.28%;送检标本分离出MDROsl02株:革兰阴性菌84株占82.35%,革兰阳性菌18株占17.65%;主要是泛耐药与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50.98%,其中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96.15%;其他依次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泛耐药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占13.73%、10.78%、8.82%、8.82%、5.88%和0.98%; MDROs的来源本科获得占6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6.67%;MDROs感染与有创诊疗操作相关占60.78%.结论 ICU患者MDROs感染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有创诊疗操作是引起MDROs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海兰;孙树梅;吴汉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儿童感染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并分析其临床资料,以了解儿童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药敏分析筛选出医院患儿的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PCR法检测编码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与编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基因;回顾性分析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分离出6株来自感染患儿送检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几乎所有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仅对部分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均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与1~2种ESBLs耐药基因;6例患儿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均存在相应感染部位;其中4例由外院转诊;收入院时5例病程迁延较长;5例存在基础疾病;除1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3例痊愈,1例反复感染间断接受治疗.结论 儿童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菌株临床感染病例大多存在基础疾病、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等,可能为其高危因素,尽早明确病原耐药变化,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宜抗菌药物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建;周华;舒赛男;陈中举;汪玥;方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2010年度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的相关麻醉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围术期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0年1-12月2000例患者的围术期感染并对麻醉相关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例在气管导管(OR=1.027,P=0.032)、喉镜镜片(OR=1.407,P=0.046)、全麻通气道(OR=1.342,P=0.019)、过滤器(OR=1.603,P=0.011)以及钠石灰(OR=2.528,P=0.023)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气管导管(OR=1.046,P=0.039)、喉镜镜片(OR=1.218,P=0.042)、全麻通气道(OR=1.372,P-0.031)、过滤器(OR=1.805,P=0.023)以及钠石灰(OR=2.319,P=0.026)是围术期感染的麻醉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全麻手术患者围术期感染与气管插管、麻醉器械清洁度、麻醉管理等有关,预防的关键在于提高麻醉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
作者:陈锋卫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