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灵燕
目的 探讨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儿科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80例,入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种球蛋白组90例,转移因子组9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IgG、Ig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丙种球蛋白组和转移因子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2.2%、91.1%;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4.54±1.57)、(7.64±2.63)d;转移因子组患儿退热及住院时间分别为(3.25±1.15)、(4.80±1.97)d;转移因子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退热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治疗组;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IgG、Ig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转移因子组患儿改善程度明显优于丙种球蛋白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种球蛋白组与转移因子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分别出现注射部位肿痛3例、4例,停止注射后均自行缓解;无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病例出现.结论 转移因子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近期疗效满意,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缩短治疗时间,提高血清抗体水平,且不良反应较少.
作者:郑君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白细胞计数、VCS参数、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诊断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细菌感染患者40例,健康组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组分别42、43例,测定血常规、VCS参数、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分析结果并阐明临床意义.结果 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在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后细菌感染组阳性率可升至77.5%,细菌感染者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正常者与健康组相比,有12项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细菌感染时联合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将明显提高阳性率,VCS参数对细菌感染后血常规结果在医学参考范围内的患者具有较大意义,指标联合将降低这部分患者的漏诊率.
作者:王娜;乐家新;兰晓梅;王成彬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中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结果判断依据CLSI 2010-2011年标准进行,并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结果 分离出常见病原菌459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70.6%,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高,分别占25.1%、14.8%、10.5%和9.6%;革兰阳性球菌次之,占21.4%,其中分离率高的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分别占8.9%、5.5%和3.9%;真菌占8.0%,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3%;多数病原菌呈严重耐药和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已产生了22.6%~30.9%的耐药率;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中医院ICU医院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应重视ICU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制定预防控制措施,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都青;张有忠;谌晓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的规范化管理,是体现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我院多次组织了全院医务人员医疗废物管理的培训,取得了管理效果,关键是实行流程管理,现作重点介绍.
作者:谈晓英;谈菊萍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以预防老年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方法 随机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进行上腹部手术的老年全麻手术(ASA Ⅰ-Ⅱ级)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50例,A组为AEP闭环肌松注射系统组,B组为传统经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等数值,记录肌松药总量、诱导苏醒时间及术后不良反应与肺部感染情况.结果 A组在Copper评级、麻醉医师、手术医师满意率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8例,感染率16.0%;B组术后发生肺部感染11例,感染率22.0%.结论 闭环肌松注射系统在老年全身麻醉中可有效指导麻醉期间肌松药的合理应用,并减少术后残余肌松的发生率及术后感染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全麻安全性.
作者:刘俊;杜建龙;包梅芳;吴纯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用药情况,观察不同时间应用抗菌药物对预防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调查方法,对2009年-2010年1172例妇产科剖宫产手术患者进行调查,使用Excel 2003及SPSS13.0统计软件对剖宫产围手术期用药、用药种类及频度、用药天数、联合用药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医院1172例剖宫产患者平均住院6.9d,平均用药2.36d,抗菌药物应用率100.0%;其中应用1种药物1117例占95.31%,二联用药54例占4.52%,三联用药2例占0.18%,单用头孢曲松1085例,占剖宫产围手术期病例的92.58%;2009年组术中用药率44.47%,2010年组术中结扎脐带后给药率99.47%,术后平均切口感染率0.17%,两组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医院剖宫产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绝大多数合理,剖宫产术预防用药时间可在术中结扎脐带后静脉给药,有利于尽早实施母乳喂养,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刘妹莲;邱丽心;张世阳;连羡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妇科门诊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情况及导致细菌性阴道炎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病率.方法 对2012年6月在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诊断为阴道炎的150例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测及问卷调查,分析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调查问卷回收率100.00%,合格率95.33%%%;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者76例,发病率50.67%,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51例,发病率34.00%,滴虫性阴道炎23例,发病率15.33%;患者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流产次数、自行阴道冲洗、月经期用消毒卫生巾、非经期使用护垫、每周性生活次数、避孕方式、阴道炎史均是引起细菌性阴道病的单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行阴道冲洗、非月经期使用护垫、阴道炎史是导致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月经期使用消毒卫生巾、避孕套避孕是降低细菌性阴道病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 妇科门诊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率占阴道炎约50.00%,自行阴道冲洗、非月经期使用护垫及阴道炎史均能增加患有细菌性阴道病的危险性,月经期使用消毒卫生巾及避孕套避孕能减少细菌性阴道病患病概率.
