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护士慎独精神在医院感染控制中运用与成效

廖声静

关键词:低年资护士, 慎独, 医院感染, 控制
摘要:目的 提高全院低年资护士的慎独精神,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医院各科共10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护士行为规范的不记名调查,统计分析后采取相应整改措施,3个月后对该批护士再次调查,总结效果,并将整改前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与整改后3个月的医院感染率进行对比.结果 部分低年资护士未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日常操作,经过培训、整改,护士洗手后在工作服上擦干的现象从71.3%降至27.7%;接触不同患者未使用手消毒剂从51.5%降至25.7%;操作前后未洗手或不使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从52.5%降至22.8%;操作时没有携带锐器盒自43.6%降至17.8%,医院感染率整改前后也有明显降低.结论 通过组织低年资护士学习慎独精神、医德规范、护理伦理、相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能更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与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并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3月治疗的90例老年肿瘤患者医院肺部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 老年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中,自身及病理因素的有53例占58.9%、滥用抗菌药物有34例占37.8%、侵入性手术操作有23例占25.6%、医务人员的失误有16例占17.8%、病房环境因素引起的有6例占6.67%;针对以上因素,进行科学的预防对策,新入院60例老年肿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仅7例,发病率11.7%,与之前的29.8%相比显著下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滥用抗菌药物、医务人员的操作失误、过多的侵入性医疗操作和污浊的病房环境是引起医院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侵入性操作、严格消毒制度及无菌操作、缩短住院时间等综合措施可有效预防医院肺部感染.

    作者:范少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肾移植术后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器官移植病房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手术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前瞻性监测并填写统一的“肾移植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结果 共监测肾移植患者329例,发生医院感染125例,感染率为38.00%;感染部位以泌尿系多,占60.13%,其次为下呼吸道占26.80%;留置尿管时间越长,泌尿系感染发生率越高(P<0.05);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中,住院时间长是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肾移植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采取相关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肾移植患者术后感染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王书会;王一瑶;王静娜;王海燕;邓钰;王晓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集中式清洗消毒采血持针器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集中式统一清洗消毒采血持针器的效果,以规范采血持针器清洗消毒的方法,确保患者安全.方法 选择使用过的采血持针器1000个,随机分为两组各500个,对照组使用传统式的清洗消毒法,用500 mg/L有效氯溶液浸泡30 min;试验组采用多酶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对清洗消毒后的采血持针器进行目测法洁净度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细菌残留量的比较.结果 对照组清洗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为90.2%和63.2%,试验组清洗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是98.2%和1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血持针器采用集中式统一清洗消毒法,不但规范采血持针器的清洗消毒方法和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采血持针器的流程,而且提高了清洗消毒的质量,又节省了人力资源,减少了职业暴露,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医院成本,为控制与预防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黄朝晖;陈严伟;何湘军;高玉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心内科病房血流感染中的研究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部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10月患者痰标本,采用K-B琼脂扩散法和ESBLs确证试验进行ESBLs的检测,医院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结果 共检出肠杆菌科细菌946株,其中产ESBLs细菌238株,检出率2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OR=2.66,P=0.021)、基础疾病(OR=2.76,P=0.023)、机械通气(OR=6.72,P=0.013)、三代头孢菌素应用(OR=3.88,P=0.024)、住院时间(OR=2.11,P=0.031)全部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年龄、基础疾病、机械通气、三代头孢菌素应用、住院时间为医院感染产ESBLs菌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对于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产ESBLs菌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冯春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分布及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细菌学特征与观察洛美沙星滴耳液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184例(227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分别给予采用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治疗(观察组)与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细菌学疗效.结果 227耳培养阳性183耳,阳性率80.6%;革兰阳性菌135株,占73.8%,革兰阴性菌48株,占26.2%,分布多的3种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6.6%、15.3%和13.1%;两组细菌培养阳性率与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9%和8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感染以革兰阳性菌为主,洛美沙星滴耳液细菌清除率高,是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非常有效的药物.

