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42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任杰;朱宏;何树松;罗继文;刘文

关键词:老年肺癌, 手术, 医院感染, 感染部位, 病原菌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42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12年7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7例患者中共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4%,其中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高,分别占61.90%、14.29%和11.90%,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检出率为34.43%,明显高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走廊加床患者的医院感染管理

    我院针对走廊加床患者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了积极的管理对策,现介绍如下.1 易感因素(1)走廊加床的病床、床头柜和应急设施如吸引器、供氧装置、电源线、插线板等均为临时放置,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走廊两端多为封闭式导致空气不流通.(2)人员流动性大,患者个人防护意识淡薄易造成交叉感染.

    作者:余凤娇;熊梅玲;夏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消化内镜中心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目的 调查分析消化内镜中心护士常见职业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消化内镜中心11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危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是危害消化内镜中心护士的5大有害因素.结论 消化内镜中心护士应重视职业危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杜绝、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作者:唐平;孔金艳;王盈盈;杨云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07-2010年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常见革兰阴性菌的分离情况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标本分离出的革兰阴性杆菌,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4年共检出革兰阴性菌14784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2260株占15.29%,鲍氏不动杆菌2700株占18.26%,大肠埃希菌6241株占31.87%,肺炎克雷伯菌2139株占11.80;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保持相对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均>50.00%;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美罗培南、阿米卡星保持相对较好的抗菌活性,敏感率均>50.00%;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阳性菌仅对含酶抑制剂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显示较好的抗菌活性.结论 临床医师应加强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郭宏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手卫生在外科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的 了解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有效控制手卫生、改善医院感染提供举措,以降低外科医院感染率.方法 现场进行随机采样,检测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手卫生及科室内部空间诊疗环境、无菌物品的表面等设备,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各项指标检测,外科医师与护士手阳性率分别为55.0%、75.0%;外科医师与护士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科医师手部菌落数浓度(0.28±0.46)CFU/cm2与护士手部菌落数浓度(0.10±0.24)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59,P<0.01).结论 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接触性感染.

    作者:柴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009-2011年妇女胃肠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调查与耐药分析

    目的 调查镇江地区胃肠炎妇女患者Hp的感染现状,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耐药性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妇女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妇女幽门螺杆菌携带情况.结果 共检测2009-2011年住院和门诊就诊妇女病例428例,Hp阳性252例,阳性率58.8%,其中40~59岁组阳性率为63.5%,明显高于18~29岁组(阳性率为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4,P<0.05),显著低于男性40~59岁组(x2=35.81,P<0.01);30~39岁组58.6%和>60岁组58.1%,比40~59岁组分别有所下降(x2=0.37,P>0.05)、(x2=0.47,P>0.05),镇江妇女幽门螺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可能与重盐饮食、从事服务行业、卫生习惯差、免疫力低下有关;总耐药率为21.4%.结论 镇江地区40~59岁妇女Hp感染率明显高于18~30岁,其预防与及早治疗更应重视,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地区感染非常严峻,应加强对幽门螺杆菌引起的地区感染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马进;姜平;马瑞;邹晨;吉均祥;卢盟;窦焕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干预调查分析

    目的 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制定干预措施加强预警机制,促进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分析医院干预前2009年11月-2010年10月实施的外科Ⅰ类切口手术病例300例(对照组),总结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 2月干预后的病例210例(干预组),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干预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58.72%下降至42.13%,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5.32%提升至干预后的51.43%,基本合理率由干预前的21.34%上升至干预后40.95%,不合理用药率由干预前的53.34%下降至干预后的7.62%.结论 通过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的专项治理措施,每月开展处方病例点评,制定超常预警控制,开展合理性评价警示教育及经济干预措施,强化临床监测管理措施,促进医院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抗菌药物用药安全水平.

    作者:王天海;王建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过程中感染危险源的识别及应对措施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概率很高,同时也造成了患者的交叉感染,因此对针灸治疗过程中存在感染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严兴国;段青梅;熊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疗废物的管理流程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院多次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取得了管理效果,关键是实行流程管理,现作重点介绍.

    作者:谈晓英;谈菊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6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析感染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本组10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9例,发生率为17.9%,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6.8%;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占63.2%;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肺癌分期、住 院时间的影响(P<0.05);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4.7%.结论 临床医师了解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并能够积极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较佳的临床结局.

    作者:毛建林;徐晓文;章雪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肝胆外科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医院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对医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413例住院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及耐药分析,并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调查413例肝胆外科术后患者中有85例发生了肺部感染;其中80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病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的32株占40%,肺炎克雷伯菌18株占22.5%,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占18.7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43.7%和38.9%;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率为66.7%.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仍是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可能存在多种耐药机制.