作者:周亚芬;张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减少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1年5月行剖宫产生产并发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57例作为对照组,对造成切口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影响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有手术失血量、阴道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阴道试产时间;生殖道感染、合并基础疾病、体重指数异常、胎膜早破和术前是否使用抗菌药物,影响切口感染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长、体重指数异常、阴道检查次数多、阴道试产时间长、合并基础疾病、未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结论 影响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术前应避免该类因素,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明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转座子携带情况.方法 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大肠埃希菌对6种3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筛选出产ESBLs菌株;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tnpA、tnpU).结果 merA检出15株,总检出率为21.13%,其中多药耐药菌10株,占22.22%,tnpA和tnpU均未检出;merA在不同耐药模式中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rA在产酶菌株不同耐药模式中检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merA在非产酶菌株中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erA在产酶和非产酶菌株中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药耐药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中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携带率高.
作者:林雁;李佩波;蔡敏泓;黄永茂;邹永胜;钟利;陈枫;陈庄;向成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为活动主题,拟定计划,对ICU床头抬高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原因分析,规范床头抬高标准,圈员共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床头拾高,培训一线医护人员,运用于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全面质量改进.结果 经过品管圈小组6个月的实践,护士对床头抬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床头抬高依从性及正确性有明显提高,角度合格率由30.28%提高至91.08%,未下滑合格率由46.79%提高至91.8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从47.15‰降至29.2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床头抬高依从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并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性.
作者:方丹嫔;张海英;蒋秋红;许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医院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 对医院肝胆外科2010年1月-2011年1月413例住院患者手术后围手术期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病原菌进行检测及耐药分析,并对所有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调查413例肝胆外科术后患者中有85例发生了肺部感染;其中80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病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的32株占40%,肺炎克雷伯菌18株占22.5%,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占18.75%;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43.7%和38.9%;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率为66.7%.结论 肠杆菌科细菌仍是肝胆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强,可能存在多种耐药机制.
作者:林恒军;吴胜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外科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为有效控制手卫生、改善医院感染提供举措,以降低外科医院感染率.方法 现场进行随机采样,检测内容包括医护人员手卫生及科室内部空间诊疗环境、无菌物品的表面等设备,对各项检测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各项指标检测,外科医师与护士手阳性率分别为55.0%、75.0%;外科医师与护士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科医师手部菌落数浓度(0.28±0.46)CFU/cm2与护士手部菌落数浓度(0.10±0.24)CFU/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259,P<0.01).结论 对医护人员手卫生进行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可有效降低医院接触性感染.
作者:柴晓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多药耐药菌(MDROs)流行现状及其感染特征,指导临床对MDROs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方法 在MDROs目标性监测的基础上,对ICU 2011年MDROs的分布、来源及感染特征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CU收治患者539例,发生MDROs感染68例、97例次,感染率12.69%、例次感染率18.28%;送检标本分离出MDROsl02株:革兰阴性菌84株占82.35%,革兰阳性菌18株占17.65%;主要是泛耐药与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50.98%,其中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占96.15%;其他依次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泛耐药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别占13.73%、10.78%、8.82%、8.82%、5.88%和0.98%; MDROs的来源本科获得占63.7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66.67%;MDROs感染与有创诊疗操作相关占60.78%.结论 ICU患者MDROs感染率较高,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感染以呼吸道为主,有创诊疗操作是引起MDROs感染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海兰;孙树梅;吴汉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服用双磷酸盐药物对骨质疏松的患者行口腔外科手术后发生的感染,控制围手术期相关药物的使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骨质疏松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术前5周是否有使用双磷酸盐类药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基础指标及术后发生感染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药物使用时间及感染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共纳入患者213例,其中观察组148例,对照组65例,两组患者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吸烟、饮酒、糖尿病分别为21.6%、27.7%、2.0%,对照组患者分别为26.2%、36.9%、3.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27例发生感染,感染率18.24%,对照组4例发生感染,感染率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增长,其感染率逐渐增大.结论 双磷酸盐可增加口腔外科术后感染概率,对合并骨质疏松患者术前5周应酌情考虑停用或减量双磷酸盐类药物.
作者:叶文成;张波;李莹;孙伟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病原菌来源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ICU胆汁培养物进行病原菌培养与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法,使用WHONET 5.4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 ICU胆汁来源的菌株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前4位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35.00%、20.00%、10.00%、10.00%;肠杆菌科菌株对氨基糖苷类、酶抑制剂类和碳青霉烯类耐药率低,非发酵菌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低.结论 在无明确细菌学结果的前提下,针对临床诊断的胆道感染可经验性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针剂抗感染,再根据培养及临床治疗随时调整抗菌药物治疗.
