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析玲;姚文丽
目的 分析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以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2年10月医院妇产科行宫颈癌根治术的207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经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泌尿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有75例患者发生泌尿道感染,感染率为36.2%;75例泌尿道感染尿液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31例,检出阳性率为41.3%;共检出病原菌56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21株,占37.5%,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唑林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分别为95.2%、75.0%、76.2%、95.2%、61.1%,而对亚胺培南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87.5%、85.7%和62.5%,而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均较低,肠球菌属对环丙沙星、青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75.0%、71.4%和66.7%,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均较低.结论 宫颈癌根治术后泌尿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肠球菌属,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控制医院感染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晓方;姚奏英;季红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肛肠疾病手术切口感染(SSI)的病原菌特点,并分析了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为肛肠疾病SSI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7月-2012年6月因肛肠疾病手术的患者临床资料287例,统计分析肛肠疾病患者SS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7例肛肠疾病手术患者共有59例发生SSI,感染率为20.6%,其中痔疮感染38例感染率为20.4%、肛瘘12例感染率为20.7%、肛裂9例感染率为20.9%,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9例SSI患者中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38株,阳性率为64.4%,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了81.5%,革兰阳性菌占了13.2%,真菌占了5.3%;革兰阴性菌主要以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为主,分别占了42.1%、15.8%、10.5%和7.9%,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了7.9和5.3%;单因素x2检验显示,年龄>40岁、手术时间>100min,体重指数(BMI)≥25的患者具有较高的SSI发生率(P<0.05).结论 肛肠疾病术后具有高的SSI发生率,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患者的年龄、手术时间和BMI是其SSI发生的高危因素,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利于降低肛肠疾病SSI的发生.
作者:朱锡元;郭景泉;蒋清平;邹武军;程涛;卢吉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的病原菌特征,探讨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2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感染率和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特征.结果 482份脑脊液标本,培养阳性71例,阳性率为14.72%;共分离出病原菌83株,革兰阳性菌44株,占53.01%,革兰阴性菌36株,占43.37%,真菌3株,占3.61%;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1.33%、16.87%和14.46%;单因素x2检验显示,颅内感染与糖尿病、开放性颅脑损伤、脑脊液漏和脑室外引流有关(P<0.05).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应针对相关易感因素,加强微生物监测、合理有效预防颅内感染.
作者:费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10年严重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比例发生变化趋势及其耐药性改变,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1-2011年严重烧伤患者107例,共送检拭予标本3019份,统计住院第1~8周的病原菌比例,比较2001-2005年和2006-2010年两个时间段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4种病原菌耐药性.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常见,占38.00%,鲍氏不动杆菌次之,占16.40%,链球菌属占10.40%,铜绿假单胞菌占10.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10.1%;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克雷伯菌的比例从第1~8周,比例显著上升;而链球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却逐渐下降;2006-2010年细菌耐药比例显著高于2001-2005年.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占了主要比例,随时可能引起患者创口感染,链球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所引起的感染发生在烧伤早期,鲍氏不动杆菌则发生在住院>4周,因此根据病原菌分布特点,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作者:尤志富;林巧燕;林国友;周鸣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早期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2011年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标本检出的269株病原菌进行回顾性分析,药敏判断采用CLSI标准.结果 269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177株占65.8%、革兰阳性球菌70株占26.0%、真菌22株占8.2%;革兰阴性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等,革兰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达63.0%;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为4.3%~18.2%,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耐药率为25.8%~51.6%,其他耐药率均较高为50.0%~100.0%;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为9.7%、8.7%、17.1%和18.2%,对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5%、4.3%、14.3%和18.2%;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4.8%和65.2%;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菌株,其他抗菌药物除氯霉素、左氧氟沙星外耐药率均较高为57.7%~96.3%.结论 尘肺病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患者个人防护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曹子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预防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有效性,以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将140例留置导尿的危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新型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0.3%聚维酮碘;对照组采用普通气囊导尿管,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导尿后第3、7、10天的菌尿阳性率,观察组分别为2.86%、8.57%、11.43%,对照组为18.57%、35.71%、51.43%,观察组尿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采用新型一次性导尿管经尿道持续控释输注低浓度聚维酮碘,并实施相应的护理能降低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顾小红;张玲芳;孙建良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肺炎链球菌疫苗联合防误吸药物莫沙比利,在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有效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选择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高危因素的社区老年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3组,每组各70例,分别给予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肺炎球菌多价疫苗安慰剂注射+莫沙比利片安慰剂口服,每组接受为期1年的干预措施,观察各组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综合干预组、疫苗组、对照组下呼吸道感染率分别为3.1%、15.2%、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球菌疫苗联合莫沙比利的综合性干预措施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老年患者社区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
作者:黄晓军;费敏;吴升;王选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3月治疗的90例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中,自身及病理因素的有53例占58.9%、滥用抗菌药物有34例占37.8%、侵入性手术操作有23例占25.6%、医务人员的失误有16例占17.8%、病房环境因素引起的有6例占6.67%;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科学的预防对策,新入院60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仅7例,发病率11.7%,与之前的29.8%相比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滥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过多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和污浊的病房环境是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肺部感染.