    作者:林恒军;吴胜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科室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变化趋势,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分析医院2010年6月-2011年5月临床标本中分离出970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 9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分离自下呼吸道,其次是手术创面等部位;主要分布在ICU、呼吸内科、神经外科等科室,分别占23.6%、20.2%、7.3%;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0%、15.7%、16.7%,其次是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是26.8%、27.0%、30.7%;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40.0%.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以ICU及呼吸科为主,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以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发生及医院感染的传播.

    作者:蒋百华;吴华军;宋秀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与不同肺部疾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在肺炎、肺结核(TB)、潜伏性结核感染(LTI)、重症肺结核、肺癌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44例肺炎患者、41例肺结核、30例潜伏性结核感染、27例重症肺结核、42例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49名的D-D及CRP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D-D含量水平:重症肺结核组高,为(0.577±0.488)mg/L,肺癌、肺结核及肺炎次之,分别为(0.338±0.326)、(0.324±0.278)、(0.320±0.233)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0.283±0.262)、(0.180±0.154)mg/L;血清CRP水平:重症肺结核组及肺炎高,为(108.67±68.94)、(75.91±77.83)mg/L,肺结核及肺癌次之,分别为(53.42±58.91)、(39.61±43.80) 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25.03±21.42)、(13.03±9.69)mg/L;血浆D-D与血清CRP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肺炎组r=0.463,肺结核组r=0.325,重症肺结核组r=0.178,健康对照组r=0.143,肺癌组r=0.121,潜伏性结核感染组r=0.076,均P<0.05;肺癌死亡组第1天及观察终点D-D、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结论 D-D及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感染相关炎症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月翠;李成行;童姣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呼吸道病毒检测方法的进展及意义

    呼吸道病毒是指一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入侵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人类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多数急性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在急性呼吸道感染中,成人病毒阳性率约为61.8%,儿童为46.6%~66.9 %[1].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是儿童住院的主要原因,病毒感染率为32.3%~52.3%[2].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甲型流感病毒(FluA)、乙型流感病毒(FluB)、副流感病毒1、2、3、4(PIV1、2、3、4),腺病毒3、7(ADV 3、7)、以及近几年新发现的人类偏肺病毒(Hmpv)、人类博卡病毒(Hbov)等.

    作者:金玉霞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生锈器械用酶联合超声波清洗后除锈效果观察

    锈渍是影响再生器械清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会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探讨理想的除锈方法在器械清洗流程中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杨大鹏;熊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妊娠期生殖道感染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与护理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的病原菌检测结果以及针对性护理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妊娠期妇女生殖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1532例孕妇进行感染检测,检测结果阳性7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2例,分别采取针对感染性护理和一般护理,并对妊娠结局进行总结及比较分析.结果 妊娠期生殖道发生感染784例,感染率为51.17%;观察组中孕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7.70%,对照组为71.94%,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53.26,P<0.01);观察组中围产儿出现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9.08%,对照组为44.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03,P<0.01).结论 对于患者感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较好地避免产妇和围产儿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健康水平.

    作者:项佳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门诊外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科室,门诊外科手术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其预防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陈全华;周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以缩短腹泻的病程.方法 将10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按住院号单双号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补液、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微生态制剂)和腹泻一般喂养宣教,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葡萄糖酸锌进行联合喂养,比较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纠正脱水时间、治愈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总有效率81.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纠正脱水时间(2.40±0.32)d,治愈时间(5.40±0.65)d;对照组纠正脱水时间(2.75±1.15)d,治愈时间(5.85±1.2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葡萄糖酸锌联合喂养能较早纠正脱水,缩短腹泻病程,提高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治疗效果.

    作者:章迎儿;杨素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42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研究42例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临床资料,为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12年7月于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327例老年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7例患者中共有4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4%,其中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发生率高,分别占61.90%、14.29%和11.90%,病原菌中以革兰阴性菌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高,检出率为34.43%,明显高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部位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道感染为主,病原菌则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任杰;朱宏;何树松;罗继文;刘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评价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及采取干预措施后感染控制效果,以控制SSI的发生,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手术切口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调查分两个阶段,2011年1-6月为评估阶段(第1阶段);2011年7-12月为干预阶段(第2阶段),根据第1阶段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个阶段持续变化,以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效果.结果 2011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23例,发生SSI 9例,感染率为2.7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第2阶段较第1阶段有了明显的规范,术前30min~2h用药由第1阶段的62.18%提高至第2阶段的92.22%;术后使用抗菌药物49~72 h,由第1阶段的2.56%提高至第2阶段的4.19%;>72 h由第1阶段的97.44%下降至第2阶段的95.81%;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由第1阶段的8.97%减少至第2阶段的2.99%.结论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了SSI的发生率,抗菌药物的围手术期使用得到了明显规范.

    作者:龚光明;周红芳;徐俊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