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仙;张特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作者:陶华;李高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 16/18型感染的关系,为探索膀胱癌新的治疗预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Ⅱ)对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和3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HPV感染检测,分析高危HPV16/18感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结果 65例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 16/18检测阳性有42例,阳性率为64.6%,3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有2例,阳性率为6.7%;膀胱癌组织中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5);T2-T4、G3、淋巴结转移组高危型HPV16/18检测阳性率分别明显低于Tis-T1、G1-G2和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 HPV16/18感染可能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病,并对膀胱癌的恶性程度与疾病的进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作者:朱伟智;姚许平;温海涛;王钢;刘晓明;陈特磊;吴齐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上半年医院ICU临床分离的146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结果 146株鲍氏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下呼吸道标本,占93.15%,除头孢哌酮/舒巴坦及米诺环素外,其他各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2.74%,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高,为56.85%;多药耐药菌株检出率由2009年的44.4%上升至62.33%.结论 ICU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及多药耐药菌的感染呈增长趋势,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鲍氏不动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马爱英;胡庆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定期培训在改善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及意识中的效果,从而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方法 对医院手术室员工定期培训后,培训前后统一参加考试,统计合格率,技能操作采用先培训后现场随机抽考.结果 培训前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57人,合格率为69.5%;培训后参加考试共82人,理论操作考试合格78人,合格率为95.1%;技能操作考试合格76人,合格率为92.68%;培训后较培训前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定期培训可提高手术室工作人员感染知识掌握率,加强业务操作技能,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胡玉琴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腹水肠球菌属感染现状及其耐药状况,指导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收集2007-2012年医院住院的肝癌患者腹水培养检出的157株肠球菌属,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对住院的475例肝癌患者进行腹水培养,检出肠球菌属157株,其中粪肠球菌72株占45.86%,屎肠球菌47株占29.94%,铅黄肠球菌27株占17.20%,鹑鸡肠球菌9株占5.73%;肠球菌属对四环素、利福平耐药率均>75.0%,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及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均>90.0%,另外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比例近50.0%;屎肠球菌仍旧是耐药性严重的肠球菌属.结论 肝癌患者腹水肠球菌属感染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铅黄肠球菌等较为少见的肠球菌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多药耐药和高耐药现象相当严重.
作者:王步补;阮战伟;王晓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在七氟烷吸入麻醉中对肺癌手术单肺通气(OLV)患者炎症状态及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将44例行肺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术中采用七氟烷吸入全身麻醉单肺机械通气,联合组联用右美托咪定;观察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IL)-1β、IL-10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术中肺脏组织标本匀浆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黄嘌呤氧化酶(XOD)水平.结果 OLV后所有患者血清IL-1β、IL-10以及TNF-α均呈显著升高趋势(P<0.05),在60 min及90 min,联合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在90 min联合组血清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联合组肺组织匀浆中MDA、MPO以及XOD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在OLV治疗时具有肺脏保护作用,可使肺组织炎症及氧化应激程度显著降低.
作者:邓若熹;张晟;张锦枝;吴新海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常廷民;李秀敏;范颖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腹部带蒂皮瓣和游离皮瓣修复手部感染创面及骨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38例手外伤后创面感染且骨外露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各10例,Ⅰ组患者行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治疗,Ⅱ组患者行足背游离皮瓣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Ⅰ组患者治疗效果优良率为94.73%,Ⅱ组为63.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手术时间为(52.3±23.5)min,短于Ⅱ组(189.3±36.9)min;Ⅰ组患者住院时间为(39.5±3.2)d,长于Ⅱ组(19.4±1.2)d;Ⅰ组患者手术次数为(2.2±0.8)次,大于Ⅱ组(1.0±0.2)次;Ⅰ组患者总住院费用为(12 324.6±145.2)元,高于Ⅱ组(8734.2±45.6)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满意率为52.63%,Ⅱ组为73.6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手外伤创面感染及骨外露的修复治疗,带蒂皮瓣术后成活率较高,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而游离皮瓣修复可实现外形和功能的良好恢复,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可灵活选择.
作者:朱玉花;王俊波;张全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5年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培养分离出的29 594株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 29 594株感染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3722株占12.6%;革兰阴性杆菌9436株占31.9%;真菌5562株占18.8%;各感染菌株数均逐年增多,革兰阴性杆菌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革兰阳性球菌和真菌呈逐年下降趋势;革兰阳性球菌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革兰阴性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MRSA检出率有下降趋势,MRC-NS呈明显上升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在2011年有所下降,肠球菌属的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率在2010年有下降趋势.结论 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定期监测有助于了解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肖敏敏;邵慧;丁韧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50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并对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平均腹腔双套管冲洗时间21.8 d,未发生腹腔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医院感染3例,感染率6.0%,其中切口感染率4.0%,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2.0%.结论 加强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提高腹腔严重感染手术后的治疗效果,避免医院感染.