作者:范少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服用双磷酸盐药物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行口腔外科手术后发生的感染,控制围手术期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术前5周是否有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指标及术后发生感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药物使用时间及感染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213例,其中观察组148例,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吸烟、饮酒、糖尿病分别为21.6%、27.7%、2.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6.2%、36.9%、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18.24%,对照组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增长,其感染率逐渐增大.结论 双磷酸盐可增加口腔外科术后感染概率,对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术前5周应酌情考虑停用或减量双磷酸盐类药物.
作者:叶文成;张波;李莹;孙伟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科根据职业感染的风险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减少了手术室护士职业感染的风险.1 加强职业感染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加强手术室护士对职业感染知识的学习,进行锐器伤害风险防范的专题讲座,对各种容易引起职业危害的操作规范进行培训,以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
作者:冯德春;谭世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我院针对走廊加床患者易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进行分析,采取了积极的管理对策,现介绍如下.1 易感因素(1)走廊加床的病床、床头柜和应急设施如吸引器、供氧装置、电源线、插线板等均为临时放置,消毒隔离措施落实不到位;走廊两端多为封闭式导致空气不流通.(2)人员流动性大,患者个人防护意识淡薄易造成交叉感染.
作者:余凤娇;熊梅玲;夏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病区护工承担着患者大量的生活护理、辅助性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等工作,与患者密切接触的频率较高.因此,加强病区护工的手卫生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对我院54名病区护工进行手卫生、医院感染、自我防护相关知识认知、需求调查,平均年龄43.5岁.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手卫生知识及自我防护教育需求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1)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从业年限.(2)手卫生、自我防护知识掌握程度.(3)接受培训经历以及手卫生和职业防护知识需求状况.调查问卷采用一人讲解统一解释语,以无记名方式,发放问卷54份,收回有效问卷54份,有效率为100.0%.
作者:覃衢弘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射频消融治疗(RFA)是肝癌的重要治疗手段.RFA术后感染可以引起脓肿、败血症,甚至死亡.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2年6月78例在CT引导下进行RFA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术后感染的原因,现报道如下.
作者:谢小西;吕银祥;季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在工作中被感染血液传播疾病的概率很高,同时也造成了患者的交叉感染,因此对针灸治疗过程中存在感染危险源进行全面分析并予以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严兴国;段青梅;熊曙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特点、病原体检出及抗菌药物使用,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历查阅和床边访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1年11月29日0:00-24:00时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及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实查1118例,发生医院感染113例、118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0.11%、例次感染率为10.5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分别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血液,分别占60.02%、8.47%及6.78%;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24%;医院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84.07%;阳性检出率24.21%;高龄、中心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和外周静脉给药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干铁儿;朱越献;张丽杰;占伟江;谢升阳;曹俊敏;吴建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分析经脐单孔与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的感染率,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医院14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资料,对经脐单孔(单孔组)与传统多孔腹腔镜(多孔组)手术发生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手术后感染率.结果 20例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例,感染率为5.0%;120例传统多孔腹腔镜手术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的发生与性别、年龄无关.结论 经脐单孔与多孔腹腔镜手术后感染不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感染发生率低,推广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可明显减少感染率.
作者:徐绿萍;冯春英;吴国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将167例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3例给予头孢他啶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84例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痰培养细菌清除率和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经痰培养共分离病原菌167株,其中头孢他啶组细菌清除率66.3%,头孢哌酮/舒巴坦组细菌清除率达88.1%,两组细菌消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孢他啶组患者痊愈率为32.5%,总有效率为75.9%,头孢哌酮/舒巴坦组患者痊愈率为47.6%,总有效率为9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疗效好,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经验用药.
作者:孙艳;李平;陈春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0月患者痰标本,采用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医院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946株,其中产ESBLs细菌238株,检出率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2.66,P=0.021)、基础疾病(OR=2.76,P=0.023)、机械通气(OR=6.72,P=0.013)、三代头孢菌素应用(OR=3.88,P=0.024)、住院时间(OR=2.11,P=0.031)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产ESBLs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对于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产ESBLs菌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冯春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麻醉和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降低肺部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外科手术患者4173例,统计其性别、年龄、科室、麻醉方式、麻醉时间以及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发生术后感染等信息,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4173例患者中,发生术后肺部感染者247例,感染率为5.92%;>60岁患者感染率6.86%,显著高于<60岁患者感染率5.23%;神经外科术后感染率7.39%,高于其他科室;不同麻醉方式中,全身、神经阻滞椎管内、局部浸润麻醉感染率分别为6.96%、5.13%、2.85%;患有基础病患者术后感染率8.42%,显著高于未患基础病者感染率4.30%;急诊手术感染率9.55%显著高于择期手术感染率4.53%(P<0.05);麻醉时间>3 h感染率明显高于<3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以上危险因素进行预防与控制,对降低肺部感染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狄华君;官正东;徐春丽;杨燕青;王娜娜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