    作者:顾析玲;姚文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亚胺培南对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化,为亚胺培南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医院的WHONET数据,回顾性分析亚胺培南对2007-2011年临床分离的3801株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结果 2007-2011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在15.2%~19.6%,平均16.9%,5年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在1.6%~7.9%,平均3.7%,5年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至2.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阳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耐药率在0~8.5%,平均3.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5年间无耐亚胺培南株;非发酵菌在34.9%~41.5%,平均37.5%,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7-2010年呈递增趋势,2011年下降;铜绿假单菌在43.0%~~9.1%,平均28.0%,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减趋势;鲍氏不动杆菌在3.3%~49.0%,平均34.3%,5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递增趋势.结论 亚胺培南对于革兰阴性杆菌仍有较高的敏感性;其中,对肠杆菌科细菌的抗菌活性极强,对非发酵菌稍差,对铜绿假单胞的抗菌活性优于鲍氏不动杆菌.

    作者:杨伟业;吴秀荣;林焕泽;陈凤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目的 评价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因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及采取干预措施后感染控制效果,以控制SSI的发生,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手术切口调查表”,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天对食管癌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评估;调查分两个阶段,2011年1-6月为评估阶段(第1阶段);2011年7-12月为干预阶段(第2阶段),根据第1阶段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比较两个阶段持续变化,以及采取干预措施后的效果.结果 2011年1-12月共监测食管癌手术患者323例,发生SSI 9例,感染率为2.79%;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第2阶段较第1阶段有了明显的规范,术前30min~2h用药由第1阶段的62.18%提高至第2阶段的92.22%;术后使用抗菌药物49~72 h,由第1阶段的2.56%提高至第2阶段的4.19%;>72 h由第1阶段的97.44%下降至第2阶段的95.81%;三联抗菌药物使用由第1阶段的8.97%减少至第2阶段的2.99%.结论 食管癌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有效降低了SSI的发生率,抗菌药物的围手术期使用得到了明显规范.

    作者:龚光明;周红芳;徐俊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实施与管理

    目的 建立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实现可重复使用医疗物品集中消毒灭菌管理,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医院的实际状况和原有建筑基本框架,本着低成本原则结合现行相关国家规范和医院的具体要求,进行合理优化布局,严格控制环境质量,人流、物流不逆行、不交叉.结果 设计并改造成标准的二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使新建的消毒供应中心各项质量符合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满意的医疗用品服务.结论 规范的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可确保医疗安全,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疗成本,达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杨玉萍;段立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以降低VAP的发生率.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2月选取行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住院患者共8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干预;对照组40例,应用传统的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观察组VAP发生率为29.17%,对照组为4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间隔时间(4.9±2.7)h,对照组为(2.2±1.9)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护理工作满意率观察组为89.58%,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有效地控制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护理质量满意度,是现代护理发展的方向.

    作者:王美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儿童感染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耐药基因及临床分析

    目的 检测儿童感染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并分析其临床资料,以了解儿童耐碳青霉烯肠杆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通过药敏分析筛选出医院患儿的多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采用PCR法检测编码碳青霉烯酶的耐药基因与编码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耐药基因;回顾性分析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预后.结果 分离出6株来自感染患儿送检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显示,对几乎所有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仅对部分喹诺酮类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敏感;均携带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与1~2种ESBLs耐药基因;6例患儿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均存在相应感染部位;其中4例由外院转诊;收入院时5例病程迁延较长;5例存在基础疾病;除1例死亡和1例失访外,3例痊愈,1例反复感染间断接受治疗.结论 儿童耐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菌株临床感染病例大多存在基础疾病、较长时间使用广谱抗菌药物(特别是碳青霉烯类)等,可能为其高危因素,尽早明确病原耐药变化,并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适宜抗菌药物对改善其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永建;周华;舒赛男;陈中举;汪玥;方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特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骨科手术1536例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发生无菌手术切口感染者269例,感染率为1.75%;感染部位主要分布在下肢、脊柱、上肢;骨科手术发生感染时间主要为等待手术8~14 d,发生率为53.9%,发生低为2~7 d,可见住院等待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越高.结论 严格加强手术室管理,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病区管理,使医院感染概率降至低.