作者:周静;杨亚南;潘立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的感染率,有针对性地采取护理措施,以便更好地控制术后感染.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5月在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及绍兴市人民医院行ERCP治疗高、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各80例,通过术后患者体温、白细胞计数及腹痛等统计分析术后感染率的发生情况.结果 ERCP术后高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4例占5.00%、胆道感染8例占10.00%、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并发胰腺炎3例占3.75%、胆道感染3例占3.75%、上消化道出血1例占1.25%,无其他并发症出现,未出现与ERCP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另外5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但无腹痛;高位胆道梗阻患者术后发胆道感染10.00%,低位胆道梗阻为3.7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发生胆道感染高于低位胆道梗阻患者,提示高位胆管梗阻患者行ERCP术后更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前术后应做好积极的护理措施以有效预防感染的发生.
作者:蒋秀娥;顾建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监测与分析医院住院患者2008-2011年感染性分泌物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耐药性,探讨感染控制方案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细菌培养和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药敏结果采用CLSI 2008-2011年折点进行判断;万古霉素采用E-test试条进行检测;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测采用头孢西丁法;采用WHONET5.4-5.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177株CNS中检出MRCNS 97株,检出率为54.8% ;CNS对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高,均>80.0%;对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60.0%;对氯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率较低,均≤4.0%;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结论 医院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临床医师应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对感染性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遏制和降低细菌耐药现象的产生和扩散.
作者:陈孝进;王菊纲;万芳;王克仕;王玲;鄢丽华;黄维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胎膜早破(PROM)与阴道炎症的相关性,为PROM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2011年12月医院产科的病历资料848份,将其分为胎膜早破组(PROM组)143例和对照组(非胎膜早破组)705例,统计分析各组阴道炎症的发生率.结果 PROM组与对照组之间在年龄、孕次和产次等一般临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孕周在PROM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和对照组阴道炎的发病率分别为44.7和5.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ROM产妇中具有较高的阴道炎发病率,阴道炎可能是PROM的重要发生原因.
作者:钱海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高剂量与低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将62例并发VAP的ARDS应用盐酸氨溴索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两组,每组各31例,两组在相同的支持对症处理及抗感染基础上,低剂量组予以盐酸氨溴索30 m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高剂量组则予300m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1周后,高剂量组患者PaO2、PaO2/FiO2及CL分别为(95.7±11.8) mm Hg、(357±30.4) mm Hg、(88.4±19.2)ml/cm H2O均较治疗前升高,也显著高于低剂量组的(84.4±10.5) mm Hg、(249±26.7)mm Hg、(65.3±14.7)ml/cm H2O;高剂量组RAW、PIP分别为(33.1±6.0)cm H2O/(L·s)、(21.5±6.7)cm H2O较前降低,且与低剂量的(39.4±7.5)cm H2O/(L·s)、(28.6±7.0)cm 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分别为(7.2±2.5)d、(12.7±3.3)d,细菌清除率更高,分别为8 8.33%、67.24%,死亡率分别为32.26%、4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剂量盐酸氨溴索可显著改善并发VAP的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抗菌药物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细菌清除能力,但对总体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丁凌;杨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医院糖尿病(DM)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尿路感染选择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199株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指定的K-B法进行操作和数据评价.结果 共分离出19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22株占61.3%;肺炎克雷伯菌31株占15.6%;粪肠球菌18株占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占6.0%;检出病原菌除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以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已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因严重感染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都青;张有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立体防护在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医院随机选择外科、骨伤科普通病房采用立体防护,期间住院的手术患者12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前期12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立体防护实施前后病房空气洁净度、患者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立体防护实施后对空气、医护人员人、电器、桌面等监测合格率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防护实施后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2例,分别为切口、肺部及其他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2%;实施前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98例,医院感染率为7.66%;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防护措施应用于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可明显提高空气及物品清洁度,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群;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来源分布及其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合理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对2011年1-12月送检标本进行常规的分离培养,采用VITEK-2 Compact GN卡或API 20NE板条进行细菌鉴定,并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03株,其中ICU检出率高为26.7%,以痰标本的分离率高为58.1%,其次为伤口分泌物27.0%;铜绿假单胞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高为83.2%,对米诺环素、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低,在20.2%~43.6%;ICU敏感率均低于其他病区,其中头孢他啶、亚胺培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22株,主要来自ICU占68.2%.结论 ICU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象严重;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同时应采取有力措施防止耐药菌株蔓延.
作者:闵小春;甄燕;罗少锋;王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临床使用的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多数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试验表明,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这类抗菌药物常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必须每日多次(2~4次/d)给药可达到此目的,如果延长给药间隔,将无法保证有效率,不仅不能将细菌杀死,而且可使细菌产生选择耐药.如果严格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每天频繁反复的穿刺给药,患者从心理和肌体很难接受,患者不能配合治疗,不仅难于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也会导致细菌耐药增加.
作者:董彩虹;徐林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冲洗液对泌尿科室患者术后引流管逆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8月-2012年1月泌尿科收治的68例泌尿系疾病手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冲洗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冲洗液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留置导管部位推注0.9%氯化钠冲洗液,收集两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阳性率,评价冲洗液的预防效果.结果 冲洗液组与对照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4、18例,阳性率为11.76%、5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P<0.05);冲洗液组有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照组有13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结论 采用0.9%氯化钠冲洗液对术后留置引流管进行冲洗,明显降低了逆行感染细菌的发生率,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钢;温海涛;朱伟智;金志昌;刘晓明;陈特磊;吴齐全;姚许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