作者:甘泉;杜朝晖;李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在肺炎、肺结核(TB)、潜伏性结核感染(LTI)、重症肺结核、肺癌患者及健康人群中的水平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比较44例肺炎患者、41例肺结核、30例潜伏性结核感染、27例重症肺结核、42例肺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49名的D-D及CRP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血浆D-D含量水平:重症肺结核组高,为(0.577±0.488)mg/L,肺癌、肺结核及肺炎次之,分别为(0.338±0.326)、(0.324±0.278)、(0.320±0.233)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0.283±0.262)、(0.180±0.154)mg/L;血清CRP水平:重症肺结核组及肺炎高,为(108.67±68.94)、(75.91±77.83)mg/L,肺结核及肺癌次之,分别为(53.42±58.91)、(39.61±43.80) mg/L,潜伏性结核感染与健康对照组含量低,为(25.03±21.42)、(13.03±9.69)mg/L;血浆D-D与血清CRP含量变化存在相关性,肺炎组r=0.463,肺结核组r=0.325,重症肺结核组r=0.178,健康对照组r=0.143,肺癌组r=0.121,潜伏性结核感染组r=0.076,均P<0.05;肺癌死亡组第1天及观察终点D-D、CRP水平均高于正常组.结论 D-D及CRP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及感染相关炎症分级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评估预后的指标.
作者:李月翠;李成行;童姣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心内科病房近年临床血流感染的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异质性万古霉素中介金黄色葡萄球菌(hVISA)检测及临床和分子特征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MET法和PAP-AUC法对hVISA进行检测,并以PCR和测序技术对SCCmec、agr、spa、MLST进行分型.结果 2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MRSA,其中2株为hVISA;VSSA以SCCmecⅢ型(88.9%)、agr1型(88.9%)多见;2株hVISA均为SCCmecⅢ型、agr1型,MLST分型均为ST239,spa分型中1株菌为t030,另1株菌为t037.结论 临床和实验室紧密配合是有效抗感染治疗的关键.
作者:田锐;许宏涛;柳宏;陈东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ABA)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送检的各类标本进行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及统计分析.结果 3年中共分离出ABA 1007株,占同期临床总分离菌的10.03%;主要分布科室为ICU 342株占34.25%,呼吸科222株占22.29%,神经科138株占13.78%;主要标本分布为痰液841株占83.52%,尿液90株占8.94%,分泌物46株占4.57%;其中多药耐药ABA占41.51%;ABA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均<40.00%,而对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0%,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从2008年的25.96%上升至2010年的39.27%.结论 近3年医院临床分离的ABA耐药性呈逐年增高趋势,多药耐药及泛耐药的ABA所占比例极高,因此,加强耐药性检测和监测,对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卜素;马筱玲;谢强;周馨;周文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和肽素(Copeptin)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预后中的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而收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疑诊为VAP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测定Copeptin、前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及APACHEⅡ评分.结果 总共42例机械通气患者入选,其中确诊VAP 24例;VAP组Copeptin(55.6±18.8) pmol/L、PCT血浆水平(1.6±0.5)μg/L及APACHEⅡ评分(22±4.2)显著高于非VAP组(32.4±13.6) pmol/L、(0.5±0.2)μg/L、(16.3±3.6);VAP死亡组Copeptin(78.5±12.0) pmol/L及PCT血浆水平(1.8±0.6)μg/L显著高于VAP存活组(55.8±8.6)pmol/L、(1.2±0.2)μg/L;以40 pmol/L为截断值,Copeptin预测VAP死亡的敏感性为0.67,特异性为0.67,AUC值为0.70高于CPIS和CRP.结论 血浆Copeptin水平判断VAP预后,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优于CPIS、CRP.
作者:华锋;王斌;崔恩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骨科清洁手术切口感染原因以及预防控制感染措施的可操作性.方法 目标性监测骨科清洁手术住院患者19 988例,依据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逐项填写统一表格,按照卫生部SSI监测中危险因素评分标准,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对统计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 19 988例患者出现切口感染97例,感染率0.49%;92例患者送检标本中共分离出病原菌106株,革兰阳性菌70株,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27.36%;革兰阴性菌33株,以假单胞菌属为主,占9.43%;真菌3株;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前住院时间、手术部位、手术种类、术后感染时间、基础疾病、术中出血量及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有明显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加强骨外科手术切口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方欢;张楠楠;刘文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