    作者:杭灵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心理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与分析

    目的 分析心理科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积累资料.方法 随机抽取2005、2008和2011年心理科住院病历各200份,分别调查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对比分析不同病种之间、不同时期的医院感染特点及差异.结果 2005、2008和2011年医院感染率分别为7.50%、6.50%和5.50%,医院感染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医院感染的主要部位是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各年份医院感染转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综合医院心理科需要根据自身特征,落实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倪俊芝;刘小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门诊外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手术室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点科室,门诊外科手术室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科室,其预防控制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陈全华;周慧敏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状及特点、病原体检出及抗菌药物使用,为临床预防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历查阅和床边访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2011年11月29日0:00-24:00时所有住院患者(包括当日出院、转科及死亡的患者,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结果 实查1118例,发生医院感染113例、118例次,医院感染现患率为10.11%、例次感染率为10.55%;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前3位分别为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及血液,分别占60.02%、8.47%及6.78%;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5.24%;医院感染患者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为84.07%;阳性检出率24.21%;高龄、中心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和外周静脉给药是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现患率偏高,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监测,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干铁儿;朱越献;张丽杰;占伟江;谢升阳;曹俊敏;吴建浓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 了解口腔科诊室常见污染区域的污染现状,探讨ATP生物荧光检测法监测物体表面污染程度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取牙周科诊室20组物体表面,在消毒前、后分别用ATP荧光检测系统进行监测,同时用常规菌落计数法做平行试验,记录合格率.结果 消毒前口腔科诊室物体表面用ATP检测和用国标菌落计数法检测,合格率分别为0和38.3%,消毒后合格率分别为50.0%和100.0%,消毒前后测定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前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测定光度值(RLU)的对数值与菌落计数法所测的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具相关性(R=0.504,P<0.01);消毒后ATP法与菌落计数法相比,其RLU的对数值与菌落形成单位(CFU)对数值无相关性.结论 ATP法用于监测口腔科物体表面污染程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方便、快速的特点,但其与菌落计数法的相关性还待进一步探讨,而且其并不能进行菌落鉴定,因此不能取代菌落计数法.

    作者:赵红;苏静;刘晓勇;李善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不同消毒方法对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消毒效果的比较

    目的 比较3种不同消毒方法对健康检查中使用的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效果,探讨适用于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方法.方法 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在消毒前采用无菌生理盐水、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清洁或消毒处理,即刻使用10、20、40、80人次后,分别对红外线乳腺探头进行采样行细菌学培养后计数细菌总数,比较不同方法对探头的消毒效果.结果 消毒后即刻采样,无菌生理盐水、500 mg/L含氯消毒剂、75%乙醇3种方法均能达到满意效果,杀菌率分别为99.95%、100.00%、99.99%;从清洁或消毒的持续效果来看,500mg/L含氯消毒剂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及75%乙醇.结论 500 mg/L含氯消毒剂可用于红外线乳腺诊断仪探头的消毒,每使用10人次擦拭1次为宜.

    作者:王燕;杨菊兰;蔡玲;张俭;周垚;张映华;张浩军;杨亚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肺癌患者手术后肺部感染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选择2001年5月[2012年5月进行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106例,观察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析感染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本组106例肺癌患者手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9例,发生率为17.9%,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7例占36.8%;革兰阴性菌感染12例占63.2%;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受到患者年龄、肺癌分期、住 院时间的影响(P<0.05);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达到94.7%.结论 临床医师了解肺癌患者手术后肺感染因素并能够积极采取正确合理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感染,获得较佳的临床结局.

    作者:毛建林;徐晓文;章雪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生锈器械用酶联合超声波清洗后除锈效果观察

    锈渍是影响再生器械清洗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且会影响消毒灭菌的效果,引起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探讨理想的除锈方法在器械清洗流程中具有实际意义.

    作者:杨大鹏;熊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